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會計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的概念及其優越性
案例是指包含有問題或者是疑難情景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性事件。一個案例就是一個實際情景的描述,在這個情景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所謂“案例教學”,則是指老師本著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的宗旨,依據教學目的與要求,以案例為基本素材,讓學生在自行閱讀、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討論,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平等對話和研討,促進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形式。案例的運用,是這種教學方法區別于其他方法的關鍵所在。這種開河于哈佛大學的教學形式一經推出,就以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促動式教學,改變了講授法給學生帶來的厭倦感,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激發起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由于案例教學法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利用經濟活動中最新的、有爭議的、可討論的現象,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動腦,主動學習,使學生在親身感受具體而豐富的客觀世界的同時鞏固所學理論,既有利于學生認識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也有利于發揮學生潛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具體而言,其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傳統的會計教學,課堂上僅限于理論知識的講授,課后通過與之相關的練習起到復習鞏固作用,學生常常是通過死記硬背,記住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則和計算方法,但客觀現實的多樣性決定了書本上無法找到完全一樣的知識點,使得學生一接觸實際就會感覺束手無策,不知所措,而案例教學法將書本理論知識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置身于特定的真實情境,通過實際操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破重點與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做到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討論中發現自己知識中的薄弱環節并加以彌補,以提高學習的效果。其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以課堂、教師、書本為中心,學生主動參與較少。這種“填鴨式”的教學,知識單向流動,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案例教學法則不然,強調教師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去,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討論對話中的平等交流與彼此的尊重、信任,強調學生自我探索,珍視學生個人的思想和意見,讓學生以“當事人”、“參與者”的身份身臨其境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案例教學法的一般程序
從教學實踐的一般規律來分析,案例教學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選擇布置案例、提出要求———學生閱讀、分析案例———小組或課堂討論、辯論———學生發言———教師講解、總結等幾個步驟。案例教學的成敗與案例選擇與準備是否充分密切相關,因此選取的案例要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潛能。學生閱讀、分析案例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沒有這一環節,整個教學過程就會流于形式,通過閱讀分析,應形成一個簡要的發言提綱,以備小組討論和課堂討論時使用。小組或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和中心環節,師生都要高度重視,任課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要發揮引導作用,不能過多干預,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師講解和總結是案例教學法的完善,既包括討論情況的總結,也包括案例本身的總結。在總結時應尊重學生的勞動和創見,如有不足之處應指明并加以補充糾正。案例教學是教學雙方所做努力的集中體現,是一種交互式的探索過程,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均很高,學生的素質、狀態、個性、環境,教師的知識結構、表達能力、引導方法等均會影響教學效果,且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
三、會計專業運用案例教學法存在的困難
1.典型案例的選擇與形成費時、費力。案例教學法中所用的案例應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會計理論源自于實務,教材本身也附有大量的例題與練習,容易讓人產生“課本所舉之例源于實務,就是案例”的認識。其實,課本中的例題均是針對課本想說明或闡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業務進行的有針對性的舉例,僅對某一問題而提出,刪除了許多復雜關系,學生很容易在書中找到答案。典型案例不容易找到現成的,需要教師長期總結積累,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會計教師往往又都是從校門到校門的應屆畢業生,自身也缺乏會計從業經歷,要想收集和積累大量的、恰當的案例,其實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
2.教學規模過大,不利于組織案例討論。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財會專業學生人數較多,班級規模過大,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根本無法與學生充分討論,更無法全面聽取學生的意見,當然也就談不上引導學生充分思考、分析。建立在學生充分討論、師生、生生互動基礎之上的案例教學法在使用過程中往往受到較大的限制。
3.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夠,參與度低。受注入式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學生已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習慣于接受教師意見或課本中的意見,甚至存在著結論唯一的思維定勢,本來應當是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分析、討論、甚至是辯論的案例教學在許多時候也只是虛有其表,演變成了仍然是教師主講,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學法的效果。
4.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案例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的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教師既不能在提供案例后就撒手不管,也不能從頭到尾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是對學生之間不同意見的爭論給予過多的是非判斷,更不能只注重對案例結果的正確答案的得出而忽視對學生思維的培養與鍛煉。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更應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順利地進行案例的討論,這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嫻熟的教學技能,更要有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靈活組織教學的能力,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提高案例教學效果的途徑
