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論文
1.關中地區農村旅游景區(點)標識現狀分析
1.1旅游標識完整性差,未能達到標識作用
農村景區標識完整性差有兩層含義:一是景區(點)整體標識不完整,二是單體標識不完整。不完整的原因可能是人為破壞或是自然破損,可能是旅游經營者考慮不周,標識缺失,可能是不清楚標識設置原則,標識過小不容易辨識等。不完整的標識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有時還會誤導游客,如“請勿在此泊車”中“勿”字受到破壞,缺失了或者看不清楚,變成了“請在此泊車”,該提醒注意安全的地方沒有警示標識,容易發生旅游事故。
1.2旅游標識亂象叢生,未能進行規劃設計
主要從標識的顏色、規格、材質、安裝位置方面進行分析,顏色上沒有美感,單調沒有活力,如楊凌崔西溝村農家樂有的衛生間門上貼著白底黑字“廁所”;標識規格方面應該面積大的沒有大面積運用,應該小面積使用的反而有些夸大;標識材質方面亂象叢生,有一張A4紙上黑色打印的,有廢棄木塊隨手涂鴉的,有塑料的、鋼板的、石材的等;標識安裝位置不確定,像“洗手間”標識牌有的釘在門框上方、有的釘在門框上、有的釘在門上等隨意性安裝現象普遍,標識安裝時不僅考慮到引導游客,還要考慮其美觀、安全、實用性強等要求。
1.3旅游標識雷同嚴重,未能反映地域文化
農村景區(點)根據各自地域文化開發規劃,各地特色明顯,但是旅游標識雷同嚴重,有悖于地方特色文化展示。游客在當地旅游只停留在較淺層面的餐飲、觀光,較深層面的文化交流表現較少,在旅游印象中較為淺顯,或者沒有什么印象,不能激發游客再次游覽的欲望和行動。地方特色展示不僅通過餐飲、民居、群體活動表現,旅游標識能夠直觀表現當地傳統文化,是農村風情和民俗呈現的實物載體,重視旅游標識實物載體的作用,有利于凸顯地域文化,增強旅游景區(點)的核心競爭力。
1.4標識語言表達上過于生硬粗俗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標識語言表達上過多的運用“不要”“不能”“后果自負”“罰款100元”等生硬的、對立性強的表達,否定的、懲罰類的標識讓游客心生抵觸、對抗等情緒,不利于游覽活動的順利進行。標識的設置是為游客服務,幫助其完成旅游活動,并非和游客對立、監管游客、懲罰游客的作用。從服務的角度出發,為了游客有一次愉快的、獨特的旅游經歷而設置標識,應該是文明的,柔性的語言。
2.關中地區農村旅游景區(點)標識優化設想
基于前面的分析,景區標識在完整性方面、在地域文化反映方面、在語言表達方面、在設置布局方面等存在不足或缺陷,下面針對關中地區農村景區標識優化提出幾點設想:
(1)以農村的“土”文化為核心,突出農村旅游景區標識的特色和品位。
開發農村旅游景區以農村“土”文化為依托,土生土長的食材、土里土氣的鄉俗、土得掉渣的名稱等方面體現特色文化。比如食材上的香菜叫做芫荽、廁所叫做茅房或者后院、門上掛上紅繩表示謝絕來訪等;農村旅游標識設計理念上突出“土”文化,突出農村特色。“土”文化有別于“洋”文化,不同于“都市”文化,文化上差異越大,對游客的吸引力越大。
(2)以地域文化為設計指導,
突出農村旅游景區標識的檔次和內涵。每個地區開發景區(點)時挖掘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打造當地品牌。像楊凌后稷始祖留下的農耕文化(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標識設計),西安市臨潼區秦俑村體現統一中國的大秦文化,咸陽市三原縣袁家村再現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農村文化、鄉土風情。
(3)以文明、勸導、時尚語言為標識主體語言,體現農村居民文明、好客、友好的一面。
語言不是冰冷無情而是帶著旅游經營者情感,傳遞一種文明友善的情感,讓游客感覺的溫暖、貼心甚至親切,體現出受到尊重、受到歡迎的愉悅感,讓游客從內心感到欣慰。將“罰款50元”改為“感謝您的配合”;將“禁止仍垃圾”改為“請您送垃圾回家”等等。旅游過程中不僅品嘗到美食佳肴,體驗了當地傳統文化,情感上也得到慰藉。
(4)標識體現設計的完整性。
標識設計的完整性方面包括:安裝位置、設計理念、設計要素、標識布局、制作、安裝等。以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楊凌崔西溝村農家樂為例說明優化設想。
3.結語
農村旅游景區(點)旅游標識的優化有利于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有利于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體現地域文化和農村的“土”文化,提高旅游景區(點)的文化內涵和設計檔次,影響當地農村旅游收入。旅游標識的完善和優化對于旅游者來說,可以順利完成旅游活動;對于旅游經營者來說,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增加旅游收入;對于旅游開發者來說,延續當地傳統文化,通過旅游標識的設立來宣傳和弘揚傳統文化。
作者:王曉娟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