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創建路徑
一、調查數據分析①
1.農戶現有技術來源渠道。調查數據顯示,農戶現有技術來源排前幾位為農業技術推廣站(占25.90%)、農村信息網、農村遠程教育或手機短信(占18.07%)、種田能手或養殖大戶(占14.46%)。這表明,農村基層技術推廣站目前依然是農戶采用新技術的重要渠道,是農民希望獲得技術服務的首選組織;農村信息化作為農技推廣的一種新趨勢,其重要作用凸顯,特別是對于信息化普及水平較好的地區,如云巖、金陽新區、小河、開陽,已經開始超越傳統的培訓,成為該地區農民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重要載體;種田能手或養殖大戶的示范對技術推廣起到一定的作用,問卷統計顯示息烽、修文兩縣超過30%的被調查農戶選擇了此項,可見這兩縣示范戶對于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卓有成效;數據也同時顯示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我市農戶獲取新技術的渠道中作用不夠明顯。
2.農戶每年接受農技服務的次數。調查數據顯示,一年中農戶沒有接受過技術指導的占14.46%,接受過1~2次技術指導的占45.78%,接受3次~4技術指導次數的農戶25.90%,得到過5~6次占11.45%,能有機會接受7次以上的技術指導極少,僅占2.41%,還有不少農戶甚至一年中從沒有得到過指導。說明大多數農戶能夠得到農技推廣技術指導的服務次數較少,超過一半的農戶每年只能接受1到2次的農技服務。農戶接受的服務次數少直接導致農業先進技術的轉化率和入戶率減少,阻礙了農民采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積極性,降低了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引領作用。
3.基層農技部門推廣農技的方式。調查數據顯示農戶所能接觸的農技部門推廣農技的方式,排列前3位的為培訓(占37.02%)、現場示范(占22.16%)、發放資料(占15.87%)。在農戶喜歡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中,排列前3位的為農技人員下鄉到戶指導(占57.71%)、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學習(占12.43%)、專業大戶傳授(占11.44%)。對比發現,農戶能夠接觸的農技部門推廣方式與農戶喜歡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差別教大,農民最喜歡的是農技人員下鄉到戶指導、示范,而推廣部門在農技推廣中培訓、發資料的方式占很大的比例,顯然,基層農技推廣方法并不得當,忽視了農業的基本特點,背離了農民的接受能力。
4.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農民渴望新技術,對科技需求也越來越高,從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調查數據顯示農戶所需農業技術呈現多元化,排列前4位的是養殖技術、防病防疫、良種、農產品加工。然而,在實地調查和訪談中,農戶普遍認為他們已得到的技術服務主要集中在種植方面,其他需求難以滿足;技術指導主要集中在產中產前、產后指導服務較少。
二、貴陽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1.基層農技推廣中心職能弱化。調查發現,我市擁有的龐大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但農技推廣力量比較薄弱。雖然農戶現有技術來源排列第一為農技推廣中心,但僅占25.90%。這說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為國家的公益性推廣體系,仍是農戶信賴的組織,但職能弱化,主渠道作用不夠顯著,難于滿足農民增收致富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為:基層農技推廣中心基礎設施條件較差。試驗示范基地不足、培訓條件落后、儀器設備缺少,制約了其作用的發揮。第二,技術推廣人員業務能力較低。很多推廣人員長時間沒有參加過農業新技術培訓,知識老化,對農業新情況新技術新手段缺乏了解和掌握,鄉級推廣中心一些農技推廣人員為非專業人才,這些都使農技推廣人員能力難以適應工作需要。第三,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任務不明。第四,農技推廣人員在編不在崗現象制約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實行以鄉鎮政府管理為主的基層農技推廣站,“人財物”三權由鄉鎮政府管理,縣級農業部門負責業務指導,由于鄉鎮工作多,人手缺乏,常常抽調農技人員從事鄉鎮政府安排的非業務工作,造成農技干部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在位,無時間和精力進行農技推廣,影響了農技推廣職能的發揮。
2.農業技術推廣內容難以適應農民對各種技術的需求。從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調查中,我們看到農戶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農機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然而,在實地調查和訪談中,農戶普遍認為他們已得到的技術服務主要集中在種植方面,其他需求難以滿足,即技術服務與具體技術需求脫節。反映了我市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結構不合理,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與農民的實際需要之間存在矛盾。目前我市農技推廣人員“主要分布在傳統的種植業”、“種植業人才比例偏高,養殖業、農村加工業比例過低,甚至缺乏專業人才”,②因而推廣中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導致我市大多數農村還以傳統種植業為主,農業結構單一。其次對農民技術需求的信息缺乏反饋機制,推廣的技術難以滿足農民增收的多元化技術需求。第三,推廣工作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產中服務,產前、產后服務難以開展。現代農業要求農業技術人員必須全方位指導農民生產,包括訪問農戶,診斷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幫助農民尋求解決方法,向農民提供最新農業技術和信息,解決涉農科技問題。但是目前我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整體業務素質、經歷與經驗決定了農民需要難以得到滿足,全方位的農業推廣咨詢服務更難以實現。
