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革新思路
1寧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優勢分析
1.1自然生態環境優越
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不僅是形成鄉村景觀的基礎和背景,而且也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寧國市得天獨厚,至今仍保持著原始自然生態環境的綠色鄉村,對城市旅游者極具吸引力。寧國市位于皖南山區的東部,水陽江的中上游。黃山山脈自西向東延伸與天目山脈自南向北低降,交錯舒緩于寧國市境,形成低山丘陵地貌景觀,平均海拔300~500m。但西南部山區也有海拔1153m的高峰山及山河相間、峰巒疊嶂、瀑布成群的奇秀自然景觀。市境位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終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5.41℃,1月平均氣溫0℃以上,7月平均氣溫28℃以上,無霜期200~240d;年均降水量1400mm,且多集中于4~6月,光、熱、水同期,有利于各種農林經濟作物的培育,尤其是孕育了山區復雜多樣的多元立體農業,形成了著名的“中國元竹之鄉”、“中國山核桃之鄉”,以及“前胡之鄉”、“茶葉之鄉”、“毛竹之鄉”、“板栗之鄉”等,而且當地還盛產香菇、木耳、香榧、青梅等農林土特產品。寧國市全市總面積24.8萬km2,林業用地面積達19萬km2,森林覆蓋率達74.24%。全境土壤以山地紅壤、黃壤為主,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還有水稻土、潮泥土分布。成土母質的巖性成分復雜,土層深厚肥沃、適種性強。發源于南部山區的東津、中津、西津三水呈扇狀向北匯流于河瀝溪鎮附近,成為水陽江的上源,構成寧國市的完整水系,河水四季豐盈。山青、水秀、林豐的自然生態環境,使寧國市成為當今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的“后花園”和理想的“鄉村休閑度假勝地”。
1.2文化底蘊深厚
地域文化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中的核心和主體,內涵豐富,內容多樣。鄉村聚落景觀、鄉村田園景觀、鄉村建筑景觀、鄉村農耕文化景觀、鄉村民俗文化景觀等,都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因其濃濃的鄉味、農味和泥土味而倍受城市旅游者的青睞。據考古發掘,早在6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猿人在此生存(趙祖年《走進寧國》),遠古堯舜時期就有“堯使禹治水過此”(明嘉靖《寧國縣志》),至今尚存有“禹堯尖”地名和“禹廟”等勝跡。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從楚國入吳國途經寧國一帶(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至今留存有夫子巷(今寧國市公安局一帶)、孔夫子堂(今仙霞鎮仙家村)、孔子關、孔子井、孔夫村等地名。作為縣級行政單位起始于東漢13年的寧國縣,至今有1800多年的建置歷史。由于寧國地處古代楚國、吳國、越國三國,以及近代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交接之地,也是古代中原地區南下浙、贛、閩、粵的南北水路交通要道的要沖之地,各種文化在這里沖突交融,從而孕育出始祖文化、農耕文化、移民拓殖文化、畬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八景文化、紅樓夢原性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特有的地域性茶文化、元竹文化、山核桃文化、節慶文化、古村鎮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總體上體現出多元、多期、多幕性和強烈的地域性等特點,文化底蘊極為深厚。
1.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已有良好基礎
我國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于20世紀70~80年代從歐美、日本以及中國臺灣地區傳播而來,雖起步晚,但它以強大的生命活力在我國這塊沃土上得到迅速發展,這與我國政府的強力推動分不開。國家旅游局所推出的主題旅游年中就有“98中國華夏城鄉游”、“2004年百姓生活游”、“2006年中國鄉村游”、“2007年和諧城鄉游”、“2009年中國生態旅游年”等主題。黨中央、國務院及農業部與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有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其導向性十分具體明確。如2009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提出要“實施鄉村富民工程,開展各具特色的農業觀光和體驗旅游活動”、要“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鎮,建設特色景觀村鎮,規范發展‘農家樂’、休閑農莊等旅游產品”;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積極發展休閑農業”;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簽定的“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促農”等。寧國人對政策導向積極回應并創造性發展,一方面舉全市之力進行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實施了以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和生態林建設為主的生態保護工程,建立了全市生態保護體系,積極營造“東方盧森堡、夢中桃花園”的生態旅游城市形象,寧國市已被列為“全國生態建設示范試點縣(市)”;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多元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成效顯著,如“恩龍世界木屋村”榮獲國家農業部和旅游局授予的首批“國家五星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稱號;寧國市被評為安徽省的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青龍鄉被授予“安徽省優秀旅游鄉鎮”。目前全市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正處于群星燦爛、競相爭優的發展勢頭上。
2寧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創新建議
2.1融入“大黃山”,搶占“大上海”
