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探討
一、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農業生態,促進農業產業化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了農村農業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促使農業資源和環境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長久發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了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問題,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動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達到農業生產集約化和生態化,促進農業產業化。
(二)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人口增多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所以,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由依靠消耗大量資源、破壞環境的粗放型農業向依靠科學技術的集約型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減小了污染,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業資源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減少對資源的一次性利用,增加他們的重復使用。同時,對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比如農業的生活垃圾可以用來建立沼氣,這樣不僅保護了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減少了資源浪費,節省了資源。
二、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農業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
近年來,城鎮化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農村人口的快速增加,這就使得農村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減少,農村的教育、醫療環境面臨壓力越來越大,這就導致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就業困難,造成農村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資源環境惡化,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另外,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圍湖造田、毀林造田、私自開發土地等現象嚴重破壞了農村生態平衡。
(二)農業結構不合理
由于農村信息傳遞之后,信息傳播途徑有限,雖然很多地區農民不停擴大經濟作物生產來提高收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短期來看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從長遠看就會導致農業結構的失衡,有些產品會出現供過于求,而一些產品會供小于求。著不僅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減緩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民素質較低不利于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
正如前文所提,目前農村人均資源不足,尤其是教育資源缺乏,導致部分農村孩子沒法上學,農村文化水平總體偏低,沒有一定的創新精神,也很難接受新鮮事物,尤其是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難以推廣應用。
三、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大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內涵
農民是農業發展的主力,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國家應該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內涵進行大力的宣傳,讓農民讀懂并接受這一發展新模式,從而保證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夠順利實施。
(二)保護好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源
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近年來,由于鄉級土地規劃建設不合理,許多企業工廠違章擴建,嚴重的占用了農村的耕地資源,耕地資源的減少直接導致糧食減產。還因為農民生產過程中濫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地鹽堿化嚴重,耕地資源減少。國家應加大農業科技投資,幫助建設綠色生態農業。修建水庫、灌溉渠等公共設施保護農業生產用水。
(三)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必備自然條件,政府應加強對農村排污企業的治理,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植樹造林,做好對農村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四、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方向
(一)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就是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環境對農村經濟發展做出總體規劃。再滿足主要發展方向的同時結合農、林、牧、副、漁業協調發展,共同形成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農業
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綠色農業,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出無污染、五公害的綠色農產品,隨著人們對食品營養價值新的認識,綠色農產品得到廣泛認可,經濟效益迅速提高。
(三)網上農業
現代網絡發展無處不在,可以利用網絡對農產品進行推廣銷售,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降低了生產銷售成本,大大提高經濟效益。五、結束語在現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對國民經濟的水平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要推動農業的長久發展就必須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始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同時要加強環境保護,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作者:馬秋艷 單位:東豐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站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