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環境防護與完善途徑
本文作者:宋余慶
當前,我國農業環境污染的治理和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雖然一些地方制定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政策措施,但農業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既有來自外部的污染,即水污染和垃圾污染,也有來自農業自身的污染,包括化肥、農藥等濫用造成的農用物資污染。為了適應新時代生態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亟需建立一套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改良發展體系。
一、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發展規模農業。改革原有的一家一戶農業生產模式,對農業生產進行統籌管理,全面規劃和引導農業朝著現代化生態農業的道路前進。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實施規模農業。
二、建立地區水土和農產品理化指標客觀評測體系。農業部門廣泛地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關鍵位點,并定期對這些位點的空氣、水、土壤、農產品和畜產品的各類理化指標進行檢測,建立水土和農產品理化指標的客觀評測體系,并以此來客觀、動態、全面地評價各地區農業生態環境整體水平。
三、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公共宣傳和教育體系。建立關注農業生態環境的宣傳工作機制,讓廣大公眾對農業生態環境概念和體系有一個全面、客觀的理解,適當公布水土和農產品理化數據中的污染指標,增強公眾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公眾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思維習慣;每年通過網絡向公眾公布本地區各類水土農產品的理化品質指標,將取得的成績與大家共享。
四、完善機制,杜絕農業的污染。針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有關部門要制定專門辦法,杜絕農業對環境的污染。如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不得對農業環境造成污染;鄉鎮企業的污染物排放問題,嚴格落實政府檢測污水和廢棄物的責任主體,建立污染物排放的實時監測機制。
五、建立綠色植保服務體系,解決農業生產中濫用化肥和農藥的現象。建立農業綠色植保服務體系,制定工作目標,為農業生產提供全程綠色植保技術服務、農產品、土壤和水的質量及農殘檢測服務。把農業生態環境期望理化指標和統防統治的方案全面結合,正確和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不斷提高農產品品質,使農業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良。
六、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列入考核目標。建立農產品生產地環境監測和農業面源污染定位監測機制,并將監測結果列入各地黨委政府年度工作考核指標。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