2021-4-10 | 社科相關
近年來工業化與城市化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不斷向農村地區挺進,越來越多的農村經歷著變革和改造。萬頃良田變成高樓大廈,農民搖身一變成為工人,而更可怕的是城市文化對鄉土文化的侵蝕和破壞。我國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農村扶貧項目的發展,幫助貧窮落后的鄉村擺脫發展困境。實踐證明,扶貧項目重經濟而輕文化,往往只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資金投入,重視科技教育而忽視人文關懷。更有甚者,“文化扶貧”即是將所謂城市的先進文明引入到鄉村社區,用城市“先進、科學、繁榮”的文化代替鄉村“落后、愚昧、貧窮”的文化,完全否定鄉村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費孝通(2007)在鄉土文化研究方面有深厚的造詣,在《鄉土中國》一書中展示了鄉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從基層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人‘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是‘土地’”。
現代化在改變人們衣食住行的同時,也帶來了思想與意識的強大沖擊。資訊流動促進了社會變遷,而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傳播媒介更是深刻改變了人們的鄉土意識和傳統的價值觀念。原本以鄉土文化為載體,以淳樸、善良、親情和倫常為鄉土文化核心的生存價值理念在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現代價值理念的沖擊下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消逝在城市化的狂浪中。由于鄉村文化價值無法與現代化的發展要求相一致,越來越邊緣化便成為其最終的歸宿。與此同時,具有一定知識和素養的鄉村知識分子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紛紛逃離鄉土,加之鄉村學校教育的落后和對鄉土文化的忽視,造成鄉土文化不僅失去了生產與傳播的主體,更失去了傳承的載體。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文明古國、農業大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鄉土文化的傳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文試圖通過一個親身實踐的另類的鄉土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社會工作案例來闡釋運用整合的社會工作方法推動鄉土文化傳承的可行性和優勢所在,為關注鄉土文化傳承的研究學者和實務行動者提供借鑒。
一、共識與困境:鄉土文化傳承的綜述
費孝通(1998)深入中國社會的基層,用“鄉土性”來概括中國的社會特征,他指出中國的社會生活與泥土息息相關,人們具有濃厚的鄉土意識;在講究禮俗的社會里,規范人們行為的不是法則、規范,而是人情、習俗;中國的社會關系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差序格局”,“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們活動范圍有著地域上的限制,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是一個熟悉的,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學者于建嶸(2001)認為鄉土具有文化意義,強調與傳統農耕文明相聯系的社會特性。
不同學者對鄉土文化的界定是不一樣的。朱方長、李紅瓊(2005)從鄉土文化產生的基礎與主體的角度分析,認為鄉土文化是一種生發于農業社會,蘊含于中國文化傳統之內的農民文化傳統,由方言、風俗、觀念、信仰、宗教、社會組織等“文化因子”通過世世代代的相傳和積淀逐步形成,農耕文化是鄉土文化的本質。廖亞輝(2005)從鄉土文化的內容及特點出發,認為鄉土文化是在血緣或宗法式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強調“禮”的重要性,在內容上以等級制度和家族家法制度為主。鄉土文化保守而封閉,是一種融禮治文化、家族文化與安土重遷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黃文彩(2009)在鄉土文化的呈現方式上有所突破,認為鄉土文化包括有形與無形兩種形式。有形鄉土文化是指鄉土各種生活用具和生活設施等有形的文化載體,無形鄉土文化則包括價值觀、傳統風俗、民間藝術等文化形式。談朝暉(2006)從農村與城市的地域差異出發,指出鄉土文化是當地人民在與客觀生活勞作環境長期相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兼具中華民族的共性與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價值觀和社會意識等。他將城市文明作為參照,凡是在中國范圍內,具有鮮明地域特征,有別于城市文明的文化即是鄉土文化。
在鄉土文化的研究領域,文化流失已經成為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研究文化流失的影響。有學者側重鄉土文化主體的研究,認為農民是鄉土文化活動參與和傳承的主群體,也是新農村建設內生本源的主體,對鄉土文化的忽視會削弱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劉廣宇,2007)。劉鐵芳(2008)也認為鄉土文化的流失將導致傳承主體的文化認同困境,代表先進文明的城市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鄉土文化秩序的土崩瓦解,鄉村文化的邊緣化直接導致了鄉村青少年對鄉土文化的冷漠,在精神上沒有文化寄托。廖亞輝(2005)從文化功能的角度出發,強調鄉土文化對鄉村社會的穩定作用,認為城市文明的沖擊,經濟觀念的強化、家庭意識的淡化以及戀土情節的弱化等會影響農村的社會結構,動搖農村社會的穩定基礎。黃文彩(2009)側重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認為城市化與現代化加速了鄉土文化的敗落。由于生產方式、思想觀念的演變,鄉村中古老的民俗風情、道德理念也瀕臨瓦解。一旦鄉土文化得不到保護,優秀的民間藝術、傳統技藝、農耕文明將瀕臨滅絕。在學者中有著這樣一種共識,鄉土文化流失對鄉村社區的日常生活乃至延續發展都具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在鄉土文化傳承方面,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領域,關注教育與文化的關聯、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關系等;學者普遍認同將家庭、學校和社區作為文化傳承的主要場域,教育則是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馮增俊(2001)關注教育與人類文化的關系,將教育上升為文化傳承重要途徑的高度,認為只有教育才能讓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要實現文化的傳承,必須把教育作為重要的載體和途徑,通過教育來發展文化,傳承文化、整合文化。王軍(2006)認為文化知識的傳承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民族文化的傳承過程是使個人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得以發展的必要手段。曹能秀與王凌(2009)梳理了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關系,指出民族文化傳承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等三種形式來完成,強調通過教育實現文化傳承的方式是多樣化的。在三種傳承方式中,黃勝(2009)著重強調了學校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因其具有目的性、組織性、計劃性以及普及性、大眾性、廣泛性等特點。王潤平(2004)注重傳承方式的創新和改進,指出中國的文化傳承應從自足式單一傳承到參與式多樣化傳承,從全面泛化傳承到有限強化傳承,從正向傳承到某種程度的反向傳承,從機械傳承到有機傳承,從依賴性傳承到建構性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