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校會計實踐論文
一、高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學習現狀
不得不承認,經過12年的學習長跑,高職學校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不太適宜純理論教學的一個群體,她們相信自己更偏向于操作性強的課程學習,對實踐性操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是,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學習的方向決定了她們就業的方向,離開校門,她們只能從最基層的崗位做起。但父輩傳統的觀念,對基層工作的抵觸與不認同,以及基層工作人員的低工資,使得她們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迷茫與失落。根據以往經驗與調查,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做一些與會計專業無直接關系的職業,其中以收銀員、銷售員居多,這大大低于她們的心理預期。使得她們失去學習的動力。
二、高職學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目前大多數高職學校會計專業都設置有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盡可能多的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會計實操業務,是每一所會計高職學校努力的方向,但是,這其中存在一些問題,使得一部分學生的對會計實際操作還是霧里看花,矇朧不清。
(一)校外實習存在問題
1.實習部門崗位與所學專業毫無關系
因為財務信息資料的保密性,大部分企業不愿意讓學生來本單位進行會計實習,即使有單位礙于面子愿意接收學生實習,也只是少量接收1-2個,不會大批量接收,這樣使得學生實習單位分散,不方便實習指導教師下點指導,無法及時指導學生,不能達到預期實習效果;而大多數的學生更本無法找到會計崗位,只能選擇與一些所學專業無關的崗位實習,因此缺乏積極性,覺得是浪費時間,不愿意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實習;更有甚者,依靠家人關系,隨便找個單位蓋章,壓根兒不參與實踐煅練。
2.實習內容與期望相差甚遠
因為會計職業的特殊性,實習單位會計人員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指導,且擔心在指導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差錯,未能及時發現,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因而不愿意花費較多的工作時間指導學生,更不可能放心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這樣,使得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只能看不能動,無法親身操作體會;縱使有會計人員愿意用學生工作,也只會讓她們做一些沒有知識技術含量的簡單機械工作,因而從中學到的知識有限,達不到實習的效果。
3.實踐與理論脫節
一般高職學校校外實踐是在畢業前或暑假期間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無法與實際業務無法完美結合,不利于學生對會計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完美的結合起來去理解學習認證。
(二)校內實習存在問題
1.分組實習管理混亂
校內實訓課一般以某一工業企業12月份一個月的經濟業務為模型,讓學生自行建賬、按實訓課本提供的原始憑證做出相應記賬憑證,并據以登記各明細賬,再根據科目匯總表登記總賬,編制會計報表。但1個學生做一套賬,既是會計、又是出納,既是制單、又是主管,給人感覺混亂,無法進行角色轉換;幾個人一組完成一套賬,又容易形成吃大鍋飯的結局,有些人給累死,有些人給閑死,同學之間相互推委,形成不滿情緒,不利于老師對實習結果進行評價。
2.師資力量有待加強
高職學校很大一部分教師,直接從學校畢業到學校任職,本身沒有任何企業工作經驗,一些實踐知識僅來源于自己老師的教導,或來源于自己對書面知識的理解想象;縱使有一部分老師曾經在企業工作,但轉行到學校任職后卻不再有機會接觸實操,而隨著我國會計與國際的接軌與電算化的普及,會計理論與實踐操作每年都在變化,雖然,理論知識變化,網絡新聞等大量報道,老師可以自行學習;但實踐操作方面的書籍卻極少,老師無法得到最新的資料,很可能還按以前的方法傳授給學生。
3.實踐教材跟不上授課的需要
理論需要實踐的檢驗,某些理論經過實踐之后也許會淘汰或轉變形式,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這些是允許變通的。但由于實踐人員不擅長于文字的描述與總結,使得實踐的書籍遠遠少于理論書藉,沒有完善而便于操作的實操課本。
三、高職學校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穩固長期教學基地
鑒于一般企業不能安排會計專業學生實習,學生很難得到對口的實踐機會,不利于學生職業發展,學校可以尋找需要會計人手比較多的企業:如會計師事務所、大型工業企業等,會計教師跟班指點,既可以培養學生,又可以讓老師得到實踐機會。如果條件允許,學校也可以自己分派老師設立會計師事務所,全部業務由老師與學生來完成,既可以得到一部分收入,又可以給教師和學生好的實踐平臺,讓學生最大限度的接觸實賬。
(二)改變培養模式
為了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使會計理論知識更好的與實踐操作接軌,可以改變傳統的“2.5+0.5”的培養模式,不一定非要將實習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可以根據企業需要,隨時安排學生去企業實習(僅限于會計工作),還可以與企業達成培養協議。“半工半讀”、“訂單式”教學,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對抽象理論的不理解問題,也可以讓學校得到長期的合作基地,還可以幫助一部分家庭困難而成績優秀的學生獲得籌集學費的途徑。
(三)編制一套完整的實習資料
可以組織一線教師根據最新資料編寫一套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合理的實訓材料。這些資料不僅涵蓋實踐工作中會涉及到的所有業務,還要有最新的配套原始憑證,可供學生填寫,讓學生最真實的接近真賬。對于特殊的業務,應該重點指出,同時還應該故意設置一些“障礙”與“錯誤”,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與分析能力。學生做完這些實操后,對企業的賬務處理有一條完整清晰的思路。最后,實習資料并不能一勞永逸,應時時更新修改,使其日益完善,永不落后。
(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鼓勵教師利用空閑時間及假期去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兼職,鼓勵教師提高自身理論知識,對于“雙師型”教師,“注冊會計師”給予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進行科研研究。另外,作為教師,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學習與提高,認真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多方面了解最新會計政策,盡可能多的了解企業實賬現狀,以保證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四、結論
所謂“教學”,既包括了教師的“教”,也包括了學生的“學”,哪一方面不到位,都沒辦法成功。固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探索好的學習方式方法;學生也要擁有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師生同心,才可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李銀珍 單位: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45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