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視角下生態農業論文
1循環經濟對當今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發展循環經濟以建立循環型的社會是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實現方法和途徑。在此,循環經濟的理想思想與生態農業的屬性和發展要求非常契合,因此,在生態農業中發展循環經濟有著重要意義。
1.1循環經濟的本質要求是發展生態農業
發展生態農業是現在所提倡的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典例,生態農業的發展是農業循環經濟的最主要表現形式。要更好的發展生態農業,要了解其本質。它就是把農業生產更加生態化,其根本目的就是既要尋求農業的生產發展、經濟增長,又要進行資源環境的保護協調與同步,最終尋求到適應我國國情農業發展模式。
1.2循環經濟的發展利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循環經濟是一種旨在實現環境、資源、人口等各方面協調發展的創新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它的核心就是運用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思想,通過農業各技術創新和組織方式的變革等方式,提高農業系統內部環節的多級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倡導清潔化的生產和節約型的消費理念,嚴格地控制外部系統有害物質的進入和農業廢棄物等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有害物質對環境污染及生態的破壞,最終實現農業的良性循環發展以及農村的和諧有序。
1.3循環經濟能夠引領生態農業的發展
循環經濟在生態農業的4R原則對生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嚴重的破壞了大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也危及人類的生存空間,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農村經濟的停滯乃至下降,進而破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系統平衡。發展循環經濟的途徑是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重點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其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環,從而能夠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這些原則的規定進一步促進了農村生態農業的發展。
2舟山生態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條件分析
2.1舟山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
舟山已初步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據統計,截至到2011年底,全市的水果、蔬菜、水產養殖、生豬飼養等數量在有序的基礎上仍有上漲的幅度。舟山定海區和普陀區現已在農業方面全面推行規模化、標準化和生態化的生產模式,同時還推進“良種良法”和“良機良制”綜合運用,更應該特別強調的是據調研得知定海的瓜稻輪作區等一大批核心示范基地已經初具規模,更好地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舟山已開展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和試點。全市各地采用以試點探索和模式創新為基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方法。普陀區的展茅、岱山衢山、嵊泗本島、定海岑港等地都已計劃形成以“畜糞、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為核心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其他的如普陀區的林地雞合作社已計劃實施小型屠宰場污水沼氣工程并進行開展“三沼”綜合利用果園養雞模式等。這些模式的推廣都有利于舟山市的農業轉型和升級。
2.2舟山發展生態農業的劣勢
2.2.1發展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不足
生態農業有別于其他的農業,它的效益具有長期性,只有進行長期的實踐才能有顯著的效益,而且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前期和后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是大多數的生態農業技術的初期并不能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基本上靠的是國家以及各級財政的扶持,加之目前一系列的制度并不完善,有關部門降低了對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這就導致了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率比較低。農業推廣的資金投入,是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維持和發展的保證。目前,生態農業推廣工作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資金投入不足;另外就是資金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主要方式是依靠政府的全額撥款,而全額撥的款項中大部分被用作農業推廣人員的工資和福利,從而造成推廣經費嚴重不足的現狀。
2.2.2發展生態農業的人才缺乏
生態農業是一種專門、專業的技術,它的基礎學科是生態學,然后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同傳統的農業結合起來。因此這就要求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但目前的情況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科學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很熟練的掌握應具有的先進的、專業的知識,同時接受培訓和教育的機會也比較少,不能將先進的技術及時而準確的傳達給農戶,這樣就限制了生態農業技術的快速推廣和發展。
2.2.3生態農業推廣對象生態觀念不強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推廣的對象是農民。農民行為和觀念的改變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目前舟山市的農業發展污染還是比較嚴重,忽視了在發展農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業三廢”向農村和農業的轉移趨勢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態農業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的宣傳力度還不夠,現在這個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所以導致在農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長期的傳統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4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勞動力障礙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加快發展以及城市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尋找就業機會,農村逐漸只剩下了老、弱、病、殘、少、兒人群。在這部分人群中存在著勞動力不足問題,特別是在農忙季節,結構性勞動力不足問題就表現得十分明顯,從而使生態農業推廣工作無法真正落到實處,進而影響了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和發展。
3加快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加大生態農業技術的資金投入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遠期效益比較顯著,這就需要依靠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發揮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引導作用,通過國家政策的傾斜,使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政府要把發展生態農業當作一項民生項目工程來開展,加強政府的資金投入和項目扶持力度,發揮國家政策以及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調動農民和社會各界力量的積極性。同時還可以通過聯合推廣模式,實現規模效益,建立多種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
3.2提高生態農業推廣人員的素質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進展,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就要不斷地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的素質。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推廣人員及生態農民技術培訓機制,對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推廣人員的學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建立起考核獎勵制度,充分發揮和調動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完善和建立技術成果推廣獎勵機制,對在推廣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績并創造顯著經濟效益的工作人員給予重大的物質和精神獎勵。
3.3加大發展生態農業宣傳的力度
要從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著手,要以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宏偉目標,加強生態農業發展的教育宣傳力度,積極地引導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樹立起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和生態價值觀念,成為建設生態農業的建設者和促進者。建立起一批先進的示范企業、示范區、示范模式、示范項目等,全方位、多層次地進行生態農業示范推廣工作,營造一個農民群眾自覺參與、社會普遍關注、政府積極倡導的良好氛圍。
4總結
在循環經濟的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一種高科技含量的農業發展類型。生態農業發展速度快慢的決定因素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實現傳統粗放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生態農業的發展是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循環經濟下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更好的穩定農民收入,發展國家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作者:潘霜 馬麗卿 單位:浙江海洋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4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