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古文語言文化現象研討
本文作者:劉曉琴 單位: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醫古文中,借代的種類較多,常用的有代人、代物等。通常以地名、居址代人名。呂復《諸醫論》:“張易水醫如濂溪之圖太極,分陰分陽,而包括理氣,其要以古方新病自為家法;或者失察,欲指圖為極,則近乎畫蛇添足矣。劉河間醫如橐駝種樹,所在全活,但假冰雪以為春,利于松柏而不利于蒲柳。張子和醫如老將對敵,或陳兵背水,或濟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善效之,非潰則北矣;其六門叁法,蓋長沙之緒余也”。“易水”指代張元素,因張元素是金之易州(河北易水縣)人,故稱其張易水。“河間”指代劉守真,因劉守真生于河北河間縣,故后人稱其為劉河間。“長沙”指代張仲景,因張仲景曾在長沙任太守,故稱張長沙。又如《魏書•王顯傳》:“東宮既建,以為太子詹事”。“東宮”代太子。因太子居于東宮,太子居址稱“東宮”。或者以官名代人名。《儒門事親》:“自奉議公斯言已出,死者塞路矣”。“奉議”代朱肱。朱肱,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進士,因曾經擔任“奉議郎”這一官職,故人稱朱奉議。醫古文中,此類借代較多,在閱讀學習時,必須聯系古代醫家們出生的地點、曾任的官職、居住的地址等,方能讀通讀懂。
以人名代物。張從正《儒門事親•群言難正》:“余他日再讀仲景”。以“仲景”代《傷寒論》。醫界俗語:“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以“王叔和”代《脈經》,意即王叔和的《脈經》固然編得很好,學習中醫的理論固然非常重要,但中醫診病療疾,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實踐經驗的積累。這兩例都是以作者代書名。以事物的性狀特征代物。《清代名醫醫案精華》:“夫既陽虛氣弱,何至嘔則見紅?”以血的顏色“紅”代“血”。《小兒則總論》:“觀規矩權衡而知病所主”。“規矩權衡”原指圓形、方形、秤權、星衡,后成脈學術語,指代人冬秋春夏四時的正常脈象。《大醫精誠》:“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含靈”即含有靈性,指代“人民”、“人類”。《新修本草•序》:“羽毛鱗介,無遠不臻”。“羽、毛、鱗、介”是鳥、獸、魚、蟲的外態特征,用來指代動物類藥品。《醫學讀書記》:“雖采掇繁富,而珠礫兼收。”以珠貴礫賤的特征代良方和劣方。其它如黃白代金銀,朱紫代正宗和旁門等。以事物的功用代物。《與薛壽魚書》:“先生獨能以刀圭活之。”“刀圭”是醫者常用的器物,在此代“醫術”。《素問直解•序》:“有是解宜付剞劂”。“剞劂”是刻字刀,以其功用代“刻印出版”或“刻工”。《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匯訂竟,將付梨棗”。古人刻字多用質地良好的梨、棗二木,故用來代“刻書”或“刻工”。其它如以“太倉”代胃或經穴名,以“華蓋”代肺,都是以事物的功用代事物。以事物特具的數量代物。如《魏書•崔彧傳》:“教以《素問》、《九卷》及《甲乙》”。因《靈樞》是九卷,故以“九卷”代《靈樞》。《王孟英醫案》:“藥無小效,主人之方寸亂矣”,以心臟之體積“方寸”代“心”或“情志”。以五行、天干地支、八卦、方位代物。如《醫學從眾錄》:“石膏清金以伐其木”,以五行代相應的臟器,“金”代肺,“木”代肝。《醫學從眾錄》:“藥惟補北”,以方位(五行)代事物,“北”代“腎”。《清代名醫醫案精華》:“土金水三臟日漸”,以五行之土、金、水分別代脾胃、肺、腎。《本草綱目•原序》:“萬歷歲庚寅春上元日”,“庚寅”代特定年分,寅屬地支。陳修園《醫學從眾錄》:“八味丸補坎中真火,以通離火”,以八卦之坎、離各代腎、心。《醫門法律》:“以瀉青為名者,瀉東方甲乙之義也”,“東方”代肝(肝火)。
