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林業經濟持續發展方法探究
一、林業可持續發展中營林管理環節的主要問題
(一)林業生產水平低下
在種子園林的建設方面,母樹的生產和管理水平較低造成的幼種類型單一、幼種選育困難、幼種推廣力度不足等現象明顯,而且在基地內部存在良種培養、選用、推廣、引種、利用等多方面的不足。在營林更新和改造過程中,營林數量和質量難以平衡,種苗投入量超過預期計劃量,營林前期投入過高導致后續環節的“有氣無力”,而且營林選用的樹種結構比例失衡,不能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營林效果較差;在人工林營造方面,缺少與林業市場(經濟)的契合,缺少對于營林培育和保護等多方面的長遠計劃,不能兼顧市場經濟的因素,營林生產的產品(商品)面臨銷售危機等。
(二)經營管理形式單一和科學技術落后
我國在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中,對于營林管理環節多采用粗放式、自由式等隨意性較大的管理形式,欠缺集約化、制度化等有效的管理形式,加之經濟利益和其他外在因素的驅動,導致我國在人造林和其他營林項目中,面臨林分質量差、林種單一和林分結構單一的問題,而且在(幼培)豐產林、部分常規造林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缺少合理計劃和有效措施,均表現為效果較差的短期經營管理行為,不能滿足集約化管理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在實際的林業項目中,缺少規程性、有效性、計劃性、適應性的指導原則,不能使基層單位因勢利導,林業工作處于被動執行的局面,難以實現預期的效果。
二、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營林管理措施研究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涵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經濟能力,即表現在能源、資源、資源儲量、經濟效益和增長率等方面的經濟效益;2)社會能力,即表現在人口容量、人口素質、公共意識、社會穩定性等方面的社會效益;3)生態支持力,即表現生態自我調節力、生態還原力、資源承載力、環境資源等方面的生態效益。
(一)提高營林管理實效性,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輔助產業,而營林管理在儲備植被資源、推動林區經濟發展、加速林區生產效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貫徹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加強營林管理的實效性,推動林業建設的高產化、優質化、高效化、產業化改革進程,以營林管理為圓心建立整合、保護、發展、穩定生態環境的產業圈。營林管理項目的實效性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發面著手:
第一個方面是提高對營林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僅要加大對幼林撫育的資金投入,還要轉變傳統的營林理念,即要做好日常工作的監督、檢查和驗收,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調動基層單位參與營林工作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爭取做到優撫優育;第二個方面是嚴格控制營林投資關、技術關、質量關、生產關,確保營林補償金的發放工作和營林驗收工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加快生態公益林的建設進程;第三個方面是建立健全營林管理體系和機制,提高營林管理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對于存在過度采伐、已發生森林災害的林區建立檔案,對于采伐合理、未發生森林災害的林區建立監測、調查系統,同樣建立信息檔案,便于開展營林管理工作的后續環節。
(二)保障林業經濟效益,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是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營林生產管理工作要求根據不同樹種的經濟效益,結合市場經濟規律,制定相應的生產管理措施,保證營林的成活率、生長量和保存量,提高營林項目的經濟效益。
保障經濟效益的第一個手段是實現林業生產結構的合理化、優質化配置和促進林業生產結構的重組,加強林業產品整體結構的重組進程,爭取延伸林業產業鏈,并保證其不斷完善和擴大,實現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
第二個手段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選擇適宜的樹種用于營林項目中,再者,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培養適合于本地生長的高售價林業產品和速成林業產品,做到合理施肥和防治火災、病蟲災害,必要時可調整現行的營林計劃,并且須設計林業產品的銷售網絡,確保林業產品的經濟效益。
第三個手段是調節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計劃,爭取在市場經濟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即對于第一產業的發展,在滿足林業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原料林、竹林、速生豐產林等諸多經濟林領域內的林業產業;對于第二產業的發展,則逐步由簡單加工轉化為綜合化深加工,同時保證新產品、新技術,(新)原材料的開發;對于第三產業的發展,則要求研發優勢產品,開拓(木、竹)林產業的發展前景,延伸其相關產業鏈條,提升(木、竹)林產業的附加值,同時兼顧森林業、花卉業等方面深加工,不斷創造新的經濟收入方式。
(三)加速林業產業化進程,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加速林業產業化進程的第一個手段是優化種苗基地建設方案。其第一點是提高種苗的選用技術,加大優良種苗的選用力度。目前,我國林業產業中種子園的建設尚處于第二代,相比于發達國家的第三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為貫徹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必須站在長遠利益的角度上,從建設種子園著手,優化種苗基地的建設,提高林業產業整體質量和經濟效益;第二點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整合、優化林木結構,即加強保護、撫育母樹林,增加其所占比例,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再者以中齡林或者近樹林等營林項目代替原有的老齡林,適時適地發展、培育、改造針闊葉母樹林,用以調整、優化林木結構并且實現經濟效益。加速林業產業化進程的第二個手段是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和創新傳統型、優勢型產業,支持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配置和不斷重組。林業產業化發展是我國林業產業的整體趨勢,在控制生產成本、保證生產質量的基礎上,達到苗木優質生產的終極目標。加速林業產業化進程的第三個手段是積極引進林業人才,為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注入新鮮血液、活力和智慧,在做好基礎工作的同時,致力于市場推廣和科學研發,爭取以最低成本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三、結語
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完善植被綠化工程、分析控制林業資源的重要手段,是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目標的重中之重,必須正視其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不斷采取合理的措施,兼顧實現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多重價值。
作者:張必明 單位:廣西樂業縣國營同樂林場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