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藝術形態與綠色建筑理念
一、地域建筑藝術形態
隨著傳統價值的瓦解,尋求自然人己成現代人們行動的標尺,現代個體精神與宗教精神己不同,個人從群體社會結構當中獲得解放,其社會單位已不是行會、群體與部落,而是個人,在建筑上更為注重內外環境溝通,形式和環境統一,將建筑和環境進行了結合,并表現出多樣性。這些建筑藝術形態具體到某區域,又具有其地方特色,如我國的鳳凰古城建筑,則體現出了當地的農耕文化、傳統文化與楚巫文化等的滲透融合,形成了具有古城特色的地域文化,而紅砂石城墻、紅石板小街、青瓦飛檐等古色建筑物,不僅具有通風防潮及御寒避暑等特點,還是苗族的獨特地域建筑工藝,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及工藝審美。地域性建筑綜合當地的社會、自然及文化等多種因素,并集中反映于建筑中的結果。在現代綠色建筑理念下,地域建筑的藝術形態設計要注重風土人情、民族文化與地域自然氣候等,避免千篇一律建筑形式的出現。
二、綠色建筑理念與地域建筑藝術形態有機結合的注意事項
綠色建筑主要是由自然生態環境、人類建筑活動與社會經濟系統等三部分構成的,其中,自然生態環境包含自然資源與地域環境等,而人類建筑活動則包含建造程序法規以及人工環境等。在建筑建設中,要將綠色建筑理念和地域建筑的藝術形態進行有機結合,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1.注重綠色建筑地域傳統文脈的繼承
在社會活動中,新技術的認同會受文化及經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其新技術接受主要是應用者的接受,新生態技術要快速進入市場,對人們選擇技術的應用具有重要影響。受地域自然環境影響,其傳統建筑會有鮮明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會逐漸演變成地域性的鄉土文化,并在建筑文脈當中,強調繼承性,從一定意義上說,也就是對建筑地域特色的繼承。隨著各國全球化發展,建筑文化也出現了趨同現象,對于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繼承及發展帶來難題。為了保證建筑文脈延續,應該保持建筑具有地域性特點,讓建筑環境具有認知感及歸屬感,對建筑歷史繼承的同時,要讓新建筑和特定城市環境進行有機融合,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建筑設計中,尊重當地生活方法,將綠色建筑技術和地域特色進行融合。
2.注意建筑材料的地域化
綠色建筑的建設,很大程度決定于建筑材料自身,通常綠色建筑需要應用無污染、少廢及節能的建筑材料,所以,建筑材料應該采取清潔的生產技術,盡量減少天然能源與資源的消耗,合理應用城市或者工業中的無放射、無毒害與無污染的固態廢棄物。隨著各國建材產品環保標準的制定,一些建材制品己開始實施強征認證的標準,建材整個的生命周期均應符合環保的標準,另外,建筑材料地域化也是綠色選材特點,尊重當地歷史文化的傳統,讓建筑因地區文化差異,呈現出不同風貌,并且能減少長途運輸過程引發的污染及能耗。
3.建筑技術與地域化的有機結合
在現代建筑建設中,要注意建筑藝術和建筑技術的有機結合,在設計當中,要注意新技術、新材料與新工藝的引入,綠色建筑理念對于建筑設計思維來說,是一個革命性變化,己成為建筑創作中的基本要求,以體現建筑的美學價值,也就是生態美。讓綠色建筑形式與功能自然親合,尤其是高技術引進,還可讓人們感受現代化的高科技,同時,還有返璞歸真下的自然美,經建筑創作實踐證明,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形態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綠色建筑建設中,要注意建筑技術的地域化融合,讓地域特色與高技術進行有機統一融合,促進綠色建筑理念在建筑建設中的實施,讓建筑更具地域藝術特色。如臺灣臺北的市立圖書館是其首座綠色的建筑圖書館,不僅有高技術的融合,還減少了高科技中的冰冷感,讓人們眼前一亮,該建筑借助周圍原有環境,降低了建筑物溫度,屋頂是輕質生態型的屋頂,可采用大量的垂直木格柵與陽臺深遮陽,有效降低了熱輻射進到室內,并且還實現了節能效果。
三、結語
隨著綠色建筑理念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已開始著手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由于每個地區具有其獨有特色,在綠色建筑建設中,還應注重地域特色的結合,在綠色建筑中,融合當地建筑文化及地方風俗,讓建筑更具有地域藝術特色,與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及生活方式更相融合,避免各地建筑的千篇一律性。
作者:顏福軍 單位:江西省廣豐縣建設局江西上饒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