具體代抽象:《串雅內編•走方醫》:“名醫拱手”,以具體的“拱手”行為指代抽象的心理“尊崇”。《大醫精誠》:“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以形象的“昂頭戴面”指代抽象的“傲慢自得”。部分代全體:《金匾要略心典•徐序》:“凡十易寒暑而后成”,“寒暑”代“冬夏”,“冬夏”代“春夏秋冬”,即年。《新修本草•序》:“根莖花實,無名咸萃”,以植物的“根莖花實”代植物類藥。《素問識》:“不僅廢卷而三嘆也”,以書的“卷”代書。《贈醫師何子才序》:“老少數口無免者”,以“口”代“人”。虛代實:《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肱”:手臂,幾次斷臂,就能懂得醫治斷臂的方法,是說經過多次失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才能成為良醫、名醫,以“三折肱”之虛代“經驗豐富”之實。如《秦醫緩和》:“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以古代弦樂器“琴瑟”代“聲”,由“聲”類及“女色”。《儒門事親》:“若治芻蕘之兒,萬舉萬全”。“芻蕘”指拾柴草或砍柴人,以此代“貧窮”。滑壽《十四經發揮》“針之,灸之,藥之,餌之,無施不可。俾免夫頻蹙呻吟,抑已備矣”,用痛苦的神態“頻蹙呻吟(皺眉呻吟)”代“憂愁痛苦”。借代在古漢語中極為普遍,但是因為時過境遷,古今文化背景的不同,今天的醫學者們在閱讀醫古文時不容易掌握,這就要求我們多讀多練多積累,了解古代文化知識,提高古代文化修養,提高閱讀古籍的能力。1.2借代的作用借代在醫古文中運用廣泛,對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是使語言具體形象,通俗易懂。《明處士江民瑩墓志銘》:“所至未嘗通謁,而縉紳學士爭愿從游”。“縉”,同“搢”,是插的意思;“紳”,指官服的大帶,“縉紳”本意是指把“笏”(又叫朝板,臣見君時拿著它記事)插在腰帶中,在此借代“士大夫”,因古代官宦、士大夫插“笏”于紳,故由官宦士大夫的裝束而借代,形象生動。《尚書》〈皋陶謨〉:“在國,則君為元首,臣為股肱”,“股肱”,原來分指大腿和上臂,在此借代“得力的大臣或幫手”,大腿和手臂都是人體得力的重要部分,用來借代得力的大臣或幫手,使抽象的意義形象化,通俗易懂,生動可感。二是使語言簡潔精練,以少勝多。如《韓非子•五蠹》:“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黃帝”代“賢能的帝王”。“黃帝”是歷史上公認的賢能帝王,用這個專名不僅不會發生曲解,而且使語言簡潔,干凈利落[1]。吳昆《針方六集•自序》:“茲六集者,倘有補于圣政,亦桔槔之助甘霖耳。”“桔槔”亦稱吊桿,是一種原始的提水工具,在此借代“井水”,語言簡潔、精練。《小倉山房文集•與薛壽魚書》:“而先生獨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為不朽之人也”。“刀圭”,古代量取藥末的用具,在此借代為藥物,形象生動,言簡意賅。
曲說是采用曲折委婉的詞語表達因不便或不忍直接說明的本意。曲說就是不直說,手法委婉隱約,引人思索。閱讀醫古文時要透過字面懂得它含蓄的本意。
曲說一般包括委婉與諱忌。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有些話不便直接說出來,就改換為一種委婉的說法,曲折表述。劉禹錫《鑒藥》:“茍循往以御變,昧于節宣,奚獨吾儕小人理身之弊而已!”“鑒藥”就是告誡人們要從用藥治病中吸取教訓。此句以養生治病之理委婉地評論時政,論述治國安邦之理:處理國家政事,都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不應搬用固定不變的成法。《醫門法律•陰病論》:“今欲會仲景表章內經之意,敷陳一二,敢辭饒舌乎?”所謂“饒舌”就是“發表意見”之委婉說法,不敢妄加評論。許叔微《普濟本事方》:“讀仲景論,不能博通諸醫書,以發明其隱奧,專守一書者,吾未見其能也”。“末見其能”,以含蓄藏鋒的筆法述說不同意見,實際是說“不能”,委婉含蓄。《傷寒論•自序》:“上古有神農、黃帝……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未之聞”:沒有聽說過。許多醫者在論爭或立說時常用這種筆法,表示不予茍同,既不傷大體,又持見不移,并略有自謙之意。醫古文中,這類用法很多,如:“《素女經》去滋味,窒情欲,未之敢許也”;《湯頭歌訣•正續集•凡例》:“有識之士,當不以愚言為狂僭也”;《醫門法律》:“不揣凡駑,竊欲擬議仲景傳世之文”,都是委婉的表達手法。《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承乏”本為接受空缺,用以表示“所任職位一時無適當人選而暫由自己充數”之意,這是因不便直說而產生的自謙詞,也是用的委婉手法。