1.更新觀念,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要從根本上解決會計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首先要在各級教育者的教育觀念中形成“案例教學之于會計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的觀念,鼓勵教師采用案例教學法。同時,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會計教學效果的保障,因為教學過程最終還是由教師來設計的、組織的,要提高教學效果,必須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要鼓勵教師在學習和掌握更為廣博的專業知識和相關基礎知識的同時經常深入實際,積極參與會計實踐,收集和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案例的歸納和整理做好積極的準備。
2.廣泛收集整理、科學設計和選擇高質量的會計案例并匯編成冊。案例教學中所需的案例需要教師在日常工作、實踐中積極收集和整理,而案例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案例教學效果的好壞,高質量的案例必須具備以下特點:目的性,即要能使學生鞏固并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性,即案例是在實際調查基礎上編寫出來的,有客觀依據的。靈活性,即案例的形式、內容、解答要求、方法和答案應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生動性,即案例必須生動,引人入勝,能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應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案例,建立案例庫。案例的取得途徑可以是多樣的,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企業獲得,參考有關資料收集,結合教學經驗和實際工作自行設計,或是由會計事務所提供等等。
3.精心準備,周密組織,全過程地運用案例教學法。會計案例教學效果是由周密的組織來實現的,沒有統一的模式,但不可隨心所欲,要有章可循、有法可做。教師必須精心準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引用案例,如:會計的法規、條例和原則的條文很多,理論性強,與學生和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學生普遍認為其抽象、難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只以宣讀、解釋為主,學生難于理解、課堂氣氛沉悶不說,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講解過程中輔以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鮮活案例,用案例來進行分析說明,以提高學生的理解、接受的程度。在學生基本了解了相關知識后,再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可以促使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中一般均應安排模擬實習環節,讓學生從憑證的填制、審核、匯總、裝訂、登賬到編制報表,依次獨立地完成整個會計核算程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會出許多問題,若有針對性地選擇其中的突出個案展示出來,讓學生自己對自己的操作進行評價與分析,更有利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4.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領域中,它是文字、聲音、圖像的結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加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大大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更好地發揮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增加課堂知識的輸出量,同時可以降低教師的勞動強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更應積極采用。
5.改革傳統的考核方法,建立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會計課程案例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基點。因此,應改革以往一錘定音的傳統考核方法,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理論考核和應用考核、筆試和口試、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的綜合考評方式,可以根據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表現情況給出形成性成績并增加其在總分中的比重,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的綜合水平。
五、使用案例教學法應避免的幾個問題
案例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的能力方面有著其他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案例于楣白琳:案例教學法在高職會計教學中的運用教學法就是教學中的萬能法寶,可以適用于所有學科、所有知識點,它也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有其優點,同樣也存在著不足,在應用過程中應該客觀地認識之,避免出現以下兩種誤識:
1.將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對立起來,排斥傳統的講授法
傳統的講授法有其局限性,但在傳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特別是會計的重點、難點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使用講授法才能使知識具有系統性、完整性,脫離了基礎理論的鋪墊,單純運用案例來組織教學,就會使教學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和理論深度而陷于就事論事,以現象解釋來代替原理、規律的探索。只有將各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發揮各自的長處,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2.夸大案例教學法的優點而過分使用
有些教師看到了案例教學法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應用能力方面的優點,就在教學過程中盡情使用,期望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來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其實,過多地使用案例,一來會損害案例的典型性,不僅不利于學生舉一反三地學習,相反還有可能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二來還會造成學生對案例的“邊際效益遞減”,達不到應有的目的。而且,我們提倡實施案例教學應只是針對具有一定專業理論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學生,低年級尤其是新生,由于他們還不具備本學科的基礎知識,無法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總結,勉強為了案例教學而案例教學,反而讓學生莫衷一是、不知所措,這對于他們將來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十分不利。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會計教學既要立足于當前,又要放眼未來,案例教學固然能使理論變得生動、有趣味性,但它畢竟只是一種方法,自身也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完美無缺的,要想讓案例教學法發揮更明顯的優勢,必須擇時、擇機靈活運用。同時,還要注意與其它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0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