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檢驗中的倫理原則
1不傷害原則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使用的各種藥物,有些會直接干擾臨床檢測的準確性,如靜脈補充氯化鉀、葡萄糖、清蛋白等,則引起血鉀、血糖、血漿蛋白檢測值偏高。如果片面地采用停藥方式保證標本質量,可能給患者造成潛在的治療風險。因此,標本采集前應結合患者臨床診療需要和病情變化,在保證患者治療效果的前提下,制定個性化的檢驗方案和相應的治療調整策略。在標本采集過程中,很多標本(例如血液、骨髓、胸腔積液、腹水等)都是通過穿刺方式來獲取的。醫務人員應該充分考慮患者體質差異,不僅要保證標本的質量和獲取的方便性,還要慎重選擇穿刺部位和穿刺器材,最大程度減少患者的物理創傷,避免不必要的肌體痛苦和精神負擔。同時采集穿刺標本時還應注意安全,要嚴格執行消毒措施,防止發生血液交叉感染;骨髓標本收集時還要防范發生麻醉意外。
2有利原則
隨著醫學科學發展,臨床檢驗方法日益增多,對檢驗工作者的工作責任感和能力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標本采集時要嚴謹慎重,根據標本測試要求周全考慮,準確無誤。要保證標本的有效性,即根據檢驗目的注意事項采集標本的有效部分。如腸炎患者的糞標本檢測,要采集糞標本的黏液部分;泌尿系統前尿路感染者的尿標本檢測,要采集尿液初段標本。
在標本采集時,還應盡可能用患者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效果,選擇對患者創傷小、風險低、采集方便的方式,如采集末稍血能夠滿足檢測要求的不采集靜脈血,采集體外排泄物能達到檢測目的的不進行體內獲取等。
標本送檢時要仔細、規范、及時。標本容器標簽上應填寫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別、床號、標本類型、收集標本時間、實驗室接受時間、申請檢查的項目等,嚴防標本及其檢查內容的混淆。標本采集后要及時送檢,否則,可導致標本污染、有效成分分解和破壞、或者因為水分蒸發引起成分濃度的變化,從而影響檢驗結果。標本送檢過程中還要防止跌落或過分搖動,以免造成血液標本的溶血或尿標本中有形成分的破壞,給臨床診療帶來誤導。檢驗部門要認真對送檢標本逐個進行登記和分類,防止標本的混淆和遺失。同時,對標本量過少或已明顯干燥或有明顯污染跡象等不合格標本,不得敷衍了事,應當重新采集;對申請單上姓名、科別、床號等與標本標簽不符的,或者檢驗內容填寫不明的,一定要認真查找與核對。檢驗過程應嚴格遵照操作規程。檢驗人員能對標本性狀作出正確判斷,是否會影響到檢驗結果。
檢測時,能保證儀器運行穩定,質控準確合格。對于不能保證檢測結果是否正確的試驗項目,實驗室不應該開展。檢驗人員有責任確保結果周轉時間,特別要考慮特殊患者的情況,應該快速報告急診結果。檢驗人員在開展新的檢驗項目和檢驗方法時,應該以臨床需要和患者利益為第一要素,不可盲目追逐新技術,更不可在經濟利益驅使下替換原有有效方法或捆綁多個檢驗項目。
3保密原則
保守醫療秘密是非常重要的倫理要求,它是醫學倫理學中最古老、也是最有生命力的醫德范疇。檢驗人員在檢驗實踐中應遵守2方面的保密原則:第一,對患者信息保密。不有意探聽患者的隱私;不泄露在檢驗過程中知曉的患者隱私。第二,對于某些可能給患者帶來沉重精神打擊的檢驗結果,應對患者保密。
4公正原則
公正原則系指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具有平等合理享受衛生資源或享有公平分配的權利,享有參與衛生資源的分配和使用的權利。在醫學檢驗中,公正不僅指形式上的類似,更強調公正的內容,保證在檢驗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每一份標本都得到同等的對待。醫學檢驗中的倫理問題是醫學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健全、全民素質的提高,人們對醫學檢驗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檢驗人員只有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遵從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才能更好的實現醫學實。
作者:羅冰 鄭均 楊國斌 單位: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醫務部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5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