3.農技部門推廣方式不適應現代農業的需求。農業技術推廣效率的提高,關鍵在于農業技術推廣方法必須符合農民、農村和生產的實際。目前我市基層農技推廣方式“傳者本位”嚴重,缺乏以“受眾主體”———農民為本的推廣理念,未充分考慮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喜好,偏離農戶接受能力,降低了農民接受新技術的積極性。農民素質低是我市農業的一個基本特點,我市“絕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文盲占10.06%,小學占51.48%,初中占36.23%,高中占1.99%,大專及以上占0.24%”,③對他們來說,短暫的培訓、發放資料等方式顯然難以掌握新技術。從問卷統計、與農戶交談中我們看到,農戶無一例外都喜歡技術人員面對面的、手把手的推廣學習方式,農技推廣部門應尊重農民的需求,根據農民的喜好選擇推廣方式,才能通過科技實實在在地幫助農民增收農村致富。
三、完善貴陽市基層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廣大農民沒有能力花錢購買技術服務,需要政府提供公益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加之我市農業基礎薄弱,農民生活水平低,因而公益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更是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從財政和政策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步伐、強化財政保障、提高專業人員素質和工作條件,落實工作經費和相關福利待遇,創新管理體制和服務方式,提升基層農技推廣主渠道作用,使其開展好公共所需的關鍵性技術的推廣和示范工作,保證農民學技有門、問計有人、求醫有方。
1.加強經費投入,保障公益性農技推廣基本工作的開展。農技推廣作為國家公益性推廣體系,在市場經濟下,有存在的必要性,從貴陽實際情況看,更凸現其重要性。其公益職能必須有財政的足額支持作保證。必須加強經費投入,改善工作條件和基礎設施,保證基層農技推廣中心工作開展;必須落實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履行公益性職能所需經費,提高鄉鎮農技中心人頭經費的標準,保證鄉鎮農技推廣日常工作的正常進行,爭取將鄉鎮站推廣業務經費納入地方財政的固定預算,長期投入。
2.創新體制機制,提升基層農技推廣中心職能。創新農技推廣運行機制,是確保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活力的關鍵。一是試點對貧困地區垂直領導。建議對貧困、落后地區實行市農委直接領導的方式。這些地區政府財政困難,難以顧及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把其作為市農業局派出機構,實行垂直管理,以保障工作開展。二是建立跨區域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目前,我市基層推廣機構是依附行政體制設置,主要分布在縣級和鄉級,區域站分布機構數為零。應沖破地域設站,根據我市自然條件、農業區域特點、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設置跨鄉鎮區域農技推廣中心站,保證農技推廣高效運轉。
3.實行農技推廣人員績效管理,提高推廣效率。對于我市來說破解農技推廣效率不高的難題,一是要建立基層推廣人員包村結戶責任制。對推廣人員工作實行量化。每個鄉鎮農技人員至少掛鉤一個村,為20個左右示范戶結對服務,負責組織該村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和推廣,組織實施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科技入戶及公益性基礎成熟新技術、示范技術和試驗技術的指導服務。并對農民技術需求要及時反映到市農委。同時公示每個村農技推廣人員的聯系電話,讓農民對農技推廣員服務進行監督。二要實行嚴格的量化考核。對照崗位責任、日常進村入戶技術服務情況、個人的工作績效和農民的評價核定檔次,考評結果與績效工資、聘用、晉升晉級、續聘、獎勵等掛鉤。對做出突出成績的個人要予以市級農業技術推廣獎表彰獎勵。通過推行崗位責任制、考評、考核和激勵制度,提高推廣人員的業務水平,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能真正從農戶角度出發,為農戶盡責盡力提供技術指導和信息咨詢。
4.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的農技推廣人員。基層農業推廣人員是農技推廣工作的重要實施者和推動者,其素質直接關系到推廣的效率。要將新知識新技術傳播給農戶,要求推廣人員不僅具備過硬專業技能,還要有良好綜合素質。一是設立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專項款,以加強對在崗基層農技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和繼續教育。應定期組織農技推廣人員參加專業知識、傳播知識、現代信息處理知識的學習,強化對他們的繼續教育,通過進修學習、考察交流等方式有效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業務能力,同時加強職業道德素質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二是根據具體情況,引進、吸納、聘用所缺專業農技骨干,充實農技推廣隊伍,完善農技推廣隊伍人員結構。三是逐步實行農技推廣人員資格準入制度。通過考試考核對合格的農技推廣人員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并作為聘用農技推廣人員的基本條件。對于沒有職業資格證書、不適合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非技術人員要實行分流。
5.探索先進服務方式滿足農民需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應探索先進的服務方式,主動為市場經濟服務,讓農民滿意。一是大力開展網絡信息化推廣服務。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在貴陽農村網等涉農門戶網站,開通農技推廣綜合咨詢熱線,以公益服務為宗旨,通過網絡回答或解決農戶提出的問題,讓農戶能隨時得到專家的學習和指導。對普遍性、典型的問題,還可利用遠程教育網、信息大篷車進行示范推廣。二是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戶,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戶的技術擴散效應來提高技術推廣覆蓋普及率。我市農業人口多,農業分散、差異顯著,農推技術員要直接面向每個農戶困難較大,應通過抓好示范基地建設及示范戶的服務,由此帶動輻射來提高新技術的普及率。息烽、修文兩縣的實踐證明,示范對農戶技術推廣普及成效突出,應認真總結經驗,加以推廣。同時,拓寬示范的內容,由種植、養殖技術推廣示范向防病防疫、農產品加工儲存、農機技術等多元化方向開展,以適應市場需求,提高農民的滿意度。此外,為滿足農民需求,除了建立健全公益性基層推廣體系外,還要通過政策扶持等措施,積極支持和引導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逐步構建一個以公益性為主體、多元化發展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