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教學論文
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學不分家,當今世界語文教學的共同特點是語言運用、文節熏陶并重,分科教材、綜合教材并存、綜合型教材似乎大勢所趨。許多古今中外文學倩品都躋身于語文課文之列,文學教育成為!吾文教育的重要組部分。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下少教師并沒有在課堂上真正給文學留下多處地盤,把文學課處理成或歸并人語言課已近乎天經地義。原因很多,如片面強調語文果的工具性,認為文學是語言的附庸,或者苞得語文考試不重文學。但是大多數語文教師卻并非不愿上文學課,“非不為也,是不能包”。
一個令人苦惱的問題困擾著教師—文,管課應該怎樣教!課堂內文學作品的學習和課堂外文學欣賞的思路應該是一樣的,我們從文學欣賞的見律中或許能得到一定啟示。
文學欣賞有三種態度。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仃一些人從實用的角度欣賞文學,或者出于好奇、覺得有趣,或者為了消遣、為了換換腦子,甚至熱衷于從作品中尋覓飲食色砍的快樂滿足生理的欲求。這是文學欣賞的刊欲態度。另一些人則帶著歷史學家、政治‘:簧家、經濟學家甚至數學家的眼光來欣賞文常作品,以此來獲取知識,這是文學欣賞的杖知態度。文學欣賞的第三種態度是審美態!變、即從美學的角度用藝術的眼光來觀賞、體味文學作品、感知作品的藝術形象,井對藝長形象作出審美評價欣賞者應該以什么態度來對待作品呢?交學欣賞,能使人感到愉快•產生快感•但這不是反映純物質的或肉體的需要而產生的純生理反應,不是“被粗糙的實踐需要所支配的感覺”,而是欣賞者受到作品的引導,進人審美境界產生的審美快感,是同理性和幻想力等精神力量相聯系的賞心悅目的愉快??梢?,文藝欣賞是審美的,是伴隨著快感的審美活動。
文藝作品也能給人以知識,因為文藝的認識職能要求作品能夠反映現實,幫助人們認識世界。馬克思、恩格斯曾經稱贊藝術大師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但是文藝創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傳授知識,文藝欣賞的目的也不在于求知。我們欣賞巴爾扎克的作品,決不僅僅是為了了解歷史。文藝反映現實的目的,是要向人們傳達作家被生活所喚起而又深深地體驗過的思想感情,即傳達審美體驗,因此,文藝的本質在于其審美特性。文藝欣賞的正確態度,是審美的態度。
同文學欣賞一樣,文學教育也有三種態度。
為消遣,為迎合學生趣味,以插科打渾為能,或者為了炫耀某種特長,這是狹隘的實用態度。確有個別人,脫離作品內容,無視教學要求,不顧學生實際,在課堂上山吹海侃。改革開放以來,語文教學改革異彩紛呈、碩果累累,改革傳統的語文教法既是發展趨勢也是社會要求,有的教師對魏書生、于漪、錢夢龍等人略知皮毛.迫于形勢或為了標榜時髦也掛起了教改的羊頭,生吞活剝地鋪墊“情境”、開設“茶館”.舞一陣’‘花拳”。另一方面•教育經費的暫時緊張、校園一孤島”的暫時存在,使一些教師心態失衡,或借講臺發牢騷.或借作品發揮•暗示學生以達到某種個人目的。這些實用利欲的做法,是有悖于審美教育宗旨的。
從純政治或純語言的角度僅僅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或語言因素,‘把文學課上成政治課或語言課,這是理論的求知的態度。特別是后一種傾向較為普遍•它不能從文學的特點出發來對待文學教育,其做法通常是程式化的字詞問題、語修邏文、人物性格、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思想教育??斩吹胤治鋈宋铮涞乩斫庖饩常橄蟮剡M行說教,單純地講解語言,最終導致課文支離破碎。同是長周總理,你在哪里》,有人教得滿堂低泣、四座動容,也有人講來課堂似一潭死水,文學的韻味蕩然無存。難怪學生說:自己看津津有味,教師講索然無味。值得注意的是,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偏重于教學與考試的對口,只注意了課文的知識點(也是以后的考點),全然不顧作品的整體性。
文學教育,正確的態度應是審美教育的態度,即把作品作為一個完整的審美對象來鑒賞。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既理解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實性、深刻性,又能感知作品的藝術形象,并對藝術形象作出一定的審美評價。文學形象是內部與外部、主體與背景、共性與個性.、現象與本質、情感與理智的完整統一,因此,文學作品的教學,應該多角度、多層次地認識作品的審美價值,側重認識作品中形象的典型性、情感的感染性和思想的深刻性。通過鑒賞教學•使學生再體驗作家的審美體驗•“皿脈涌張•心動神馳”.“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并進而轉人深層的思索,獲取美的潔彪、,進人審美理想境界、得列撼動心魄的力量,使‘“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當然,文學教育不能忽略語育這一因素文學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已也要承擔語文基礎知識傳授和語文基本訓練的任務。更重要的是,文學是語言藝木•它以語言為物質材料塑造形象。
語言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可以多方面展示社會和人的整體•細致入微地傳達作家的審美體驗:語言能夠把人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心理隱秘都生動地立體地描繪出來:同時語言比之于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蘊含有更為確定的思想。文學審美教學,應該通過理解語言而進人內容的領會。比如《濟南的冬天》,我們只有借助于朗讀、體味、討論和精心板書,通過分析作品準確優美的語言,比喻擬人的修辭,正寫側寫反復比較的寫法,才能領會作品的詩情畫意和作者獨到的體驗。“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JL”是比喻性擬人的兒化量詞,描寫形象,畫面和諧,充滿生機。“山坡上臥著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擬人化的動詞“臥”把物寫活了,卻又保持了畫面的靜態美。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高爾基稱贊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的語言,“好象是用油畫的顏料描繪”,“以至使人不禁想伸出手去撫摸所描寫的人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