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語言文化
一、《六韜》的文學藝術表現方式
(一)多用四言句
《六韜》中采用的句式并無固定模式,三言、四言、五言及六言句等多種句式穿插其中,又間雜以長短句,其中又以四言句最多。三言的有:“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①五言的有:“用之在于機,顯之在于勢,成之在于君。”②六言的有:“三軍行數百里,人馬疲倦休止。”③
《六韜》中的四言句比比皆是,例如,“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予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④“求途之道,金玉為主。必因敵使,精微為寶”⑤等。
《六韜》大量采用四言句,和戰國時期的語言水平是基本吻合的。四言句通常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使文章形成一種整齊的韻律。同時文中還大量地使用長短句,使文章形成一種音調上的落差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朗讀記憶。
(二)特殊句法的運用
1.問答句。《六韜》中多以文王和武王發起提問,然后再由太公作答。這樣一問一答的形式體現出了每一篇每一卷的中心思想。如《武韜•文啟》篇中“文王曰:‘靜之奈何?’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與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靜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從政,是以天無為而成事,民無與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虎韜•疾戰》中“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圍我,斷我前后,絕我糧道,為之奈何?’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則勝,徐用之則敗。如此者,為四武沖陳,以武車驍騎,驚亂其軍,而疾擊之,可以橫行。’”這些問答句都清楚地表達了文章的內容,使讀者一目了然。
2.判斷句。這是《六韜》一書使用最多的文言句式,每篇均有涉及。但在形式上又采用了多種句式,這就使得全書不像其他兵書那樣枯燥乏味,猶如信手拈來,通俗易懂,也更能吸引讀者,《六韜》中涉及的判斷句有以下幾種:(1)……者,……也。如“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⑥(2)……也。如“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⑦(3)……者,……如“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⑧(4)以“必”作副詞表示判斷。如“夫欲擊者,當審查敵人十四變。變見則擊之,敵人必敗。”⑨(5)副詞“乃”字放在謂語前表示判斷。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⑩(6)以“是”字作主語表示判斷。如“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3.倒裝句。倒裝句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句法,《六韜》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文韜•明傳》中的“太公問:‘王何所問?’”“所”作為一個結構助詞無義,所以句子本應為“王問何?”《文韜•守土》中“守土奈何?”“何”作為疑問代詞將賓語“守土”前置了;《武韜•順啟》中“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以為天下?’”句中的“何如”本應為“如何”,等等。
(三)通假字和引申字的運用
古代文獻一般都有通假字和引申字的情況出現,經統計《六韜》中共有35處出現了通假字,如“文王乃齊三日”???中的“齊”通“齋”,為齋戒之義;“故知神明之道者,野無衡敵,對無立國”???中的“衡”通“橫”,在這里是指強橫之義。引申義在《六韜》中有23處,如“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中的“一”原為“統一”之義,這里引申為聚集、集結;“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中的“啟”和“閉”都運用了引申義,“啟”本指開啟,引申為接納、歡迎,“閉”本指關閉,引申為拒絕、抗拒。
(四)文言虛詞的使用
1.“之”在《六韜》中,主要用于代詞和助詞。
用作人稱代詞如《文韜•文師》中“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誥命乎!’”這里的“之”應譯為第二人稱“您”。在《武韜•文伐》中“欲錮其心,必厚賂之;收其左右忠愛,陰示以利,令之輕業,而蓄積空虛”則譯為第三人稱“他”。用作助詞如在《龍韜•論將》中“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這里的“之”是定語的標志,可以譯為“的”的意思。
2.“而”是文言里用得最多、最靈活的一個詞,可以用作連詞也可以用作代詞。用作并列連詞如《文韜•國務》中的“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予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用作轉折連詞如《文韜•舉賢》中的“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譽,而不得真賢也。”用作連接狀語,表修飾關系,如《龍韜•立將》中的“君入廟門,西面而立。將入廟門,北面而立。”
3.“者”作助詞,常用來構成以“者”結尾的“者”字結構,在句子中充當各種成分。用在名詞之后,其作用一般在于標明語音上的停頓,同時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者”與名詞構成的“者”字結構,在句中一般作主語,其謂語部分用“也”煞尾,構成“……者,……也”句式,這是文言中常見的判斷句。如《龍韜•論將》中“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