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推廣機構的發展路徑分析
由于建立“以錢養事”的機制,取消了農機推廣人員的事業編制,使之成為了民辦非企業內的社會人。農機推廣人員在街鎮與街鎮之間不能流動,區站和街鎮農業中心內的人員不能實現交流。而且勞動報酬不講個人資歷深淺、水平高低,以服務合同考核之名,行分街鎮按人均結算之實,導致農機推廣人員在業務上不積極進取,工作缺乏激情。
目前全區12個街鎮農業服務中心中,共有農機推廣人員27人(2010年退休1人)。其中年滿50歲者占41%,40歲以下者僅占15%,由于對以錢養事人員實施了只出不進的管理模式,農機推廣人員年齡結構老化的現象日趨嚴重。5年之內,全區街鎮農機公益性服務人員將因到齡退休而銳減至19人。不僅如此,街鎮農機推廣隊伍的專業素質也亟待提高。27名農機公益服務人員中有本專業中級職稱者占15%,且大多數面臨5年之內退休,中級職稱人員即將斷檔青黃不接。有本專業初級職稱者占41%,而高達44%的農機推廣人員沒有本專業的職稱。多數人難以完成技術含量高的農機技術推廣項目。
2000年以前,全區各街鎮農機推廣服務主要依托于所在地的農機供應站,2000年以后農機供應站作為國有企業進行了改制,資產被變賣處置,農機推廣服務失去了依托。為了不中斷農機推廣事業,區農機部門積極聯系協調各街鎮政府的關系,在各街鎮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各地都相繼給農機推廣服務站安排了辦公場所,有了掛牌的地方。2006年全省建立“以錢養事”機制后,街鎮農機推廣人員被精減1/3,陣地被合并,農機推廣服務獨立的辦公場所不復存在,必備的農機推廣設施既無錢添置也沒有地方存放。因而導致大量的農機新機具、新技術難以有序有力地推廣,農機推廣機構的委托制管理模式與農業機械迅猛發展的新形勢愈來愈不協調。
健全街鎮農機推廣機構的對策:
(1)依法健全和完善街鎮農機推廣體系。按照國發[2006]30號文件精神,從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出發,重新確定基層公益性農機技術推廣機構的人員編制,在強化公益性職能的基礎上,學習廣東廉江市改革基層農機推廣體系的經驗,重建街鎮農機推廣網絡,將街鎮農機技術推廣站列為區農機局直屬管理的派出機構,并明確其為承擔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無償提供公益性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培訓等服務的國家事業單位,設立相應的工作崗位,落實工作生活待遇。
(2)增加資金投入保證履行公益性職能所需的資金。區財政部門要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切實保證對基層公益性農機技術推廣機構的財政投入,不斷改善基層農機推廣條件。各街鎮農機推廣機構要積極拓寬農機技術推廣資金來源的渠道。創造條件興辦或領辦農機股份作業公司和租賃服務公司或開展農機推廣技術承包活動,積極探索用有償服務的方式來彌補推廣經費的不足,進而改善街鎮農機技術推廣基礎設施和服務手段。
(3)加強人員培訓,搞好農機推廣隊伍建設。要切實加強對街鎮農機推廣人員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其政策理論水平,更新農機專業知識。要把街鎮農機推廣隊伍的新陳代謝納入農機推廣體系建設的議事日程。根據編制空缺情況,不斷招聘吸納相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加入到農機推廣隊伍,優化基層農機推廣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增強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的發展后勁。
(4)加強目標管理,創新競爭激勵機制。區農機局要充分吸取街鎮農機推廣人員委托制考核的經驗教訓,揚長避短,建立新的工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制訂具體的考核評價指標和量化標準,實行嚴格的績效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基層農機推廣人員獲取報酬、評先晉級的重要依據。要按照人社部門關于績效工資考核管理辦法的規定,實行工效掛鉤,獎勤罰懶,從而真正調動全體農機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本文作者:張長喜 單位:武漢市新洲區農機局)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