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農業教育歷史演進意見
1新人文主義簡介
新人文主義是“科學史之父”薩頓提出的,包括人文主義和科學2個方面。薩頓認為在科學史的研究發展中,應該采用“全部知識的綜合”。其中,人文主義是歐洲資產階級最早的反封建思潮。14世紀下半葉興起于意大利,15—16世紀發展到歐洲各國,它是文藝復興的主要思潮,這個思潮的代表人物活動的范圍和研究的對象是人文科學,他們提倡屬于人的東西和以人為本的思想,由此而得名。人文主義內容包括:提出個性解放,要求個性自由;相信人力的偉大,人性的完美和崇高;主張用人的知識來造訪人生,人性論和人道主義貫穿其中。薩頓的這種理論,對于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2中國農業教育歷史演變
中國農業教育自古就有,人們通過農業生產勞動實踐,將獲得的經驗互相交流、傳授。古代的農業教育起源于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神農和后稷。還有相關農業教育的典籍《商君書》《呂氏春秋》。兩漢是古代農業教育的形成時期,在大漢天朝時期,出現了大量關于農業教育的理論書籍《管子》《氾勝之書》《四民月令》等。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古代農業教育的發展時期,著名的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就出現在這個時期。還有《四時纂要》《耒耜經》《茶經》等農業教育著作。宋元時期,是農業教育的完善期。這時期的農業教育著作為《陳旉農書》《耕織圖》《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農桑衣食撮要》等。明清時期,古代農業教育進一步完善,出現了《農說》《農政全書》《補農書》《知本提綱》等。中國古代農業教育在中國農業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封建的自給自足封閉的農業經濟中重要的支撐因素[2-3]。“師夷長技以制夷”是近代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進而產生了近代教育。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是近代教育的開端。近代農業教育作為近代教育的一部分也隨之產生。1896年,高安桑學堂成立,是我國近代農業教育的起點。此處是有爭議的,另有說,1897年,浙江桑學館成立是近代農業教育的開始。隨后,中國近代農業教育經歷了書院的改造、學堂的創建、專門學校、大學農學院和獨立學院等幾個重要時期。全國各地紛紛開設農業教育。在農業教育的發展中,有農政、農事、農務、農商、農學、農業等不同名稱的變化。
3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1952年的院系調整,原設在綜合性大學內的農學院和農業科、系,從原屬大學分出集中成為分布各地的單科性農學院。1979年后相繼確定北京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以及北京農業工程大學為全國重點農業大學。當今的中國高等農業教育,似乎偏重于自然科學,在人文科學的方面有所忽視。這是由一定的歷史淵源的造成的。1917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提出大學改革,分文理兩科,自此,文理分科的教育體制一直延續至今,從高中開始,學生就要選擇文理科,之后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會只學習文科或理科的課程,進入大學仍舊如此,隨著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研究的面會越來越窄。進入高等農業教育的生源多是理科學生。他們的課程設置往往缺少人文主義精神。雖然,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會設置人文科學的選修課,但效果不是很大。從應試教育一路走來,學生們早已學會避重就輕的學習,因此即使有人文科學的課程,學生們也只是為學分而學習,很少有學生會發揮主動性學習人文學科的課程。
4建議
西方國家的高等農業教育大學幾乎都是綜合性大學。而中國的高等農業教育院校不是綜合性的大學,在這一點,中國高等農業教育是有差距的。21世紀,是綜合、開放、多元化的世紀,對人才的需求也是需要綜合性的人才,薩頓的“新人文主義”符合這個時代要求。因此,高等農業教育可以嘗試走“新人文主義”之路:一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二是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三是培養綜合性人才;四是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先進作用等[4]。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