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機具進展的啟示
本文作者:郭敦洲 單位:上杭縣農機管理站
2011年上杭縣已擁有49臺聯合收割機,作業面積3.16萬畝;插秧機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推廣手動插秧機。2007年引進乘座式井關插秧機和手扶步進式久保田機動插秧機。2008年擁有機動插秧機3臺,機插面積510畝。2011年擁有插秧機183臺,機插面積1.068萬畝。整地起壟機、機動插秧機和收割機能在上杭縣廣泛推廣和使用,其中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實施購機補貼是主要因素外,尊重農村發展的經濟規律,適應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機具科技含量的大幅提高,以經濟效益和農機使用者得實惠的經濟杠桿規律,促進了農機具在農村廣泛推廣使用,得到了廣大農民和農機手的認可和贊賞,則是推廣使用的成功之例。綜觀縣40余年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使用過程中的成敗得失,認真分析過去所經歷的農機化發展道路,對今后引進推廣使用農機新機具、新技術,進一步樹立科學發展觀,推廣農機市場化和產業化,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構造和諧社會,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農業機械化認識的偏差和不足
在中央保證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特別是保證糧食安全的戰略決策下,各級政府已認識到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廣大基層干部逐漸認同。但對于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要素中影響現代農業進程的關鍵因素,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農業現代化和形成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能力,決定著農業現代化進程還未被認識或認識不足,導致農機化發展進程滯后于本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進程。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手段,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糧食為基礎,以經濟作物為輔,農副產品加工增值為重點來提高農業產業化的水平。但目前上杭縣還未形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連起來,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農業機械化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還未真正體現。目前只是在摒棄傳統的粗放式耕作向現代精耕細作邁出了一步,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中向前推進和跨越了。對于農機化是應用農業科技的主要載體,是先進現代農業技術的橋梁和紐帶,在基層和廣大農村還未上升到理論指導實踐的行動中來。因而在推廣和使用新農機具的過程中就事論事,缺乏長遠的謀略和意識。
新式農機具推廣使用的幾點啟示
新式農機具的先進性、適應性和經濟效益是推廣成功的關鍵。整地起壟機的推廣從前期的政府補助購買到農戶自發的樂于購買使用,就是因為起壟機適應了煙田種植又能給煙農減少耕種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而機手又能得到可觀的經濟利益回報,實現了煙農和機手的雙贏。近幾年推廣使用機動插秧機和收割機,迎合了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在農村勞動力減少,老人、婦女、兒童留守農村,土地流轉而形成的規模化種植的大環境下,機具的先進、可靠、適用,機手在作業后的經濟利益回報,構成了新機具順利推廣使用的環境和因素。
政策性支持幫助是新式農機具推廣的前期保證。中央和各級政府逐年加大了對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補貼。上杭縣的購機補貼從2008年的180.06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690.3萬元,每年以57%的速度遞增,使縣的農業機械裝備水平駛入了快車道。新式農機具的推廣使用,是農民從不了解到了解,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政府的補貼為農民提供了購機減少風險和資金損失的保障,給農民一個定心丸,在很大程度上為前期推廣使用新機具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農機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提高新機具利用率的前提。農村土地流轉步伐的加快,土地向種田大戶、專業戶集中是農村土地使用的又一次革命。耕作土地面積的擴大,為農業機械大展宏圖拓展了空間。上杭縣在農業機械進行跨區作業市場還不完善和成熟的情況下,科學合理地配置某一地區各類農業機械的數量,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和優勢,提高農機具的使用率,使農機手有田作業,有利可圖。避免“有機無作業”和“要作業無機”的負面現象。對此,農機部門應深入鄉村,了解該地區的土地經營規模,和農技部門配合,摸清農作物種植面積、栽培時間、生產周期,同時考慮農機具的使用效率、天氣變化、土地結構等因素來籌劃該地區新農機具的數量,以保證農戶不誤農時,農機手有事可做又有經濟效益回報。
服務到位是推廣新式農機具的重要環節。農業機械是一種科技含量較高,價格也不低的生產工具。農業機械在使用過程中,外部條件相對于其它機械而言惡劣多變和復雜。如果因操作技術、維修保養、零配件供應等各個環節有疏漏未能及時跟進,勢必挫傷農機手購機和使用的積極性,延誤農事季節。因此,遵循引進、試驗、推廣三原則的前提下,辦好新式農機具田頭使用操作、維修保養培訓班至關重要。通過現場實地教學、講解,實際操作等手段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農機具供銷商和生產廠家應提升售后服務水平,忠實履行產品“三包”的原則,及時解決機具使用中的質量和零配件供應等問題,為機手排憂解難。縣、鄉二級農機專業技術人員,應及時了解和收集機具在使用中的質量和結構缺陷、設計方面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生產廠家,使機具的先進性、適應性和經濟性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提高。
結束語
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步伐的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更趨于科學和合理,土地規模化經營不斷擴大。種田大戶、農機專業戶、農機服務合作社必將在農村和農業改革的征途中不斷壯大和發展。城鎮化建設和工業化的進程,為農機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展示的舞臺。農機裝備水平的提升和發展,又為農業現代化的早日到來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撐,農機人任重而道遠,但必將迎來農機事業燦爛的明天。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