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撫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內,居滇中盆地中心,屬南盤江流域西江水系,在玉溪市“三湖”生態城市群構建中占有核心地位。撫仙湖流域面積674.69km2,撫仙湖最大水深158.9m,容水量206.6億m3,是我國第二大深水型淡水湖泊,占全國水資源蓄水總量的9.17%,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資源蓄水總量的68.3%,具有生活用水、防洪、灌溉、工業用水、漁業及旅游等綜合功能,是西南地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飲用水資源。
1撫仙湖生態脆弱性特征分析[1]
1.1湖泊水生態系統發生顯著變化,局部水體發生藍藻水華
1.1.1水生態系統發生顯著變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種類組成明顯增加
據十多年的數據分析可知,撫仙湖浮游植物種類組成與生物量發生了急劇變化,這是應當引起我們充分重視的癥兆。據多年監測數據,2000年以后生物量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藻類個數由十萬個量級/L猛增至百萬個量級/L,2002年全湖藻類平均生物量比2001年翻了一番。在2000~2006年短短6a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增長了3倍,綠藻門的生物量增加了4倍,硅藻門的生物量增加了5倍。2002年以來撫仙湖浮游植物生物量范圍(95.36~134.17×104個/L,年平均115.76×104個/L)與1980年浮游植物生物量范圍(1.7~37.8×104個/L、年平均12.77×104個/L)相比,增長了9倍,其中綠藻門的生物量增長了近14倍,硅藻門增長了15倍。撫仙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發展趨勢表明了湖泊水體營養水平的演變。藻類種類明顯增加,由清水性種類向喜營養性種類演替,局部水體出現典型的藍藻水華種類-銅綠微囊藻。多年監測數據表明,撫仙湖浮游植物種群結構從45種增加到78種。撫仙湖浮游植物總體向多樣性增加發展。變化最明顯的是硅藻門,種數增加了3倍。清水性黃藻自1993年就沒有檢出。藻類發展趨勢是喜營養性種類(柵藻屬Scenedes-mus、直鏈藻屬Melosira、四角藻屬Tetraedron等)漸漸增多,清水性種類(絲藻屬Ulothrix、微孢藻屬Microspora)漸漸減少。20世紀50~70年代的優勢種水華束絲藻很少檢出,已被小轉板藻(MougeotiaparvulaHass)所替代,2000年在撫仙湖南岸隔河口湖灣首先出現了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隨后的4a,銅綠微囊藻大量出現在湖泊南岸,這表明撫仙湖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于撫仙湖入湖營養物不斷增加,湖水中氮磷濃度上升,尤其在局部水域已具備了發生藻類水華的條件。2002年5月31日撫仙湖南部湖灣約3km2水域受星云湖泄水影響而首次爆發了水華,持續時間3d。水華期間撫仙湖南岸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高達1092×104個/L,CHL-A為116.9mg/L,水華優勢種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占70%。這種水華與滇池發生的藍藻水華幾乎一樣[2]。
1.1.2水生植物呈現不健康發展趨勢
2000年4月調查發現,撫仙湖水生植物的分布面積和群落密度與1980年(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1980年調查資料:撫仙湖水生植物品種單一,主要分布在避風的河口沖積扇區域,分布面積20hm2,不到湖面面積的0.1%,分布深度不超過5m)相比不僅沒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水生植物表面普遍生長了附著藻類,生長受到很大的影響,呈衰退趨勢。2005年的調查表明,撫仙湖沉水植物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種類為12種,分布面積是以前的15.9倍,資源量是以前的48.8倍。撫仙湖為貧營養湖泊,在20世紀80年代沉水植物生長差,只在局部水域分布,但隨著撫仙湖富營養化趨勢的加劇,近年沉水植物在全湖岸帶的分布和生長都得到了加強,黑藻群落生長茂盛,成為撫仙湖第一優勢種類,耐污染的穗狀狐尾藻和篦齒眼子菜群落也發展很快,水生植物生長與撫仙湖水質呈現不協調發展變化趨勢。
1.1.3水生動物土著物種不斷滅絕、外來物種資源增長,對生態系統產生顯著沖擊
在底棲動物中,曾是撫仙湖腹足類主要種類的螺螄(Margarya),隨著環境的變化已趨于衰落;2005年的調查表明,云南高原湖泊的特有種螺螄和仿雕石螺的優勢地位由長角涵螺、環棱螺和河蜆等替代。在土著魚類中,許多以前常見的土著魚類現在變成了偶見種,有些種類甚至很難見到。撫仙湖原有25種土著魚類中,有12種屬撫仙湖特有魚類,8種屬云南水系或湖泊特有魚類,5種屬我國廣布型魚類,目前這部分土著魚類資源在逐漸衰退,外來魚類的種類和種群數量急劇上升。外來魚類如棒花魚、麥穗魚、太湖新銀魚等小型魚類適應撫仙湖不同的生態位空間,已經逐漸取代土著魚類,分別成為生活于敞水區和沿岸區底層的優勢種群。土著魚類?(魚良)產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全湖300~400t降至目前的0.5~1t,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狀態;而太湖新銀魚作為外來魚類,從星云湖經隔河自然進入撫仙湖后,僅幾年時間就形成了穩定的種群,產量由1988年的213t上升到2003年的1538t。目前在種數和數量上,非土著魚類已經成為撫仙湖魚類捕撈的主體,在食物、活動空間和繁殖等方面對土著魚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對撫仙湖生態系統產生沖擊。
1.1.4耐污種增多、清水性種類減少或消失
在底棲動物中,與1980年前后的調查資料相比,搖蚊幼蟲的出現率和現存量顯著增加,并出現了典型富營養型的指示種羽搖蚊。在浮游植物中,喜營養種類(柵藻屬Scenedesmus、直鏈藻屬Melo-sira、四角藻屬Tetraedron等)漸漸增多,清水性種類(絲藻屬Ulothrix、微孢藻屬Microspora)漸漸減少。在水生植物中,近幾年來,耐污種篦齒眼子菜的分布面積、頻度和優勢度不斷增加。
1.2湖泊、河流沿岸帶生態系統結構不完整、生物多樣性單一
1.2.1自然湖濱帶破壞嚴重
撫仙湖湖岸線總長約100.8km(湖面高程1722.5m),具有湖岸較陡、湖濱緩沖帶較窄的特點。撫仙湖湖濱緩沖帶區域適于最優原始植被生長區面積共約5km2,在20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湖濱帶基本被破壞,撫仙湖緩沖帶及周邊多被人為侵占,主要為村落、農田,在法定最高水位1722.0m以下,有102.8hm2湖灘被侵占,農藥、化肥、飼料和漁藥等的大量使用,導致了近岸水體污染嚴重,嚴重破壞了緩沖帶的生態系統及岸帶自然景觀,造成緩沖帶內植被物種單一,生態系統退化,生態機能基本喪失。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隨著大量園林景區及湖濱帶人工恢復,總共約恢復1.5km2,撫仙湖湖周緩沖帶得到逐步修復,但人工恢復湖濱帶與原有最優原始植被生長區面積所占比例仍然很低,湖濱帶生態系統結構仍然非常脆弱,亟需進一步建設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