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醫臨床教學方案設計
建國以來,60多年的高等中醫藥教育已經基本實現了對中醫藥人才的標準化、規模化培養,無論是培養目標還是教學管理和技能訓練,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院校傳統教學模式除了以上優點外,也具有自身的不足:在課程設置上大多數高等院校都較為重視學科內容的邏輯系統,而忽視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高等院校存在著重視理論忽視實踐,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往往缺乏創新意識和適應能力。
教學內容的設計
①夯實中醫基礎,設立學習先行組織者。學生的學習進步,肯定不能腦袋一片空白,基礎知識不扎實對新知識的影響是巨大的。所學的中醫基礎知識要及時回顧。②典型案例分析,學習問題背后的科學。學習基礎知識,容易讓學生產生迷茫感,感覺所學和具體疾病相互脫節,根本不能緊密結合。那么選擇一個合適的案例就顯得尤為重要,案例的選擇要遵循教學設計原則,要能夠反映疾病的主要特點。③歸納知識框架,促進知識遷移。牢記了基礎知識,分析了典型案例,就要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出相關規律,歸納出某個疾病的發生發展、病機和治療原則等有關知識。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系統化記憶相關疾病知識,還能夠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
教學方法的設計
教學小組是教學方案實施的基礎,為了保證小組整體的學習效果,小組成員的分配也要實現優勢互補,使得學生的優勢得到最大發揮。教師要學會轉變自身角色,要從自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為中心,老師主要負責小組內的學習和相互協作,保證案例完成的有效性。
學習步驟的實施。首先,教師要首先指導學生對當次課程相關基礎知識進行回顧復習,講解疾病的發展史和容易混淆的其他疾病。然后教學小組組長要能夠帶領小組內成員進行分析討論,發現隱含在學習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學生要能夠帶著問題去學習,每個小組都要對問題進行總結。這些具體問題在學習過程中都是可以解決的,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逐步引導,提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最后,老師要能夠對學生的問題和相關總結進行點評,新的教學方法要有一個適應過程,老師在這一方面要特別注意,逐步引導很重要,主要能夠讓學生聯系相關知識和學科,實現所學知識的系統化和規模化。
中醫教學在不斷發展,但是社會對于中醫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中醫人才的培養已經不單單是教條式和模式化的,要培養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就要有一套適應教育發展的完整的教學方案,以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結合,能夠實現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是高素質中醫人才培養的主要培養策略。(本文作者:趙娜 單位: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