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內科護理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1月~2013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這2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他們的年齡均在41~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8±7.6歲。在這2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心肌后下壁梗死,有9例患者發生了心肌前壁梗死,有2例患者發生了心肌前壁并后壁梗死,有1例患者發生了心肌前壁并側壁梗死,有2例患者發生了心肌側壁梗死,有4例患者發生了心肌后下壁梗死,有6例患者發生了心肌下壁梗死。
1.2進行內科護理的方法
1.2.1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后,護理人員要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注意觀察其血壓、呼吸、心跳、脈搏、體溫、血氧飽和度等生命指標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要立即報告醫生并進行處理。
1.2.2進行心理護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發病突然、可引起劇烈疼痛等特點,因此會導致此病患者出現緊張、焦慮和恐懼等不良的情緒。這些不良情緒不僅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還會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心中的顧慮,以便有針對性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有關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方面的知識,以便取得他們的信任,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
1.2.3進行飲食護理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要根據其飲食習慣、體質和病情的輕重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囑咐其食用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的清淡、低鹽、易消化的食物,但不能食用油膩、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同時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1.2.4進行疼痛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前胸部可出現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會使患者煩躁不安、心臟負荷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增加其發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的幾率。因此,護理人員可采取與患者說話等方法分散其注意力,減輕其疼痛感,同時按照每分鐘5升的流量給其吸氧,以補充其心肌損失的氧分子。對于疼痛劇烈、無法忍受的患者或是因疼痛劇烈而出現休克的患者,可遵照醫囑給其使用嗎啡或杜冷丁進行麻醉止痛治療。
1.2.5進行生活指導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的初期,護理人員要囑咐其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并協助其進行翻身、洗臉、吃飯、換衣服等日常活動。此病患者若沒有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可在其持續臥床3天后指導其進行適量的活動,如進行自主翻身、抬腿等。患者的病情若一直保持穩定,護理人員可在其發病一周后指導其進行洗漱、穿衣服等床上活動,并囑咐其在發病2周后進行床下活動。
1.2.6進行預防便秘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長期臥床休息期間,會因缺乏運動、胃腸蠕動能力下降而發生便秘。而便秘會導致患者脈搏加快、血壓上升,從而加重其心臟的負擔,甚至可導致其病情復發。因此,護理人員要囑咐患者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并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運動。對通過上述治療便秘癥狀仍未得到緩解的患者,可給其使用麻仁丸、果導片等藥物進行治療,必要時可給其使用開塞露。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叮囑存在便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排便時不可屏氣或過分用力,以免引發猝死。
1.3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我們觀察并記錄這25例患者的死亡率、病情復發率和發生并發癥的幾率。
2結果
經過我們悉心的護理,這25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康復出院,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4%。在24例康復出院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病情復發的情況,有1例患者出現了梗死后心絞痛的并發癥,病情的復發率和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均為4.2%。(本文來自于《當代醫藥論叢》雜志。《當代醫藥論叢》雜志簡介詳見.)
3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患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幾率的增加,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心臟急性缺血性病變。此病患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可出現劇烈的胸痛。臨床調查發現,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病情復發率和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均很高。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是一類嚴重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安全的疾病。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25例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了監測生命體征、飲食護理、疼痛護理、生活指導、預防便秘等內科護理,結果顯示,這25例患者的死亡率僅為4%,其病情的復發率和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均為4.2%。這一結果明顯低于以往的研究結果。這說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內科護理可有效地提高其康復的幾率,降低其出現病情復發和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此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作者:康榮葉 單位: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