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觀解析
本文作者:張永忠 單位:新余學院
先秦道家養生觀產生的思想源泉
先秦道家養生觀并非憑空臆想而出,而是吸取了古代神話傳說、原始宗教中對生殖的崇拜和中國古代典籍中對待生命的思想。在此基礎上抽象和發展出道家的養生觀。
1.上古神話傳說。中國神話傳說十分豐富,上古神話傳說中記載的神話故事表現了先祖們對生命不息的追求和個人對生死的敬畏。張揚個體生命意志是我國遠古神話傳說的基本主體,集中體現了先祖們對生命的熱愛與對死亡的反抗。相傳盤古在面對死亡時,死神并未削減他的生命意志,他將頑強的生命意志轉化為一種創造意志,將自己的身體化為自然界中萬物,用個人的生命使混沌的宇宙充滿生機,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后人,他的生命并沒有消失,而是在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中得到永生。這個神話故事歌頌了盤古在垂死一搏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在敬畏生命的基礎之上超越了有限的生命,使人們正確看待死亡,戰勝了死亡,從另一個角度使人們看到了生的希望。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所持有的生命觀從某種程度上汲取了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思想。他在其著作《老子》的二十三章中,以天地的作為無法長久,進而推出人的作為也是無法長久的。自然現象的無法長久與人類活動無法長久二者之間只是表面相似,并沒有實質的關系,正是利用這類類比邏輯才讓二者變成同類事物。運用同樣的思維方式,老子把古神話中記載的人生哲理,類比到現實生活中,使得老子的人生觀表現為敬畏生命,進而完善生命。
2.原始宗教崇拜。原始宗教是人類最初的宗教形式,原始宗教的產生可以直接歸咎于人類的生存危機。在原始社會,人類適應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強,強大的自然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威脅。原始先民在嚴峻的自然環境下探討自然力量的奧秘,思索人生的秘密。在原始宗教中,存在著父神崇拜、母神崇拜與生殖崇拜,集中體現為對生命與繁殖的崇拜,廣泛影響著文化的發展,影響著人類原始思維方式,成為中國原始文化的源頭。生殖崇拜是原始宗教崇拜的典型特征,被視為生命之源,進而被引申為萬物之源。這正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源頭,道家哲學的核心“道”就是建立在這種原始的宗教崇拜思想之上的。在道家的人生哲學中“,道”是一切生命的源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并把道生萬物類比為母生子與牝生幼類似現象,含有明顯的母性崇拜,從本質上說是對生殖的崇拜。在道家敬畏生命的養生觀中亦能發現原始宗教的影子。
3.中國古代典籍。先秦道家人生觀的第三個來源為中國古代典籍,以《易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典籍具有十分濃厚的生命關懷思想,是道家人生觀的重要來源。根據相關專家考證,《周易》中最基本的陰陽觀念,最早象征的正是生殖文化,陽爻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稱為陽根;陰爻是女性生殖器的代表,稱為陰根。陰陽的稱謂最早源流在于此。此外易經中還有類似生命力是天地最大品德這類思想。可見,《周易》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圍繞人生與生命這類問題而展開,如何生存與超越生死是《周易》所探討的重要問題。許多研究表明,《易經》中“陰陽”的思想與先秦道家思想具有許多相通之處,先秦道家十分重視對《周易》中生命哲學思想的繼承,集中體現為《易經》中對個體生命意識的繼承。此外,道家還繼承了《周易》的萬物存在意識思想,道家思想認為,名利對個體來說,都是身外之物,是無足輕重的,只有個體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值得珍惜與敬畏的。
先秦道家養生觀解讀
人的生命是否有價值?人的生命的價值是如何體現的?世人如何看待人的價值?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先秦道家堅持以人學的立場來看待人的生命價值,其突出表現在重生、養生的價值取向中。先秦道家的生命思想看重生命的重量,他們重視個體生命的價值,敬畏生命,將重生養生作為其人生追求,力求在當時諸侯割據、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亂世中保全自己,進而提出了豐富的養生理論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則及修養方法,為后世養生理論的發展與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敬畏生命養生觀的內核———重視生命的價值。先秦道家養生觀極其重視生命的價值,這是其敬畏生命養生觀的內核。先秦道家養生觀體現在其“重生”思想之上“,重生”思想指向生命的本身。老子將名利榮辱與人生存的價值進行對比,從而說明其重視生命看重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世人應該重視自己的生命,重視生命并敬畏生命,使生命綻放出奪目的光芒。在老子的著作《老子》中,有專門論述老子“重生”思想的文字“: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段話意思是說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老子認為人之所以有大患災禍,是因為有身體的存在。如果都沒有身體,災禍自然無從談起。因此,重視自己的身體,敬畏生命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重視自己的身體,敬畏生命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1]。莊子也繼承了老子的“重生”的思想,他認為個體的生命價值高于一切“: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又況他物乎!”由此出發,他反對“喪己于物”“、失性于俗”,反對“以人滅天”“、以故滅命”“、以得殉名”,而主張“法天貴真”“、緣督以為經”,以求“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2]。每個人的生命都會走向終結走向死亡,生命的宿命大抵如此,但是生命的過程因人而異。如何讓有限的生命過得更有意義成為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道家老子與莊子為我們給出了很好的答案。他們認為生命的存在是極其重要的,只有“重生”,敬畏生命,重視生命的價值才能使自我的生活存在顯得更加重要,才能生活得更好,生命才更有價值。反之,個體的生活質量就很難得到保障。先秦道家養生觀最大特色在于其敬畏生命的思想,道家敬畏生命養生觀的內核在于重視生命的價值,高揚生命的價值。
2.敬畏生命養生觀的外延———重視養生之道。如上文所述,先秦道家養生觀最大特色在于其敬畏生命的思想,這不僅體現在重視生命的價值這一內核之中,同樣還表現在先秦道家注重養生之道這一外延之中。在老子看來,個體最佳的養生狀態便是“復歸于嬰兒”,這種養生的境界是高度純潔,無一絲雜質參雜其中,這是一種忘我忘世的養生之道。先秦道家另一代表人物———莊子認為,養生之道在于“虛靜無為”(靜坐將所有事物存在都看虛,什么都不做,追求心靈的純凈、身體的輕松),反復強調“抱神以靜”(守神、氣,不管身體,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由此可見,莊子養生之道重視形與神、物與心等要素,他認為這些是養生之道的必備要素,養生的過程是由“形養”進到“神養”的過程,是“物養”進到“心養”的過程,在莊子看來,只有當形與神、物與心俱養,不存在偏頗,這樣個體才能保持自己純真善良的本性,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即“道”,從而“盡其天年”[3]。莊子所謂的“天年”即每個個體天然的生命時限,只有享盡天年,走完自然賦予個體的生命時限,才是符合自然的規律[4]。老子與莊子有關養生之道的觀點不謀而合“,復歸于嬰兒”與“虛靜無為”“、抱神以靜”均強調世人養生之道不因紛繁塵世的瑣事所役,應該追求返璞歸真,直面內心。先秦道家養生觀最大特色在于其敬畏生命的思想,道家敬畏生命養生觀的外延在于重視養生之道,領悟生命的真諦。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