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旅游開發路徑研討
在社會日益開放、文化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參加宗教旅游活動的游客中,非宗教信徒逐漸增多并占據了多數。這些游客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大多表現出對宗教文化的強烈認同和喜愛。游客來自不同的年齡段,在性別、教育、職業、家庭等相關背景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個人信仰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即使背景相同、信仰相同的宗教旅游者之間在具體旅游行為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同社會背景的游客,具有不同的宗教旅游需求。一般來說,知識文化層次比較高的游客傾向于宗教文化參觀、學習和體驗;知識層次比較低且有宗教信仰的游客,傾向于燒香拜佛、朝圣等。同屬燒香拜佛,城市中的游客比農村中的游客更想了解自己所拜的宗教內涵、文化內涵;而且兩類人群在出行方式、出行時間、出行費用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別。
一般來說,燒香拜佛的青年人功利色彩比較淡薄,而中年人很多是為了自己的事業、前途、家庭等原因燒香拜佛,乃至專程到寺院做佛事。由于社會的發展、個性的增強以及旅游市場的細化等原因,宗教旅游多樣化的趨勢還會繼續擴大。目前,比較受到歡迎的宗教旅游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宗教朝圣旅游。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得到較好落實,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廣大信教群眾的合法宗教活動得到有效保護,一大批在文革中遭到毀壞的寺廟得到恢復和重建;宗教界也積極響應黨的宗教政策,不斷加快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步伐,宗教進入我國歷史上較好的發展階段。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形式的宗教朝圣旅游活動也發展很快。在我國傳統的宗教圣地甚至是一些小型宗教活動場所,人們經常可以看見信眾絡繹不絕前往寺院進香,場景十分火爆。當然,這些游客中并不全都是宗教信徒,但是毫無疑問,他們到宗教場所燒香拜佛,只是為自己和家人求平安。對于一些虔誠的信徒,到宗教圣地朝拜,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2.宗教文化休閑旅游。宗教場所寧靜、安詳、閑適的氛圍和宗教自身具有的心理慰藉、平復情緒等作用,可以讓一些身心感覺疲憊的人放松下來。因此社會上一些對宗教感興趣、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喜歡到以風景優美而著稱的宗教圣地度假,在晨鐘暮鼓、經聲呢喃、梵唄悠遠、道樂清揚所營造的神圣氛圍中放松身心,忘卻煩惱,甚至可以吃齋念經、參禪打坐、學習經典,運用宗教文化中萬緣放下、知足常樂、大肚能容等理念化解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危機。“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人們完全可以在積淀了深厚文化內涵的、自然風光優美的宗教圣地達到身心徹底放松的休閑度假目的。目前,宗教休閑旅游已經顯示出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宗教界、旅游界應該更加自覺、更加積極地開發此類宗教文化旅游活動,而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出臺相應措施,通過積極引導宗教休閑旅游,發揮宗教旅游服務現實社會的積極功能。
3.宗教文化參觀旅游。宗教不僅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模式,更是一種社會物質力量。在漫長的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宗教借助諸如語言文字、圖形色彩、音樂舞蹈和書法繪畫等等文化形式來表現和傳播自己的精神和內容,形成了浩如煙海的宗教典籍、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學、紛繁復雜的宗教禮儀、莊嚴肅穆的宗教音樂和雄偉壯觀的宗教建筑。宗教文化這一概念,正是建立在宗教對上述各種文化范疇的滲透與影響之上的,宗教滲透到了人類創造的一切文化形式,并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成為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標志,比如藏傳佛教之于藏族、南傳佛教之于傣族,伊斯蘭教之于回族以及阿拉伯國家等。宗教文化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很多都與宗教有關。在當今世界,宗教文化旅游日漸成為旅游業中一種獨具特色的旅游形式,而宗教世俗化的發展也加深了宗教界關注和參與宗教旅游開發的程度,為普通游客提供了一扇了解宗教文化的窗口,受到了不同文化層次旅游者的青睞,成為宗教旅游活動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較好的項目。
從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角度看,宗教旅游項目投資風險小、回報高。在“宗教搭臺、經濟唱戲”口號的倡導下,全國很多地方修復、擴建了很多宗教場所,并在全國范圍掀起了一股建造佛像的熱潮。不僅旅游界投身宗教旅游的大潮,宗教界也投身這一大潮。在旅游界和宗教界的共同推動下,近年來,宗教旅游項目開發有增無減,并不斷升級,追求大投入、大規模、大手筆,世俗化、商業化色彩越來越濃。這些行為雖然不能排除發展和保護宗教文化的目的,但是從根本上是為了吸引游客,發展旅游。宗教旅游活動的世俗化、商業化傾向不僅表現在修建寺廟、神像等“硬件開發”上,還表現在指導思想、文化內涵、主體活動等“軟件開發”上。宗教旅游與經貿洽談、民俗活動、娛樂活動緊密結合,并創造出一些“新民俗”。很多地方“宗教搭臺、旅游唱戲”的綜合性活動成為當地的盛大節日。
以佛教、道教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本身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改革開放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各項宗教政策的落實,各種宗教活動逐漸恢復,宗教旅游也從少到多,從冷到熱,并匯聚為一股參與人數多、投資規模大、內容花樣新、社會影響深的“宗教旅游熱”。理解這一現象離不開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
