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民經濟恢復的意義
一、建國初期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方針政策
建國初期,雖然國民黨的統治從根本上被推翻,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基本勝利,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余力量依舊存在,因此如何鞏固人民政權,掃清前進到路的障礙,是黨的建設的重點。
(一)把握主要矛盾,確定中心任務
1.恢復農村經濟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實行了土地改革政策,不僅解決了了農民最為關心的土地問題,而且充分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黨和政府強調農業是經濟基礎,積極發展農業。首先國家擴大對農業的投入,如向農民發放貸款,提高基本建設中的水利建設,解決務農環節中缺乏資源的困難;積極貫徹實施農業稅收政策,開展農民愛國增產運動等。其次,鞏固提高農業生產互助組織,開展技術革新工作。新中國成立后,農民中的貧農,依舊面臨著因單家獨戶造成的生產問題,1951年頒布《關于一九五一年農林生產的決定》,提倡發展勞動互助組,集體勞動和分工協作的方案,有效的提高了農民的勞動效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使得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勞動互助組織得到鞏固和提高。1951年9月20日至30日,中央首次召開農業互助組合作的會議,制定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及時的指出了黨內在農業互助合作上出現的錯誤傾向,如悲觀態度、消極行動,急躁積極的態度,使得農民的互助合作道路形成了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良好形勢,并于1951年底再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
2.恢復工業
毛澤東曾明確指出“:城鄉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是中心任務”。因此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黨一直強調恢復工業的重要性。在恢復工業生產時,黨強調第一要依靠工人階級,首先調整農業比重大、工業比重小的畸形產業結構,著力恢復和發展主要生產生產資料的重工業,如東北生產出的機器設備,鞍山鋼鐵公司的大型軋鋼機等等,對國民經濟的恢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當然在以恢復重工業為主的同時,也需要恢復和增加紡織及其他輕工業生產。其次要依靠國營經濟。黨和政府積極建立和發展國民經濟,在對經濟計劃的調控中,充分發揮國民經濟的領導作用。第一人民政府采取沒收官僚資本企業的政策,大大的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其次對國營企業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如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統一全國財經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建立嚴格的工作核算制度等等,充分調動了社會經濟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使得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形成了堅固的主力軍地位,促使了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鞏固人民政權,加強廉政建設
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在國民經濟恢復的三年中,黨的廉政建設是經濟得到恢復的的制度保障,黨和政府積極采取措施,成功卸除了腐敗的政治、鞏固了人民政權,維護了社會的安定。
1.鞏固政權建設,鞏固和發展工農聯盟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教訓,深刻的認識到農民和工人階級是中國的兩個基本階級,工農聯盟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基本力量。在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時期,鞏固和發展工農聯盟是實現國民經濟恢復的主要目標。首先,中國共產黨積極采取惠農政策,將農民問題視為核心問題,贏得廣泛群眾基礎,為鞏固政權提供保障;其次中國產黨加強與工農聯盟各組成部分的聯系,緊緊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這三支基本力量,充分調動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其他社會階層的積極性,鞏固了新生的國家政權。
2.加強黨的建設,開展政治運動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黨的地位和外界環境的變化,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執掌全國政權的執政黨,如何建設新國家,形成新的社會氣象,對黨的執政水平和能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為了更好的適應這種地位的轉變,克服黨內出現的不良現象,如部分干部驕傲自滿、貪圖享受、以及因此滋生的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等,中共中央先后開展了整風運動、整黨運動。在整黨運動過程中,中國中央先后頒布了《關于“三反”運動和整黨運動結合進行的指示》、《關于在“三反”運動的基礎上進行整黨建黨工作的指示》,這項指示將黨員和黨組織結合起來,并對兩者進行群眾性的審查,有效的遏制了革命勝利后黨內干部出現的貪污、浪費、官僚主義,同時也有效的肅清了黨的組織。
二、國民經濟成功恢復的現實意義
1949年到1952年底的三年時間里,中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局面,開辟了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的新的社會結構。歷史證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實施的許多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建設政策都是正確的。建國初期采取的措施不但吸收了前蘇聯失敗的經驗教訓,又充分的考慮中國的國情,對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劉穎 單位:西南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