所謂“大黃山”,是指以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地的黃山為核心,包括西遞、宏村古民居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地,以及九華山、齊云山兩大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歙縣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屯溪古城、太平湖國家水利風景區等高品位旅游景區、景點在內的今地級市黃山一帶[1]。其規模巨大,品位極高,是具有世界吸引向性的頂級旅游目的地。寧國市正好處于其邊緣地帶,與“大黃山”山水相連,地脈、文脈、人脈相通。寧國市應主動融入“大黃山”旅游板塊中,爭取既作為其景區的資源補充,又能在旅游旺季時分享其旅游客流,還可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往返“大黃山”旅游客流的過境地或中繼站,截流部分游客在這里餐飲、住宿和購物消費。所謂“大上海”,則是指以國際大都市上海為核心,包括杭、嘉、湖,蘇、錫、常,鎮、寧、揚等大城市在內的“長三角”城市群地帶。這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市場最繁榮、人民最富裕、城市居民消費觀念最強、消費水平最高,也是國際、國內最大和最穩定的客源市場和長線游的重要客源地。尤其上海為世界著名大都市,城市常住人口已達2200萬人,人均CDP5000美元,且有喜好旅游、喜好購物的傳統習俗。而且在上海市有“寧國路”、“寧國中學”,青浦的淀山湖畔有主題公園“大觀園”,這與作為《紅樓夢》原型文化地的“寧國”如此文化淵源,使上海人對寧國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因此,寧國市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瞄準上海客源市場前景廣闊。但一定要精心研究上海市場,開發以上海為目標市場的適銷對路產品,實現產品與市場的對接。
2.2大唱“山字經”,叫響“寧國牌”
所謂大唱“山字經”,就是要為寧國山區的名、特、稀、優綠色生態農林產品發展搖旗吶喊,使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既依托山區“三農”,又能促進當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并能使城市旅游者在這里享受到“綠色山鄉、多彩農業、質樸農民”美的體驗。早在20世紀90年代,寧國市就提出了要“立足資源生態優勢,突出發展具有名、特、稀、優”的農產品戰略[2],在已形成以核桃、元竹筍、食用菌、山野菜、茶葉、畜禽、蔬菜等支柱產業[3]的基礎上,如今以核桃、竹業、畜禽為主的三大骨干產業已初具規模,苗木花卉、茶葉、中藥材、蔬菜、水產五大優勢產業也異軍突起[2]。在基地建設特色化、區域化和規模化的思想指導下,通過龍頭企業建基地、農民投資建基地和社會力量建基地等方式,已建成了集中連片、規模可觀的山核桃基地、元竹基地、毛竹基地、青梅基地、板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中藥材基地以及三黃雞、櫻桃谷鴨標準化養殖基地等一系列名、特、稀、優農產品生產基地。圍繞“一主兩翼”(以工業為主,以高效農業、生態旅游業為兩翼)戰略和創建“全國生態旅游示范區”,努力將寧國市建設成為“生態勝地,休閑福地、創業勝地”。目前,已建成了恩龍世界木屋村、青龍灣旅游度假區、東津河漂流、夏霖九天銀瀑、落花蕩景區、夢緣農莊、世京果園、千畝農莊等高品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寧國市今后的“山字經”一定要圍繞當代人祈求健康長壽的心里需求,為了實現“綠色天然,營養衛生,健康長壽”,努力營造綠色環境,開發綠色食品,建設綠色家園,全面展示寧國山鄉的真、善、美。此外,要對寧國產品進行整體包裝,塑造好“寧國”品牌,如所有品牌產品都注明“寧國”二字,如“寧國山核桃”、“寧國竹筍干”、“寧國山水茶”、“寧國板栗”、“寧國三黃雞”、“寧國清水魚”等。
2.3選準突破口,主攻山核桃
孔繁滄[4]研究表明,寧國市的農業優勢主導產業有筍竹、毛竹、元竹、山核桃、板栗、銀杏、青梅、蔬菜、肉豬、肉雞共10項。根據市場供求性,山核桃、竹筍、板栗、青梅等生長于山地,無污染、無公害,集營養、保健于一體而最具優勢,而且其經濟、社會效益也很明顯。有了優勢農產品,可以以此為基礎培育出具有我國乃至世界吸引魅力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企業。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們的認識實踐,寧國農業以山核桃最具優勢。因此,應該集中人力、物力和資金技術猛攻山核桃,使其迅速成為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強勢知名品牌產品。在此基礎上,運用群體規模策略和品牌擴張戰略[5],把寧國市的其他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竹類、干果、禽畜產品帶出去,以取得“寧國大品牌”的全國乃至世界的市場效用。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有國際經驗可供借鑒。著名的世界“鮮花王國”荷蘭,其主打產品就是球莖花卉郁金香,并在國內建成了世界最知名的“庫肯霍夫郁金香花園”觀光農業項目,每年春天吸引數百萬游客前來觀光[6]。二是山核桃的生物特性符合現代人的消費心理需求。山核桃出自生態環境極為優越的天目山區,屬純野生和無任何公害的天然綠色食品,其核桃仁松脆、味美、清香,富含多種營養成分,有潤肺補氣、養血平喘、調燥化痰、黑發明目等功效,老年人常食可保心養肺、益智延壽,青年人常食可提高皮膚生理活性,有助于美容。三是山核桃的適生環境局限于天目山區兩側坡地,對水、土、肥、氣等生態因子的要求極為苛刻,外地難以引種,產品替代性極差,容易形成市場壟斷。四是山核桃發展基礎好。在寧國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山核桃已成為健康、美味、時尚的寧國特色農產品“代名詞”,已形成很高的知名度,而且產品已大量出口。五是有利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綜合開發。山核桃樹形高大雄偉,木材堅固強韌,紋理致密,且集中連片分布,有利觀光休閑農業項目開發。而且寧國山核桃主產地天目山北側綿延51km、橫跨10個鄉鎮、面積達2萬hm2,核桃種植新增面積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長[7],這一帶也是青梅、竹筍等的生產基地,還有云梯的畬族風情,以及山門洞、仙人塔等勝跡,有利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綜合開發。
3結語
據世界旅游組織預言,2015年世界發達國家率先進入休閑時代,發展中國家將緊隨其后。我國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大國,對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極為關注,并已明確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國家旅游局與農業部對推動全國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早在2007年就頒發了《國家旅游局、農業部關于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通知》(旅發[2007]14號);2011年全國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組織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驗交流會”,寧國市成為了2010年全國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示范點之一。寧國人應借勢造勢,順風揚帆,選準“山核桃”突破口,在原有業績的基礎上作更大提升,使其更好地走向世界,也讓世界更多旅游者走向寧國觀光、休閑和度假,也促進寧國“三農問題”更好更有效解決。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2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