語諱,語言文字中的避諱,避免直說某些詞語而采用別的詞語。醫古文中主要有三類。一是因兇險、不吉利而諱言的,用得較多的就是諱說死亡。如《扁鵲傳》:“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這是虢君為了救治昏死的虢太子,對扁鵲說的話,“棄捐填溝壑”是同義詞復用,代死。《釋名•釋喪志》:“不得埋曰棄,謂棄之于野也。不得其尸曰捐,捐于他境也”;“填溝壑”,人死后扔在深山溝里,因忌諱而不說死亡。又如元高啟《贈醫師何子才序》:“呻吟咿嚶,僵臥滿室,湯粥之奉不時,恤問之友不至,相視兮為溝壑矣”。“溝壑”指死,意即趙子貞全家貧病交加,相互看著等死。《溫病條辨•自序》:“父病年余,遂至不起”,“不起”:死,表述委婉,避說死亡。《明史•吳杰傳》:“倘至宣府有不諱,吾輩寧有死所乎?”“不諱”:不能避免死亡,也是表述中諱說死亡。《醫案六則》:“母氏平時食素,氣血羸弱,因先子捐館憂惱(因父親死去而煩惱),忽一日氣厥,牙噤涎潮”。“捐館”本謂捐棄所居屋舍,在此用以表示“死”義,這是因不忍直說而產生的諱忌。《三國志•華佗傳》:“何忍無急去(藏)藥,以待不詳?”“不祥”即“死”的諱忌語。《秦醫緩和》:“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桑田巫師為晉景公解夢,說他吃不到當年的新麥,即說他將死于當年麥收之前。在君王面前,巫師不便直言,委婉含蓄。《明處士江民瑩墓志銘》:“母鄭安人以暴疾終,既含不瞑。”“含”本謂置物于口中,既不咽下,也不吐出義,這里為死亡的諱辭。對疾病這樣的兇險之事,古人也常常使用諱忌手法。如《鑒藥》:“劉子閑居,有負薪之憂”,“負薪之憂”指病,最早出于《禮記•曲禮上》:“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唐•孔穎達疏:“不直云疾而云負薪者,若直云疾,則似傲慢,故陳疾之所由,明非假也。”不直云疾,而曲陳得疾之因,是為委婉說法,后成為古代士大夫托病之辭。《溫病條辨》:“乾隆丁未春,萱堂不豫”。“不豫”,豫:安和,避說生病。陳壽《華佗傳》:“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不快”即不舒服,生病。二是避名諱,封建時代等級森嚴,遇到當朝君主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詞來代替,臣民對帝王、圣人、長官,社會地位卑下者對尊者、晚輩對長輩,都不能直呼其名而要設法避開或改寫,就是“避名諱”。如:《孫思邀傳》:“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代”通“世”,避唐太宗李世民諱。《串稚•序》:“顧其方,旁涉元禁”。“元禁”即“玄禁”,“玄”字因避康熙帝玄燁諱,而稱作“元”。三是避粗、避恥之類。醫古文中有關性和大小便的問題,因避其粗俗或污穢,常常改用別的說法。性、男女之事往往用“內”、“交接”、“勞事”等稱代;大小便則用“前后”、“更衣”等指代。如陳壽《華佗傳》:“尚虛,未得復,勿為勞事,御內即死。”“勞事”、“御內”指代男女房勞之事。“其妻聞其病除,從百余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一如佗言。”“交接”指房勞之事。戴良《丹溪翁傳》:“此陰虛而陽暴絕也,蓋得之病后酒且內”,“內”謂行房事。《素問•上古天真論》:“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入房”指男女之事。《陽有余陰不足論》:“善攝生者,宜暫遠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帷幕本謂“帳幕”義,因帳幕之內是男女之事的場所,便產生“男女之事”義,這些都是古人因不便直說而避恥。