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發展借鑒范式
1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歷程及問題
1.1發展特點及歷程
“休閑農業”最早于1989年在中國臺灣學術會議上提出,但其自傳入中國大陸后,由于專家和各界人士眾說紛紜,至今也未形成一個統一認識。在我國內地,休閑農業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后興起,20世紀80年代后期,深圳開辦的“荔枝節”為我國內地休閑農業首開先河,其他省市隨之興辦了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項目[4]。中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具有自己的特色:①具有獨特的發展格局。起步在大城市周邊地區,再向中、小城市發展,大城市也是由近郊區向中、遠郊區發展。②依托從城市轉向景區。起初是出于自身考慮發展,如今已向景區發展,帶動農村脫貧致富。③形式從單一觀光型向多功能發展。過去是以農業觀光和“農家樂”為主,形式單一,如今已賦予它新的內容,并且融合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體驗、學習、保健等功能為一體。④從自發地發展走向規范化發展。過去的自發發展管理不規范,如今已對休閑農業予以定期評估,分為一、二級休閑農業旅游示范區(點)。⑤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有效互動。休閑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密切結合[5]。總體而言,中國大陸休閑農業的發展一般可分為3個階段:①早期興起階段(1980~1990年)。改革開放前期,一些農村依靠區位優勢,利用靠近城市和景區的旅游資源開展農業觀光,舉行農業節慶活動。②初步發展階段(1990~2000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由于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觀光、旅游、休閑有了更高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靠近大、中城市郊區的農村和農戶們利用區位優勢,根據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環境和飽含地區特色的農產品,興辦各類觀光農業園。③初具規模階段(2000年至今)。主要是將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體驗、學習、保健等功能相融合,使休閑農業在功能上得到升級,加上各級政府的支持,體現出了綜合農業的特點[6]。
1.2面臨的問題
休閑農業雖然在我國發展迅猛,已經適應了時代的要求,但是發展道路總是曲折的,它在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①產品的季節性特別明顯而且休閑農業項目雷同現象嚴重。觀光休閑農業并沒有克服季節影響,存在著明顯淡旺季之分,旺季人來人往,淡季門庭冷落,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資源,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目前休閑農業以“農家樂”、鄉村飯店為主的占全國鄉村旅游的60%左右,普遍存在形式單一,項目雷同,粗放經營,布局分布不合理,特色不鮮明等問題,嚴重缺乏創新和特色。如福建,大部分農業觀光園都用網上“開心農場”經營方式運行,沒有特色[7]。②缺乏科學統一規劃和有效的宏觀管理,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指導力度不足。大部分地區都未制定休閑農業的總體規劃,也沒有形成明確的管理機構,只是粗放式管理,并不具備持續發展條件,導致很多地方的休閑農業項目服務設施不健全、衛生不合格、管理混亂無序等問題。其經營者大多是農民,缺乏長遠發展意識和現代經營管理水平,沒有專業系統培訓,服務意識和技能差。同時,政府也缺乏解決休閑農業用地需要和土地控制關系問題的政策,資金補助力度不夠,缺少對休閑農業相關企業的信貸支持。③不合理開發導致原有生態和人文環境被破壞。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過分依賴非自然技術手段,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很多農民開發新產品時忽略了地方特有文化內涵和價值[8]。④缺少專門性的休閑農業法律。目前,涉及休閑農業方面的法規只有旅游類的,對休閑農業只能打“擦邊球”,而沒有專門針對休閑農業的法律法規[9]。
2中國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臺灣是中國最先發展休閑農業的地區。1990年臺灣“農委會”為了尋找新的農業發展出路,設立了“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從各個方面支持了休閑農業的發展[10]。休閑農業在臺灣的發展主要經歷了4個階段:①萌芽階段(1971~1989年)。最早在臺灣苗栗大湖、彰化田尾等地出現觀光果園花市,游客在游玩的同時又可以品嘗和購買農產品,農民也獲得很大收益,由此證明觀光農業大有可為。②成長階段(1989~1994年)。1989年臺灣“農委會”在臺灣大學舉辦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在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休閑農業的概念,休閑農業規模擴大,形式多樣化。③拓展階段(1994~2000年)。在20世紀90年代,臺灣休閑農業出現法律規章和現實脫離、部分經營者經營方向偏離的現象。為了及時步入正軌,臺灣“農委會”于1996年12月修正《休閑農業辦法》,公布了《休閑農業輔導辦法》。④提升階段(2000年至今)。加入WTO后,隨著經濟的國際化發展,中國臺北將休閑農業發展定位在“國際觀光水準”,使其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層次發展,追求規范化、標準化和國際化。這4個階段的發展歷時30多年,一改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使臺灣農業實現了質的飛躍,主要是因為它所具備的特點:①政府主導,積極推動。在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一直在進行策動、規劃、輔導、組織和協調等工作。在20世紀70年代臺灣農業收益頗低時,政府積極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休閑農業才得以立足。②主題鮮明,形式多樣。臺灣休閑農業將資源多元化、地域差異性和社會需求復雜性相結合,同時突出主題,使經營具有自身特色。項目形式多樣化,有休閑農場、農業公園、觀光公園、教育農園等,符合游客的多樣化需求。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文化特色,森林資源豐富的則走生態旅游路線,水資源豐富的則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區,各地形成不同休閑農業主題。④創新經營,持續發展。以特色創新、多元經營、服務周到為經營特色,產品設計別具一格,將奇觀、風景、氛圍、主題融為一體,同時經營范圍不斷擴張,實現持續發展。⑤建立中介,加強服務。臺灣農民獨樹一幟,自主成立了臺灣農業發展協會,作為行業協會中介機構[11]。臺灣的成功發展無疑成為發展休閑農業的楷模,它的發展獨具特色,個性鮮明,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值得借鑒和學習。
