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途徑
1金華市農業產業現狀
1.1農業產業不斷發展
201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151.9億元,5年平均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201元,年均增長13.1%。目前已形成以優質糧油、生豬和肉制品、奶牛乳品、優質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藥材和食用菌、茶葉等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群,制定了130多項地方農業標準,共建設綠色(有機)食品130個,建成水果標準化基地1.2萬hm2、無公害茶園2.53萬hm2(有機茶基地3500hm2)。
1.2產業化經營得到提升
通過實施強龍興農工程,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自身實力、示范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市已有農業龍頭企業247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33家),實現年銷售收入130.1億元,帶動基地農戶75.4萬戶增收43.7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2324家,合作社成員12.1萬名,帶動非成員農戶35.5萬戶。
1.3農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
金華市農產品批發市場、金華市糧食批發市場、仙橋花木城、義烏農貿城、浙中木材市場、磐安特產城、浙江中藥材市場等重點綜合市場或專業市場不斷發展壯大;華東農交會、南方奶牛乳品展示會、金華精品水果展示會、中國花卉苗木交易會等會展經濟得到發展,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
1.4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
標準農田、農田地力建設扎實推進。目前,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5.88萬hm2,旱澇保收面積11.88萬hm2。2010年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8000hm2,其中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1100hm2,在建10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21個主導產業示范區和32個特色農業精品園。設施農業面積達到9700hm2。
1.5農業科技發展水平逐步提高
積極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加大良種引進、繁育、示范和推廣,扶持農業民營科研機構發展。全市現有農業民營科技企業近300家,建成了150多個種子種苗基地和1批示范園區。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0%左右。
2存在的問題
雖然全市農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農業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一是經營制度和基礎設施的約束。目前,全市人均耕地僅為360m2,遠低于全國1000m2的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限制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二是專業化約束。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非農業生產,強壯勞動力向二、三產業不斷轉移,留下來的農民多數只有傳統的耕作技術和經驗,對現代科技的接受與應用能力較差,農業產業副業化現象突出。三是農業科技約束。農業科研與推廣經費的嚴重不足,造成大量農業科技成果滯留在科研與推廣部門,不能及時推廣運用形成現實的農業生產力。
3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
3.1農業基礎設施工程
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標準堤防建設、千庫保安、節水灌溉等工程。深入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測土配方工程、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工程以及“森林金華”創建工程,逐步形成“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土肥沃”的農業基礎設施格局[1]。
3.2主導產業培育工程
按照生豬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藥材和食用菌、茶葉、優質糧油、水產養殖等八大主導產業的區域布局,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著力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綜合區。
3.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
廣泛推行以訂單為紐帶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建成一批規模較大,組織化程度較高,運作規范的省、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批種養殖大戶,積極培育農業經紀人等營銷主體。努力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職業農民等新型農業主體培育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骨干力量[2]。
3.4農業科技推廣與創新工程
進一步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中心、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區域性平臺等建設;加快推進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位一體”的基層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推廣力度,不斷提高農技推廣的實效。
3.5農村信息網絡工程
進一步完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高信息普及水平,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推廣應用[3]。整合各種信息資源,強化市、縣級信息中心,新建一批市、縣級信息化示范村,確保農民信箱實際應用戶穩步增長。消除農村信息化的“最后1km”障礙,實現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有效破解農產品銷路不暢問題。
4對策
4.1制定農業轉型升級規劃
建立由發改、農辦、農業、林業、水務、財政等部門組成的農業轉型升級工作領導小組,形成完備的領導體系和責任體系。科學制定農業轉型升級發展規劃,明確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具體措施和保障機制。
4.2設立現代農業發展專項基金
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向發展現代農業傾斜。將農業發展資金的年增量部分主要用于現代農業的扶持,設立專項資金,制定補助辦法[4-5],把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大戶新建、擴建的現代農業基地作為重點支持項目,確保扶持資金發揮最大效率。
4.3建設示范企業和示范園區
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率先啟動,形成一批示范企業和示范園區,探索農業轉型升級發展模式。認真總結示范典型,以典型經驗引導農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4.4健全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
增加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食品生物工程技術等研發。大力推廣良種以及標準化生產等先進適用技術,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新設施的集成示范。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力爭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以上。
4.5健全現代農業產前產后服務體系
逐步建立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專業服務組織為基礎、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開展農技人員結對種養大戶幫扶活動,建立首席農技專家和責任農技人員“聯基地、聯大戶”全程跟蹤指導和服務制度[6]。鼓勵開展代耕代管代收、農資經營、農機作業、病蟲防治、動物疫病診療、產品營銷、沼氣服務等專業化服務。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