(一)黨和國家的相關宗教政策為宗教旅游發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正常的宗教活動是宗教旅游得以展開的重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黨對宗教工作十分重視,提出了宗教工作的根本方針、基本策略和具體方法,明確指出了宗教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性質、地位和作用。1993年11月,江澤民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當前宗教工作的“三句話”“:一是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三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2](P516)2001年12月,江澤民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在“三句話”的基礎上,加上了“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并寫進了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指出“: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也好,目的都是要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3](P245)這些指示為各種正常宗教活動包括教宗旅游的開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社會發展產生了宗教旅游的實際需求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高度發達,各種各樣以安逸、舒適為目的的生活設施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且進一步向人類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領域挺進。人們在繁華、奢華、喧囂的物質文明的包圍圈里,感到從未有過的疲倦、緊張、空虛和無助。許多人希望能夠暫時擺脫社會的束縛,回歸自然,體驗一段返璞歸真、恬淡清新的生活。宗教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應和諧共處,放棄過度的欲望和消費,過一種簡樸、寧靜、知足、自然的生活。道教也認為過分的物質欲望是人生的最大“贅疣”,主張“去甚、去奢、去泰”,“疏淪五藏,澡雪精神”,“少私寡欲”,“守靜去躁”,保持一顆常清、常靜、常無欲的“嬰兒之心”,追求一種心遠意凈、悠然自得、澹泊寧靜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理想。于是,以宗教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為依托,結合現代社會中人們的需要而展開的健康宗教旅游活動也就應運而生,并廣泛受到人們的歡迎。而文明、健康、和諧的宗教旅游活動從其社會本質而言,即是一種追求身心放松、體驗真善美、尋求社會交往與社會歸屬的綜合性社會行為。
迄今為止,幾乎所有關于宗教旅游的研究都是由旅游學者從旅游開發的經濟學角度做出的。宗教旅游鑲嵌在社會實體和意義之網中,本身就是一項社會活動,并與社會的發展、變遷、轉型等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同樣不可或缺,而且更為重要、更為根本。學者普遍認為宗教旅游具有客源穩定、生命周期長、回游率高等優點,對其問題談的較少。筆者從旅游開發的角度提出宗教旅游具有參與程度高、涉及范圍廣、開發潛力大等優勢,但同時牽扯的社會問題也很多。只有客觀全面地衡量宗教旅游具有的優勢與面臨的問題,才能制定正確合理的開發對策,推動其自身健康發展的同時為社會和諧做出積極貢獻。宗教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文明、健康、和諧的宗教旅游。時代的發展給宗教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不斷提出新課題、新挑戰,同時也蘊藏著新機遇、新希望。大多數宗教力圖與當前社會的政治、法律、道德或新科技相適應,致力于慈善、教育、環保、和平、保護婦女兒童、提升人類幸福等各項事業,以求不斷擴大自身影響,獲得更大的社會發展空間。而當社會上一些人士遇到在社會之中難以化解的煩惱、問題、矛盾之時,往往也會主動尋求宗教的幫助。一方面是宗教的吸引力和拉力,另一方面是社會的離心力和推力,在這一推一拉之間,形成了宗教旅游的強大動力。
宗教繪畫、雕塑、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或描述宗教故事,或寄托宗教情思,或反映神靈威儀,是人類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高度體現。宗教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文化和宗教藝術都是極其寶貴的旅游資源。現代旅游中到處可見宗教的影子,幾乎所有的宗教圣地都已經成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著名宗教場所也是著名的旅游參觀點,大型宗教活動也成了旅游地的重要吸引因素。在我國3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以宗教景觀為重要內容的占47.9%。宗教與民俗融合,成為旅游地重要的社會文化環境,如云南傣族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香格里拉的藏傳佛教文化,都是當地發展旅游、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背景和平臺。[4]反過來,旅游經濟的發展,也為宗教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以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三贏為目標,促進宗教文化與旅游經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雖然幾乎所有的宗教典籍都有推崇清貧、貶斥財富的話語,但是,宗教作為一種社會實體,無論是開展活動、供養神職人員還是修繕宗教活動場所,都需要大筆費用。實際上,宗教對財富的貶斥更多出于道德考慮,各大宗教都有從事經濟活動的傳統。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宗教對經濟的依賴愈加明顯。如今,我國各大宗教的田產已經收歸國有,依靠封建地租以農養寺的方式已經成為歷史,以工養寺、以商養寺逐漸成為宗教自養的主要途徑。全球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為宗教團體開拓了一個巨大財源,旅游可能成為宗教場所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宗教團體在人們自發的旅游活動中已經看到了巨大贏利空間,并獲得了相當客觀的經濟收益。然而,如果緊緊盯住經濟效益這個目標不放,并謀求與商業資本、政治權力結盟,將宗教的神圣性、神秘性作為一種經濟資源進行批發、零售、販賣,忘記了宗教自身肩負的神圣使命和目標,社會責任和義務,必定招致人們的譴責,影響宗教自身的清譽,最終影響宗教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對所謂的“宗教旅游熱”保持清醒的認識和態度,既要看到其對社會和個人發展存在的積極有利一面,更要看到其存在的消極不利一面。我們應該提倡一種文明、健康、和諧的宗教旅游活動,努力推動宗教、旅游、社會和個人自身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對于宗教發展和社會發展尤其功莫大焉,而這本身就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宗教界的共同努力。(本文作者:孫浩然 單位: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9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