3國外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休閑農業首先發源于歐洲的意大利。Nobel(1967)通過研究法國農村旅游業,證明旅游業是推動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12]。國外休閑農業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取得迅猛發展,大致經歷萌芽(19世紀初)、發展(20世紀中后期)、成熟(20世紀80年代后)階段[13]。但是不同國家卻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和渠道,在德、法、荷蘭等國,休閑農業類型主要有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民俗觀光村。20世紀后期,西班牙通過專門研究鄉村旅游,表明其發展有助于推動農村的發展。西班牙參與鄉村旅游的多為25~45歲購買力和文化水平高的群體,這些鄉村活動包括運動以及與農業相關的勞動和觀光活動。1962年后,美國休閑農業主要以度假農莊和觀光牧場為主,而且成年人參與鄉村旅游的比例很高。2000年一項研究表明,在過去3年中,近2/3的人參與過休閑農業,90%以休閑為目的,可見,休閑農業在美國的普遍率之高[14]。在亞洲,日本自1992年起,由農林水產省積極推行綠色旅游理念,綠色旅游包括農林水產業慶祝活動,市民進行的插秧、割稻、擠奶等體驗活動和學生在假期進行的農林業實習等活動。日本典型休閑農業包括:體驗式農業生產與觀賞性農業生產兩種;將小塊土地租給市民作為休閑農業特區,可進行風箏節、插秧比賽等活動。三是農民根據當地習俗和自然資源,讓游客體驗農村生活的家庭農莊[15]。其他一些國家也在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只是模式和項目大多相似,但也給各地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益。
4對策與建議
4.1“點-線-面”式經營模式
鑒于我國目前休閑農業的發展仍處于初具規模階段,而且各地獨自經營,規模一般都不是很大,發展進度也不一樣。有些地區休閑農業作為一門新興產業仍然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而且發展不同步,因此提出“點-線-面”式經營模式。①“點”。各個地區根據自身的環境因素和人文條件各自發展,使自己的產業獨具特色,在競爭中加強競爭優勢,使自身條件成為軟實力,具備一定品牌效應。②“線”。實現相鄰地區的合作,在產品上和項目上加強協作,在各個節日推出特色鮮明的產品和項目,吸引游客。③“面”。將全國的休閑農業作為一個整體,突出其他國家不具備的特色,使我國的休閑農業形成優勢并走向世界,打開全球市場。這種發展模式對于共同富裕無疑是有利的,可帶動落后地區發展,同時由于規模的擴大可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也可解決技術壁壘,農民對于當地文化相當了解,稍微培訓即可參加休閑旅游。
4.2對策與建議
4.2.1克服季節障礙,推出特色產品,豐富觀光休閑農業經營內容。在不同季節推出不同產品,使自己的產品具有競爭優勢,如有些地區冬季可看雪,春季可踏青,夏季可賞荷,秋季可看菊,讓各個季節的旅游都不會“冷”,在各個季節保持均衡。就像臺灣一樣,在各地根據自身特點發展符合自己特色的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休閑消費需求日益呈現多樣化,需要更加豐富的供給。各地可以將原有的觀光發展成為游客實際參與的活動,按照日本的發展模式,游客自己采摘蔬果,這樣也可調動游客積極性。可在休閑農村設立婚紗攝影,學生也可去寫生和進行林業實習。休閑農業應該與時俱進,根據時代改變自身模式,積極創新,這樣才不至于被淘汰。
4.2.2加強政府宏觀管理,提高休閑農業經營水。美國休閑農業的成功發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國也可將休閑農業的管理納入政府行政管理范圍,由政府設立專門機構負責休閑農業的管理、監督和指導工作。此外,加大政策優惠,在休閑農業企業融資方面提供優惠,也可吸引社會積極投資,解決融資難的問題[16]。學校可設立觀光農業專業,專門培養休閑農業專業人才,幫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加強實踐能力。各省也可設立休閑農業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積極組織從業人員參加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性,使休閑農業向更加專業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17]。總之,要把從事休閑農業相關工作的人員組織起來,制定相關標準,讓休閑農業做到誠信經營、創新經營,使其發揮品牌效應。
4.2.3采用循環經濟的生產及服務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休閑農業的發展應在基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結合實踐,可采用生態型種養方式,如稻田牧鴨、桑基魚塘等,在有效利用廢棄物的同時美化環境,同時應該設立有機垃圾回收機構,用于發酵工藝[18]。借鑒日本經驗,堅持綠色旅游理念,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特色,而不是人為改變。在創收益的同時,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
4.2.4完善休閑農業的法律法規條例,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護。目前只有旅游業相關法規,而沒有專門針對休閑農業的法規,因此需要制定專門法規來規范和管理休閑農業,將休閑農業從旅游業中分離出來。但是休閑農業是基于傳統農業的,因此在制定相關法規時,可將農業和旅游法規相結合[19]。只有有了明確約束,讓經營者無孔可鉆,才能健康穩定發展。
5結語
休閑農業發展之路漫長,不應該一味追求速度,還應注重效率,同時應防止惡性競爭和對自然資源的惡性開發和污染,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長久之策。加強休閑農業的規范化和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是其發展的必要前提,不斷提升品牌競爭力才是其長久發展的根本保證。加快休閑農業的發展就是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就是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新方向,是我國走向富強的新希望。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