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的生產發展研討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珍稀的兩棲動物。1988年我國將大鯢列入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其經營利用實行特許管制。隨著大鯢馴養繁殖工作的發展,大鯢人工繁殖與飼養技術的成熟,在陜西、貴州、湖北等大鯢產地出現了千家萬戶發展大鯢養殖的現象。對此,我們赴湖北恩施,對大鯢養殖主產區宣恩縣、咸豐縣進行了調研。
一、宣恩、咸豐大鯢產業發展現狀
湖北省恩施州地處武陵山區,是我國大鯢主要原產地之一。上世紀80年代,恩施已有農戶開始零星養殖大鯢,2006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恩施州大鯢養殖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宣恩、鶴峰、咸豐、來鳳四縣,養殖總量達30萬尾,其中宣恩縣養殖數量最多,咸豐縣大鯢馴養繁殖基地養殖規模最大。在宣恩、咸豐兩地,我們先后走訪了十幾家大鯢養殖戶,他們中有農民、有教師、有干部、也有專業養殖戶,雖然兩地的發展有先后快慢,水平也不同,但呈現出來的一些特點和共性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和借鑒。一是縣委、縣政府對大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非常重視。大鯢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后,宣恩縣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了騾馬洞、白巖溝、火燒云、茶園、清水塘縣級保護區,還將白水申報為省級大鯢種質資源保護區。咸豐縣在1985年就對大鯢資源進行了調查,同時開展大鯢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工作,1994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咸豐忠建河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今年1月該保護區已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為發展大鯢產業,2007年,宣恩縣副縣長朱鵬程帶隊赴陜西漢中對養殖大鯢進行了考察,之后宣恩縣提出了“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促進保護”的指導思想,鼓勵民間人工馴養繁殖大鯢,并在土地、電力、水資源利用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信貸支持,還將大鯢養殖作為農業支柱產業列入宣恩縣“十二五”發展規劃。咸豐縣通過忠建河保護區建設項目,建成大鯢人工馴養繁育池9100平方米、仿生態馴養池1000平方米,并大力發展大鯢的馴養繁殖工作,成為當地養殖、產苗規模最大的大鯢生產基地。二是良好的經濟效益使大鯢養殖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恩施下轄六縣兩市,全部為國家級貧困縣。2011年恩施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938.54元,而同期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77元,湖北省為5832元。大鯢由于肉嫩味鮮、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保健和美容效果,經濟價值較高,同時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稀缺性更導致價格的居高不下。在我們與養殖戶的交談中了解到,買進一尾大鯢苗在580元左右,當地每斤的收購價格在1200元/斤左右,一般養2-3年時賣出。目前,雖然產業規模在不斷擴大,餌料等成本也在上漲,但綜合成本仍然很低。此外飼養大鯢工作量小,老幼婦孺均可承擔。此次調研中發現,許多農戶利用空閑的房屋、地下室等空間,稍加改造,引用山間溪流,營造黑暗環境即可養殖,多則成百上千,少則幾十條,雖然面臨著市場等問題,仍取得了良好的收益。養殖大鯢已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三是散戶養殖集群發展,產業化開始起步。大鯢養殖在當地已有幾十年歷史,養殖技術十分成熟,并被當地群眾普遍掌握。大鯢養殖對于當地群眾并不比飼養家畜、家禽更難。由于近些年大鯢高昂的價格及政府對大鯢開發利用的默許、鼓勵,大鯢養殖已在當地蓬勃發展。截至2011年底,宣恩全縣有大鯢養殖戶3000余家,存量近20萬尾,咸豐規模較小,大鯢養殖戶300余家,存量1萬多尾。