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土木工程建設中裂縫處理方法
1產生縫隙的原因
假設混凝土的攪拌質量沒有達到施工的要求,振搗得不夠密實,不夠均勻,不夠到位,不夠及時,就會導致澆筑不能夠達到施工的要求。沒控制好攪拌的時間,時間過于長,或者是過于短。入模時,溫度達不到施工的要求,溫度又過于高,速度過于快,就會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縫隙的情況。建筑過于快,水泥在液化時就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從而導致出現了縫隙。
在入料時,溫度過于高,就會導致澆筑內部的溫度過于高,從而導致了縫隙的產生。攪拌的時間長,就會有離析的情況發生,從而就會導致縫隙的產生。溫度過于低,施工的時機也不正確,就會導致混凝土產生拉應力,從而就會有縫隙出現。混凝土內外的溫度相差太大,也會導致縫隙的產生。在混凝土發生硬化時,水泥的液化就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就會使混凝土內部的溫度升高混凝土的表面就會出現拉應力。在施工的最后階段,在溫度降低的過程中,就會被那些老舊的部分所限制,也會在內部產生拉應力,內外的拉應力就會導致縫隙的產生,通常來說,水泥的使用量在350千克每立方米與550千克每立方米之間時,所釋放的熱量就會在17500千焦與27500千焦之間,將會使混凝土內外的溫度差過于大,從而會導致縫隙的產生。水泥內的水分會大量的蒸發,就會造成縫隙的產生。由于超負荷,就導致了縫隙出現。
在施工的過程中,混凝土之所以會有縫隙產生,是由三種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靜荷載、動荷載和次應力。由這種原因所產生的縫隙,被稱為荷載縫隙。對這種縫隙進行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直接應力縫隙,這種縫隙是由外部的荷載引起的直接應力造成的;次應力縫隙,這種縫隙是由外部的荷載引起的次應力造成的。在混凝土運輸的過程中,就會有離析的情況出現,在進行養護時,需要蓋上草簾,或者是麻袋,然而,在蓋上覆蓋物時,可能會不夠及時、不夠規范;在灑水時,可能會不夠均勻,不夠及時;在養護時,千濕不夠均勻,就會發生干縮變形的情況,這些人員在施工之前,也沒有被培訓,在施工時,就導致了許多錯誤發生,在這些錯誤中,混凝土出現縫隙是最為多見的。
2措施
放料以及搗振的控制。在放入材料的時候,需要選擇比較合適的氣溫以及環境,在白天的情況下,天氣的溫度應該在25攝氏度左右;在夜晚的情況下,天氣的溫度一般是在16攝氏度,溫差不應該太大。在放入材料時,一定要均勻,速度應該視具體的情祝而定。人工建筑時,通常情況下,速度是每小時36立方米,厚度則是30厘米。在振搗時,一定要達到均勻以及密實的要求。在混凝土的材料中,水泥以及砂石是比較重要的,這些原料的質量會對混凝土的質量有比較大的影響。為了減少混凝土出現縫隙的情況,可以對材料的質量進行嚴格的把關。
在施工的過程中,對于原材料的選擇,一定要在質量方面有嚴格的把關,不僅要選擇那些質量優良的,而且還要與工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除此之外,還應該在砂石的含量方面有嚴格的控制,使砂石的質量達到施工的要求。支模是混凝土制作的第一道工序,這道工序,必須要嚴格進行,需要滿足施工的要求。在對模板的選用方面,盡量是選擇鋼材料的。它能夠有效的將熱量散發出去,能夠有效的使支模保持穩定的狀態,能夠避免發生位移以及滑動的現象。除此之外,還可以對整體性有比較充分的考慮,最好使建筑的時間間隔比較短,間隔越短效果就會越好,這樣就會使它們之間的制約大大減小。
在溫度方面進行控制。混凝土會出現縫隙,最大的原因就是溫度應力的因素。因此,為了使混凝土出現縫隙的機率大大減少,就需要對溫度進行嚴格的控制。為了達到要求,可以在建筑的過程中,一邊建筑一邊降溫;可以用溫度低的水澆在碎石上面,使碎石冷卻,從而就會使澆筑的溫度大大降低;在炎熱的天氣,要盡量使澆筑比較薄,而且要散熱,在溫度比較低時,就需要對澆筑層進行保濕;在混凝土中摻進一些塑化劑,可以使水泥的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把溫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一般在30攝氏度與36攝氏度之間,需要把內部的溫度控制在50攝氏度以內。對混凝土進行養護。
在混凝土的施工結束以后,施工環境的溫度以及濕度對它的強度會造成極其大的影響。在硬化的過程中,需要水泥有一定程度的水化,就可以使混凝土的質量比較好了。對施工人員進行限制。在工程開始之前,需要對施工人員進行培訓,在培訓結束以后,必須要進行考核,通過考核的才能夠參與施工。在施工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劃分施工的區域,在對工程的質量進行檢查時,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施工負責。
3結語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對于施工的技術要達到一定的要求,一定要規范化、科學化、合理化以及標準化。處理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防患于未然。
作者:周學鋒 劉亞菊 單位:九冶建設有限公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