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質量的保障研究
一、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探析
1、利益驅動
一些企業或單位的領導人員,為了自身或小團體的利益,或為偷逃稅款,隱瞞利潤,或為追求業績、政績,浮夸數據,從而形成多套賬冊,使得會計造假屢禁不止,不斷泛濫。
2、監督執行乏力
我國對會計信息監督的執行的是會計監督、內部審計監督和外部檢查監督三位一體,理論完善,但實際執行卻不給力。一是會計監督弱化,會計人員受制于領導,為保“飯碗”只能選擇“屈從領導”;二是內部審計人員權責利界線不清,不能獨立發揮作用;三是財政、審計等職能部門由于標準不統一,在管理上各自為政,不注重相互間的配合及檢查結果的相互利用,未能形成監督合力,無法從整體上發揮監督效用。
3、造假成本低
目前我國對會計造假的處理往往只是對其單位集體進行簡單的經濟處罰,對造假責任人員基本不涉及,而且處理結果也只是在內部小范圍公開。這種造假成本相對于因此而取得的預期收益明顯是低廉的,這樣其他單位的就不斷效仿,違紀金額一年比一年大。
4、業務知識不更新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財政體制改革,新的經濟政策和會計政策不斷出現,一些會計對繼續教育不重視,其業務識沒有及時更新,沿用舊政策、舊法規,由此提供出來的會計信息不能與新形勢相銜接,其信息失去比對的標準,讓人無法理解。
二、多措并舉確保會計信息質量
正是由于會計信息失真原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要治理就不能單純靠一種對策,筆者認為可綜合采取以下四種舉措確保其會計信息質量。
(一)健全法規體系
以《會計法》為基礎,完善健全相關會計法規體系,建議對同類或相似業務增強可比性與一致性方面的處理原則,減少多樣性和可選擇性,明確適用的場合,以堵住會計信息失真的“借口”;建議制定一些嚴懲會計造假的法律規定,規定要大到能夠在事前遏制萌發造假的僥幸心理,從而達到事前控制的效果。
(二)加大懲處力度
首先,每個單位內部都要求建立并嚴格執行職務分離、授權批準、財產保全等內控制度,對未能建立或雖建立而不執行內控企業單位予以經濟處罰和網上暴光,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負責人進行行政處罰;其次,要求財政、審計、稅務等職能部門在會計檢查時注重相互間的配合,發現造假行為,進行經濟處罰的同時移送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行政或法律處罰,追究其個人責任,讓各種監督形成合力,提高監督的質量。第三擴大監督檢查處理結果的公告范圍,起到真正的震懾作用。通過重大懲處和公開監督,增加會計造假成本,讓效仿者避而遠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造假行為的蔓延。
(三)建立誠信檔案
會計從業人員在其取得會計資格證開始,要求建立誠信檔案。在每年年檢時由當地財政部門記錄其在會計行業內誠信行為的良好表現,記錄其出現有違行業誠信要求需要予以警告的提示信息,記錄其個人違反財經法規和職業道德及會計準則的不良行為,記錄其為所從事的單位提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而受到的處罰等信息。考慮誠信檔案中會計人員不良行為記錄達到一定次數后吊銷從業資格證書,而一直有著良好記錄的會計人員應予以表彰。并把會計誠信檔案作為審核單位內控制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對聘用有不良誠信記錄會計人員的單位加大財政監督的檢查力度,而對聘用有著良信記錄會計人員的單位則可適當放寬監督檢查的條件,從而加強會計人員自律管理,使誠信者受到獎勵,失信者受到處罰。
(四)提升職業素質
首先,要堅持不懈地對會計人員進行品德教育,讓其時刻保持“誠信為本”的職業品質,建立起防范虛假財務信息的第一道防線。其次,財政部門除了每年的會計繼續教育培訓外,還要在出臺新的財經法規和會計政策的情況下,對所屬轄區內的所有會計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到位,不斷提升會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確保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有用的信息。總之,“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會計信息的生命所在,我們全體會計人員,應從自身做起,誠信執業,保證客觀如實反映單位財務狀況,為社會經濟健康有序發展貢獻才智。
作者:周順發 單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審計局固定資產投資服務中心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5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