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經貿合作發展途徑研討
牡丹江市建立中俄經貿合作區有著十分優越的經營優勢。牡丹江市對俄貿易連續21年居黑龍江省首位,2010年對俄貿易實現45.5億美元,同比增長43%,占黑龍江省對俄進出口總額的61%,對俄投資合作項目占全省一半以上,是我國對俄經貿第一市。在哈牡綏東一直到烏(烏蘇里斯克)符(符拉迪沃斯托克)全線的中俄經濟帶上,現有上千戶外向型企業,中俄經貿合作區的建設成為了企業“走出去”的境外載體,是牡丹江市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積極應對俄羅斯政策變化,降低投資貿易風險的有效途徑。通過中俄經貿合作區模式,目前,牡丹江市已初步形成了內外聯動、互為支撐的開放格局。
合作區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中俄經貿合作區建設初具規模,成效明顯。從2003年起開始探索辟建合作區起,牡丹江市已在俄羅斯境內建成6個經貿合作區,包括國家商務部批準建設的首批8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之一的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和華宇、躍進、新北方、米哈工業園以及列入《中國東北地區同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的重大項目——阿金斯克毛蓋圖工業區。合作區重點發展輕工、機電、木業、制鞋、建材、食品等產業,規劃占地26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88.8億元,已入駐企業46戶,完成投資23.6億元。牡丹江市以中俄經貿合作區為平臺,堅持境內與境外互動,打造雙向貿易基地、雙向加工基地,為更多中國企業走進俄羅斯市場搭建良好平臺。從我國首個境外民營經濟貿易合作區——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來看,自啟動建設以來,該園區已入駐企業19戶,累計帶動國內人員赴俄務工5200多人次,拉動國內商品出口額達10億元,帶動國內實現稅金8000萬元。躍進、新北方等新興合作區建設也發展順利,2010年在俄投資項目42個,合同金額1.5億美元,累計投資項目121個,合同金額4.7億美元。
(二)跨國連鎖加工模式對于破解中俄貿易合作瓶頸,降低合作區企業生產成本,提高效益提供了新途徑。牡丹江市通過創新中俄經貿合作區、發展跨境連鎖加工模式,加快了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合作區整合利用境內、境外業已成型的工業園區,采取互為半成品、互為配套、互為基地的模式,把境內加工區向俄烏蘇里斯克等地延伸,建設“內外辦廠、連鎖互動、優勢互補”的跨境連鎖加工區,形成了“國內半成品加工——低關稅出口——在俄羅斯成品組裝——國際市場銷售”的跨境連鎖加工產業模式。采取跨國加工可降低生產成本,縮短運輸時間,企業效益高。以制鞋企業為例,半成品正規通關到合作區每雙鞋成本在1美元左右,而成品鞋到俄則高達4—8美元;產成品從國內運送到俄羅斯最快需要兩個月時間,慢則三、五個月,而在境外合作區建廠,國內外總運輸時間在三至四周左右,成本和效率的提高,為企業占領市場搶占了時機和商機。同樣,在合作區企業進行原木初加工再以低關稅進口到國內,既有效保證原料供應,又避免進口原木高關稅的影響,木材行業原木成品率為60%,通過這種方式,還可以減少40%的運輸費用。
(三)投資經貿合作區建設有著十分優越的經營優勢,為企業在俄羅斯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促進了中俄兩國經濟的發展。一是中俄兩國政府均高度重視和支持合作區建設。建設合作區可以活躍俄羅斯經濟、創造就業崗位、增加稅收,俄羅斯十分歡迎這種外資進入方式;我國國家有關部委和行業協會正在制定相關規劃,發布指導目錄,并確定在財政、金融、保險、通關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支持。二是環節少、風險小。合作區采取“跨國連鎖加工”模式,在區內經營的企業可在俄境內注冊生產廠家、商標、銷售公司,做到正規報關、合法生產、守法經營,實現人員身份、商品來源和生產經營活動的合法化,能有效規避風險。三是服務優惠便捷。合作區為入區企業設有專門清關公司,免費接收半成品貨物、提供倉儲服務;為合法生產企業辦理注冊、勞務簽證、質檢、運輸證明、核匯等相關手續。投資者可以以合作、合資等方式投資合作區和項目建設,在俄找到企業發展壯大的新機遇。
影響中俄經貿合作區發展的因素
建立中俄經貿合作區,對推進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增強企業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是加強和規范對俄出口、積極開展對俄貿易經營方式轉變的有效載體。但從目前牡丹江市中俄經貿合作區的建設和發展情況看還存有影響其發展的因素。