《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前后”指大小便。“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更衣”指大便。《清代名醫醫案精華》:“暖氣不爽,更衣不通。”“更衣”代糞便。“起,更衣”,“更衣”代上廁所。另外,醫古文中,一些可入藥治病的廢、穢之物,古代醫家為避俗、穢之嫌,常隱去俗稱,而雅化其名,如稱鴿糞為“左盤龍”;人乳為“仙人酒、蟠桃酒”;人尿稱“輪回酒”等,因為粗俗而諱忌。
曲說在醫古文中,既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帶來消極因素。所謂積極作用,曲說是和當時人們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是一種社會文化形象,它使語言更加形象,表述豐富,委婉含蓄,發人深思,意在言外,表達效果突出。所謂消極作用,是因為諱忌使傳統的醫學用語意義深奧難懂,詞義更加復雜,有些文字因為語諱,或拆字,或用同音字代替,或省缺筆畫,帶來了漢字使用的混亂,甚至混淆了史實,給人們閱讀古籍帶來了困難。
醫古文中,借代和曲說是兩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兩種手法完全不同,但對初學者來說卻容易混淆。借代就是把要說的事物不直接說出來,而用同本體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其他事物代替本體事物;曲說是用曲折委婉或者不同的詞語來表述要表達的意思。嚴格來說,借代是借用和該事物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去代替,本體同借體之間是相關關系,借體直接代替本體,本體不出現;而曲說只是換用不同的詞語去表述,或委婉,或曲折,或者換個說法,事物之間沒有相關關系。請看下面這段話:“其實,有許多借代是由于恐怖心理,或等級制度等原因而產生的。因為恐怖,明明知道該事物的名稱,但是不敢說出來。由于等級制度的壓力,人們不能夠直接說皇帝(頂頭上司)的名字,這就導致了許多借代的產生。”[2]很顯然,這里的“借代”就是曲說中的諱忌,作者把它歸結為廣義上的借代。還有學者認為名詞轉指就是借代,“名詞的轉指就是名詞由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名稱轉而表示另外一種與之有關的人或事物的名稱。它是修辭上一般形態的借代”[3];這也不矛盾,這說明了借代手法借體與本體之間的相關關系。“其實,借代和名物化雖然屬于不同范疇,但它們之間卻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表現為,借代這種修辭現象有著一定的語法特點,本身就是一種語法現象;而名物化也具有修辭特點,同時又是借代現象。”[3]“修辭格的確存在著交叉現象。但是基本辭格之間還是有明確的界線的,而且研究者必須劃清楚這些界線。通過對事物的進一步深入認識,不斷分化中間地帶,正是研究者的責任。”[2]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借代和曲說這兩種修辭都收到了言約義豐、形象生動、曲盡其妙的表達效果,為增強語言的表達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流傳至今,仍然豐富著我們的語言表述,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兩種手法的產生都和特定的時代、社會有關系,是一定歷史階段文化價值觀念的體現,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和文化觀念,一方面體現了漢民族語言文化的豐富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語言形式的內在聯系。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