此外,由于在一些養殖大戶、養殖場中人工繁殖技術有所突破,有能力向周邊農戶供應種苗,部分養殖場還回收散戶養殖的大鯢,初步形成了大戶帶小戶、基地+農戶的雛形。其中咸豐大鯢馴養繁殖基地的輻射帶動能力已涉及周邊縣市。四是管理與服務逐步規范和健全。1999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利用特許辦法》規定“省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的特許審批”,即大鯢的馴養、運輸、經營必須取得省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相關證書。但隨著大鯢產業發展,規模擴張,容易造成省級漁業部門管不好、縣級漁業部門管不著的狀況。為此,湖北省漁業部門將證書的審批權下放到恩施各市縣。2008年,宣恩縣藉此成立了大鯢馴養繁殖中心、大鯢保護協會,規定凡是本縣從事大鯢馴養繁殖的必須加入協會,由協會委托會員從事馴養繁殖活動,而會員經營利用大鯢由中心辦理相關手續。此舉一方面簡化了審批程序,減輕了養殖戶負擔,一方面利于協會、中心掌握情況,便于管理。此外,中心還開展了部分服務工作,包括技術交流、培訓與合作,下一步將繼續在市場開拓、疾病防控等方面拓展服務職能。五是以發展促保護,野生資源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兩地大鯢產業是在以保護為基礎、以保護為發展的理念上發展起來的。在發展大鯢養殖產業之前,兩地先后對大鯢的主要棲息地劃定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咸豐縣在2005年成立了忠建河大鯢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同時啟動了基礎設施建設,在軟件和硬件兩方面提高管理處的管理手段和能力;縣水利水產局每年堅持集中執法與常年執法相結合,對重點偷捕販買大鯢的涉嫌對象“約法三章”,重點管理;同時,采取專管與群管相結合,除保護區專門人員管理外,還聘請了保護區河流沿岸12位農民為協管,并在保護區河流沿岸所在村成立了護漁組織,對大鯢資源實行重點保護。宣恩縣按照打擊非法、保護守法的執法宗旨,漁政與公安配合,先后查處涉鯢案件28起,判處有期徒刑5人,治安拘留7人,處罰款累計48.5萬元。兩縣在打擊大鯢非法活動的同時,還組織開展了大鯢人工增殖放流活動。保護區的建立與執法管理直接保護了野生大鯢資源,而開展大鯢馴養繁殖,通過放流能對天然資源進行反哺,同時也緩解了市場對野生資源的需求,減少了非法捕撈現象。
二、當前兩地大鯢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兩地大鯢產業逐漸壯大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制約著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相關政策與管理手段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求。兩地在發展大鯢產業之初均提出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更好的保護”的理念,但在實踐中,保護管理遠遠跟不上發展的需求。目前,兩地在保護管理上主要依據國家與湖北省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縣級政府對開展大鯢養殖,發展大鯢產業缺少相應的管理規定,加上漁政力量、手段薄弱,致使管理著力不均,也難以到位。以宣恩為例,雖然有發展大鯢產業政策的扶持,也成立了大鯢保護協會,但是缺少相應配套的管理辦法和管理手段,非法養殖、利用的仍然不少。此外,人工馴養繁殖對野生資源的反哺機制也尚未建立,自然資源并未在逐漸發展的產業中得到好處。二是產業組織服務化程度低。一個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來自政府的管理和服務缺一不可。特別是大鯢這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即便是子二代,在馴養繁殖、運輸、經營利用全過程中都是受法律管制,更加離不開政府的管理與服務。兩地的大鯢產業最初可以說是群眾自發發展起來,在現階段,政府開始越來越多介入,宣恩成立的馴養繁殖中心和保護協會開始將本地大鯢馴養繁殖和經營利用納入規范化軌道。然而相關的服務并沒有跟上,產業發展目前最需求的市場開拓、疫病防治、飼料營養等方面基本沒有組織開展,處于放任自流狀態。三是重生產輕市場。兩地開展大鯢養殖已有幾十年歷史,養殖技術相對成熟,技術門檻低以及巨大收益預期下的低成本造就了目前“千家萬戶”養殖大鯢的盛況。然而養殖只是整個產業鏈中的一環,上有苗種繁育,下有加工及市場。目前兩地的大鯢產業呈現出棒槌型,中間粗兩頭細。近幾年,苗種繁育有所突破,但市場依然不明朗。