(一)融資困難使合作區建設面臨資金壓力。合作區前期投入較大,固定資產等沉沒成本較高,投資建設主體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和投資風險。合作區建設更多的是企業行為,政策性投入力度不大,其建設資金多為企業自籌。企業境外投資形成的資產不能作為抵押擔保在國內銀行貸款,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的信貸支持也沒有到位等因素使企業面臨著融資難問題。據企業反映,合作區建設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資金壓力,資金不足問題成為制約合作區發展的主要瓶頸。
(二)俄羅斯在法律法規、投資環境等方面缺少優惠政策。一是俄羅斯聯邦政府除對規劃和建設中的經濟特區有明確的優惠政策外,對經貿合作區還沒有明確的政策,地方政府只能在規定的用地范圍內,給予低標準執行;二是對入區企業的稅收政策與俄國內企業相同,沒有特殊的稅收政策;三是俄當地政府對合作區提供的服務措施沒有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確。
(三)企業入駐數量與計劃有一定差距。從建設較早的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的企業入駐情況看,目前企業入駐數量與計劃還存在一定差距。該合作區計劃引進60家中國企業,其中第一期2006年8月至2008年,計劃引進18家;第二期2009年至2010年,計劃引進26家;第三期2011年,計劃引進16家。截至目前合作區已入駐企業21家,僅完成第一、二期目標計劃的47.7%,雖然合作作區已與國內多家企業達成入區投資協議,將會有更多的企業入區,但目前離全部計劃的完成還有較大差距。
加快中俄經貿合作區發展的建議
隨著中俄經貿合作的加深,中俄經貿合作區作為中國東北與俄遠東互動的重要平臺,地位和作用將更加突出。加快合作區發展將在地方間緊密合作、產業優勢互補、企業協作共贏中,顯現更強的優勢,發揮更大的作用,其發展前景看好。牡丹江市中俄經貿合作區的建設還處于成長階段,要進一步加快和擴大合作區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在堅持市場化運作和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通過政府、企業和多方共同努力,合力推動來實現。
(一)發揮政府的堅強后盾作用,積極推進對俄合作,營造企業發展大環境。加強統籌規劃和正確引導,建立起有效的支持政策、優惠政策和管理政策,這其中包括商務、檢驗檢疫等方面的政策,不斷健全有利于合作區建設發展的政策體系,創造良好局面加強與俄羅斯及遠東地區的睦鄰友好協作,利用高層互訪和對口交流的機會,幫助企業做好與俄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溝通,減少經貿合作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非經營性風險,營造發展大環境;積極拓展信息渠道,為企業對外投資服務。政府應向企業提供了解投資目的地的信息渠道,建立培訓機制和信息發布機制,為企業提供法律、語言、風俗等方面的信息,幫助企業進行信息儲備,做好投資參考;政府還應幫助企業爭取當地社會的認同,融入當地社會,與當地形成利益共同體,以保護投資者在俄羅斯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二)加大金融對合作區的扶持力度。采取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強化對境外投資項目融資支持,探索新的融資業務和渠道,積極推動銀貿合作;創新擔保品種,加大擔保扶持,積極爭取國家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對中俄經貿合作區建設項目提供信貸支持。
(三)爭取批辦經濟特區,做大做強中俄合作區。據了解,俄羅斯經濟發展部已起草了特區法修正案,法案如順利通過,將賦予經濟特區更多經營管理和移民政策方面的優惠。烏蘇里斯克經濟貿易合作區是首批國家級8家經貿合作區之一,為享受俄羅斯更加優惠的投資政策,建議逐級申報經濟特區,發揮以下促上、以外促內、自上而下、多方努力的工作機制,爭取將該合作區早日批為經濟特區,為入區企業創造一個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同時加快華宇園工業園區的提檔升級和遠東、躍進、新北方工業園的規劃設計和場地、道路、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國內外企業入駐創造條件。
(四)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堅持市場化運作,在中俄經貿合作區的定位、投資、建設、招商、運營過程中要真正按照市場規則操作,提高合作區的競爭力。要關注俄羅斯地方的發展,盡量與俄羅斯產業布局與建設項目布點達成“默契”,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則在爭取更多優惠政策的同時,還要致力于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方便當地群眾的生活。(本文作者:趙虹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牡丹江市中心支行)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