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信息化教學研究
人類已經從工業化時代進入到了信息化時代,這種轉變已經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信息化時代的主要特征為計算機與互聯網的出現,由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信息的形式可以在幾秒鐘內被傳遞到全世界的任何地方,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憑借更快更便捷的方式獲得這些信息并繼續傳遞,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和趨勢。這對人們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也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外國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如何在信息化時代的全球化語境下搞好外國文學的教學,利用有限的課時,通過高質量的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要,是從事本門課程教學的所有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擬從教與學兩方面進行外國文學教學的思考。首先在教的層次上,作為主體的教師被要求既要傳授知識,又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他們具備健全的人格。在信息化時代,教師的任務更加艱巨。一方面,置身于信息時代,知識結構不斷更新、信息迅速更替已經越來越成為主導潮流。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獲取相關的信息資源,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以往以書本、教師為中心、為權威的教學模式,一本再優秀的教科書也不能夠窮盡知識和信息,一個再博學的教師也不可能對學生直接進行素質培養。
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已由傳統的、單一的模式轉變為多元模式,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唯一場所。另一方面,面對紛繁復雜、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學生又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分析、截取于己有關、對己有用的知識。這樣,教師的把握與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在信息化時代,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僅不能因為信息的容易獲取而改變,而且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仍要以“教”為主,但教師要明白自己要去教什么,怎樣去教,要讓學生學到什么。在教學內容上,第一,教師必須突破教材和大綱的束縛,及時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學術動態介紹給學生,以滿足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新心理。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學術視野,提高學術水平,以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啟文學研究的新領域。第二,教師必須把教學重點向現代轉變。在傳統教學中,一直注重介紹19世紀之前的文學,20世紀的文學經常被一帶而過。
但實際上,20世紀的西方文學與我們是最接近的。信息化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世界已成為“地球村”,外國文學課通過文學將學生與世界溝通起來,所以應該注重20世紀文學內容的講解,大大擴展現當代文學的內容,增加教學內容的現代色彩,使學生形成開放的現代意識和世界意識,這更符合時代潮流。在教學方法上,第一,教師需要掌握新的科技手段并應用在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高科技逐步運用到教育領域,多媒體教學日益受到大專院校的歡迎和青睞。幻燈、投影、電腦、電視等媒體在課堂上的使用,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單調講解,為教學改革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運用多媒體避免了板書耗時長的不足,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而視覺與聽覺的整合,以書面語言的形式呈現內容,配以教師的講解與強調,學生也容易接受。當然,文學畢竟是語言的藝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能以多媒體教學為輔,有限使用,主要還應該以文學的語言來吸引學生,體現文學的魅力。而不能把充滿想象的語言的藝術變為定格的圖像藝術。第二,教師可以適當采用討論法進行教學,因為學生獲取信息很容易,圍繞一個主題,學生搜集一些資料加工整理,既可以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為畢業論文,乃至走向社會后的文案工作做實踐性準備。當然,這也需要老師有深厚的知識修養,才能高屋建瓴地進行把控引導,激發學生的思維,不使課堂討論流于形式。
在考核方式上,教師必須拋卻以往的標準化試卷,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科學的評價,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如果外國文學的測試完全成為標準化測試,那就是要讓學生必須放棄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和認識,而采用教材上的觀點,以便與題庫中的標準答案相符合。從而使這門以傳播外國文學知識為輔,旨在培養學生開放視野和審美能力的課程淪為題庫的奴仆。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一位著名的日本教授曾說:什么叫大學生?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自覺的,不需要依賴任何人,只需憑借學校為他們提供的一切有利條件,按照自己個人設想的方向去充實自己,造就自己……大學老師從你們的考卷中,希望更多地看到你們獨立的思考、探索和新觀點。所以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摒棄以往一張試卷定乾坤的傳統考試模式,而應采用多元評價標準,構建出由平時的作業、小論文、閉卷考試、課堂表現、創新實踐、網上討論等輔助教學活動組成的綜合考核體系。其次在學的層次上,主要指學生。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20世紀盛行于西方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而獲得成為己有,重要的是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獨特本質的創新精神引發出來,使其成為能夠自覺、自由創造的人。”[1]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中心,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主體認知作用,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勇于發表創見。教學應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只有當學生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后,外國文學教學才有望如學者王衛平所說:文學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文學知識,更在于使學生獲得文學審美能力、文學想象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識、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銳的審美感悟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和較強的寫作能力。在信息化時代,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必須具有不確定性思維。世界并非是完全確定的,不確定性是世界的另一本真面目。而文學的文本更具有一種不確定性,因為語言是不確定的,而讀者的理解又是不同的,所以對作品的理解就是多樣的,不確定的。學生要明白教師課堂所講只是一家之言,他們完全可以提出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必盲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使學生具有這樣的不確定性思維:即文學具有廣闊的闡釋空間,一部作品的意義不是絕對的,我們理解、評價作品是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進行的。
喬納森•卡勒便指出“關于意義的論爭永遠都是存在的,在這個意義上,它是沒有定論的,永遠都有待決定的,而結論又總是可以改變的”[2](P70)。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引入不確定性思維,確實是必需和必要的。這樣可以改變學生定向思維的缺陷,而這種習慣只能使學生的思維陷入亦步亦趨的境地,從而成為被動的接受者。一個思維活躍、通過閱讀活動積極參與到作品再創作過程中的學生,勢必會逐步培養起自己創新進取的思維能力,這才是現代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說:“唯一受過教育的人是已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已學會適應變化的人,已認識到任何知識都不是完全可靠、唯有探索知識過程才是安全基礎的人。變化性,一種對過程而不是對固定知識的信賴,是現代世界中唯一能作為教育的一種目標而且具有意義的東西。”[3](P780)學生還必須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教學中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需要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參與性教學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國逐步確立的一種新教學理念,是一種注重學生參與的教學觀。在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下,教師通過布置學生閱讀書目、撰寫讀書心得、參與課堂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逐步鍛煉自己的思維方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創新思維的水平。而在信息化時代的條件下,這是完全可以的,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和工具,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學生才能意識到知識是開放的,是可以懷疑的,從而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從權威、教材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轉變過分依賴課本、被動學習、死記硬背的觀念,最終敢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正好應證了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提出的一個觀點:“學習是基于導師指導下的發現,而不是信息的傳遞。”[4](P57)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以學生為主體,“點燃”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進入以主動建構為特征的有效學習。正如卡爾•羅杰斯所說: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的發現并轉化為已有的知識。以上從教與學兩方面論述了信息化時代的外國文學的教學。筆者認為:在信息化時代,外國文學的教學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加以改變,而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管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同等重要的。教師要及時吸納新知識,學生要積極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一個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