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文景觀防護狀況及建議
本文作者:陽歡、陳出云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1概念界定
本文研究的“武岡古城歷史人文景觀”,是指在武岡地區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2000余年筑城史,融合了武岡地區特有的都梁文化而形成的具有歷史價值、人文價值、觀賞價值的人文景觀。武岡古城歷史人文景觀根據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分為四大類:第一,地方特色型人文景觀:武岡古城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日常生活過程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改造和利用當地自然景觀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觀。第二,歷史名人型人文景觀:某些歷史名人在該城或周邊地區進行的一些重要行為而留下來的具有紀念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一些遺址、文物等。第三,歷史事件型人文景觀:在該城或周邊地區發生的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尤其是軍事戰爭等,保留至今的一些遺址、證據、痕跡等。第四,防御設施型人文景觀:作為王城、郡城、和市、縣中心而保存下來的一些防御設施和行政建筑如:王城、城墻、護城河等。
2武岡古城歷史人文景觀保護現狀
2.1優勢和條件
武岡古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歷為州、府、路、縣治所。2200多年筑城史形成的名勝古跡如珠璣遍地,是邵陽市歷史文物古跡最多的城市,極具開發和利用價值。對武岡古城實施保護性建設和開發,一方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制定了相關規劃,另一方面,隨著與武岡毗鄰的崀山風景名勝區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而形成的“張家界—崀山—桂林”旅游經濟圈,也為武岡古城的保護和開發帶來了新的契機[2]。
2.2保護的緊迫性
武岡古城是湘西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登記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共有173處,類型豐富多彩,有古遺址、古窯址、古街道、古民居、古橋梁、古祠堂、革命史跡、近代革命紀念建筑、古井、古樹、古水利設施等。但由于人們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影響,其中更有一部分處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中。文革時期,很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寺廟、佛塔等被打上封建迷信的烙印,遭到了無情的摧毀。一些民居、古井也在人們重建、開發的過程中,逐步消失。曾經風光無限,被譽為“武岡城墻甲天下”,令無數梟雄折戟沉沙,扼腕嘆息的古城墻,淪為古城人們的“菜地”,并在人們不斷的拓寬“菜地”的過程中,遭受幾近毀滅性的破壞。
2.3保護的必要性
武岡古城是中國古代人們建筑技術、軍事理論、政治生活、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表現和結晶,既是武岡人們的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不能眼看著它遭到破壞而無動于衷,讓更多的人們去了解、愛護、保護武岡古城,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職責。
3武岡古城歷史人文景觀保護的建議
3.1保護歷史環境的整體性
武岡古城大小尺度適中,城墻、護城河、炮臺、王城、街道、文廟等設施一應俱全,且基本保存完整,整個城市是一個完整的相互協調的有機整體。在保護過程中,一定要嚴格保護古城周邊自然環境,充分尊重古城原有布局結構、街巷格局、傳統肌理、歷史文化遺產等人工環境:深入挖掘古城的傳統文化、民間工藝、民俗風情等,整體性的把握古城人工、人文、自然環境,絕對不能人為的割裂各種文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3.2保護文物的真實性
武岡古城歷經幾千年風雨滄桑,已經給該地區留下了足夠多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尊重這些文物,還原歷史的真實性,不要隨意夸大或曲解其本身涵義。在制定武岡古城保護的規劃和計劃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武岡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不要把發達城市的“先進理念”、和“主流思想”強加給武岡人們。切實保護好武岡古城的山水格局、空間構架、街巷、江河系統。不要隨意的去拓寬某些道路,在重建過程中故意放大某些建筑,更不能隨意編造歷史典故,這樣做只能是飲鴆止渴,貽害后人。
3.3合理開發利用
強調歷史人文景觀的保護,并不是要把歷史文物、古跡等都打包收藏,武岡古城畢竟是一座城市,我們在保護它的同時,也要考慮到這座城市的“主人”(武岡市民)的生活習慣和狀況。不能因為保護古城、古街、古建,而否認古城市民修建房屋、擴建宅院的基本需求和權利,而應該在合理的規劃下,有條不紊的開發古城資源,合理的規劃各區用地性質,盡量保持原住民的安定,以保持古城獨有的文化特色和生活習俗。
另外,合理的開發古城旅游資源,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喜愛武岡古城,加入到保護古城的行列中來,這才是古城保護的最佳途徑。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4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