一方面受限于國家對二級保護動物在經營利用上的限制,目前全國僅有數十家企業具備了大鯢經營利用資格,各企業在銷售數量上也受到嚴格控制;一方面是高昂的價格導致活體大鯢市場空間極其有限。調研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兩地大部分養殖戶、養殖場對大鯢的銷售和利用都非常單一,基本都是守株待兔,很少能主動走出去營銷。由于銷售渠道的單一,兩地存在商品鯢私下買賣現象。更危險的是,由于大鯢養殖周期較長,一般為3年,而這兩年由于新進入大鯢養殖行業的養殖戶較多,商品鯢的集中上市將在未來兩年內出現,屆時可能會出現更大的供需危機。此外,大鯢的深加工也相對滯后。這一方面是因為有實力進行技術研發的企業較少,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的不明朗導致社會資本不敢輕易涉足該領域。
三、對大鯢產業發展的一些建議
一是明確產業定位及發展思路。大鯢在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將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發展大鯢產業,必須準確理解保護與開發的辯證關系,開發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大鯢種質資源,而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永續利用。人工養殖可以降低市場對野生資源的需求,減少對野生大鯢的捕撈行為,人工繁殖及放流可以擴大種群規模。因此,大鯢產業發展應嚴格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更好的保護”這一思路,并將這一理念真正付諸于實踐。比如將開展人工放流作為企業開展人工繁殖大鯢的準入門檻,同時對此類企業制定資源培育及利用相銜接的保障政策和激勵機制,調動社會資本參與資源培育的積極性。在主產區,大鯢產業應定位為富民產業,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和相關政策支持。二是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推動大鯢產業化發展。目前我國大鯢產業基本上是以生態繁殖、養殖為主的散戶養殖集群發展。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可以真正帶動群眾致富,同時避免了規?;B殖場存在的疫病風險,但也存在諸多缺陷,一是不利于科技進步,散戶無力也無心進行繁育、營養飼料、疫病防治及深加工等研究及成果轉化,二是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無法有效銜接,散戶難以應對日益增加的市場風險,而品牌化也只有在規模化營銷下才能實現。因此,政府既要遵循市場規律,尊重所有參與大鯢繁育、養殖、經營的各類市場主體,又要有所側重,目前應出臺相關政策加以引導、扶持,變散戶集群發展模式為“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發展模式,密切各類主體間的利益聯結,由農戶負責養殖,協會、企業、合作社等進行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樣一是有利于降低種苗供應、餌料采購等成本,二是有利于提升產業科技水平,三是有利于開拓市場,形成品牌。三是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綜合服務,延伸產業鏈。大鯢的產業鏈包括親本及繁育的苗種、養殖、商品鯢銷售及深加工三個環節。目前大鯢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養殖這一環節,繁育逐漸起步,深加工基本沒有。養殖這一環節過度集中造成兩個問題,一是人工繁育的苗種供應不足導致野生資源面臨捕撈風險,二是市場開拓不力導致產品積壓。此外,在繁育技術的真正突破和整個產業鏈條的成熟穩定之前,國家是不可能完全放開大鯢的經營利用。因此,必須整個產業鏈同步協調發展。在科研方面,政府應加大投入,同時出臺政策鼓勵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開展繁育、疫病防控、深加工等一些制約大鯢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究;在服務方面,一是加大繁育、養殖、疫病防控等技術的推廣和培訓,二是加強信息服務,三是搭建市場平臺,如成立大鯢交易市場。此外,無論是科研創新體系還是服務體系,政府都不應大包大攬,而是應該扮演規則制定、秩序維護、方向引導等角色,同時按照“誰投入、誰收益”的原則,以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開展科研和服務,推動產業形成自身造血機能。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