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醫藥學思考
1復興中醫藥要克服對中醫藥學無科學價值的錯誤傾向
中醫藥學是否具有科學價值?本來是一個實踐中的客觀效果問題,應該由社會實踐中的主體—廣大人民群眾去判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的實踐證明,中醫藥學不僅在理論上是正確的,而且在實踐中也無數次地證明了它的真理性、有效性。當今國際上好些著名研究機構,如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心臟病研究中心、英國卡迪夫大學、荷蘭萊頓大學醫學專家等,對中醫藥學的確切療效、專利申請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廣泛認可和熱忱參與,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毛澤東說得好:“中國對世界是有很大貢獻的,我看中醫是一項。中醫盡管有些道理還說不清,但行之有效就是真理。”可是,近代以來特別是鴉片戰爭中,傳統的優秀的文明古國被西方堅船厲炮的強攻下打敗后,一些學習西方、主張革命的先進知識分子,出于當時救亡圖存的需要,卻對包括中醫藥學在內的傳統文化也喪失了信心,產生了疑問。連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倡導者、領導人也對中醫藥學的科學性,提出了疑問。陳獨秀說:中醫“既不能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胡適說:“西醫能說清楚他得的什么病,診斷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質、什么原因,而且可以看得見—顯微鏡下可以看得見。中醫能治好病,但就是說不清楚得的什么病,所以中醫不科學。”正是由于種種復雜原因而提出的這些誤判的影響,中醫藥學無科學價值的認識一直危害著中醫藥學事業的繁榮和昌盛。為什么時至今天,仍有人會將傳統文化的瑰寶中醫藥學視為無科學價值的呢?依筆者看來,要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這一錯誤傾向產生的特殊歷史條件和認識根源,從而對癥下藥,撥亂反正。筆者認為,這些復雜認識根源中最為主要的是4個方面:一是落后挨打,被打懵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醫藥學地位作用的認識出現了誤判。這種認識上的誤判,是一些人認識上片面化、走極端的體現,不僅未能真正找到中華民族求亡圖存之道,反而導致喪失民族自信和自尊,貽害無窮。二是西學東漸的異化現象。西學東漸本來是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東方國家,通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民主、自由、人權等先進思想和技術,與愚昧落后腐朽的封建專制思想作斗爭的一種途徑和方法,其目的是求得人民群眾自身的思想解放,本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進而促使社會進步,人民幸福。但由于西方帝國主義入侵東方的目的,不是讓東方的人民站起來與西方人平起平坐,而是要東方人作西方人的附庸和奴仆,故而先進的東方人不斷地學習西方,不僅未能改善國家民族的狀況,反而不斷地遭遇先生的打擊,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和反抗,出現西學東漸的異化現象。在這種異化心態下,中國人老覺得自己一切都不如別人,一切舊的東西都應該被打倒、被丟棄,甚至覺得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園。三是科學主義盛行而帶來的惡果。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教授笛東升說得好:“如果以400年來盛行的還原論科學為標準去衡量,中醫沒有什么科學性可言,五四先賢早己把問題說清了。”“但是,如果你以正在興起的復雜性科學為標準衡量,不難看出,中醫在許多方面具有西醫所缺少的科學性。”科學主義推行的還原法標準曾盛行一時,但卻早在二十世紀中后期就已經被系統論、耗散論、自組織論等復雜科學理論所取代,說明科學主義推行的還原法不符合科學發展的實際和規律。可是當初科學主義的盛行,卻使得科學“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他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科學作為一種新的類宗教,在近現代失落的中國迖到“幾乎全國一致的崇拜”。在這樣的氣氛和環境下,中醫藥學的科學價值也就難以得到人們的認同了。四是一些不懂中醫藥學的人們對中醫藥的缺陷和不足作了片面的夸大。中醫藥學是農耕文明的產物,與西醫藥學相比確實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再加上農耕社會的手工工藝包括中醫藥的特效配方和獨特經驗,常常具有保密性,一般只傳給嫡系子孫,不許外傳,這就更加增強了中醫的神秘性,使得一些不懂中醫藥學的人們不能透過現象把握其科學的價值。
2復興中醫藥要科學認識和對待中西醫的差異
徹底克服中醫藥無科學價值的錯誤傾向,尤其要從思想上正確認識和對待中西醫的差異。中醫和西醫,是亞洲和歐洲兩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體系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各有其特長、優勢和不足。兩者的關系不是科學和非科學、有價值和無價值的關系,更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關系,而是不同地區、不同文明體系之間的共存、共容、互補的關系。近代170多年來,西醫在中國的傳入和推廣,己經成體系地存在于全國各地。中醫對西醫一直采取了客觀、包容、開放的實事求是態度,做到了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各美其美。但也有一些人出于不同立場和觀點,有的褒西醫貶中醫,有的褒中醫貶西醫,也有較多的人用西醫的觀念與方法去“改造”中醫,用西醫的評價標準去“修正”中醫,違背中醫與西醫各自不同的科學原理,不能科學認識兩者的差異,不能獨立自主地去發展和豐富中醫與西醫。這就要求我們對兩者作正確的對比。這種對比毛澤東青年時期就提出過精當見解:“醫道中西各有所長,中言氣脈,西言實驗。然言氣脈者理太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言實驗者專求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則二者又各有所偏矣。”類似青年毛澤東這樣的科學對比還可從多種不同角度去作分析。
2.1從形成時代背景看
西醫是在歐洲經過文藝復興運動之后,資產階級興起、產業革命盛行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有其雄厚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文化教育條件。西醫在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地區推廣,是西方發迖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侵略的組成部分。它是以海洋貿易作通道,堅船利炮作后盾,先進文化作先聲,基督教的傳入作手段,而逐步進行的。既有其先進性的優勢,又有其強勢的霸權特色。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農耕文明的產物,是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經驗結晶,具有強烈的實踐性、人民性、民族性。簡便快捷,價亷物美,適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但由于近代中國工業化現代化落后,中醫藥沒有經過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與時發表展的需求存在一個時代差。故而在西方勢力入侵、西學東漸的強大壓力下,抵擋不住西醫的挑戰,在資金投入、政策傾斜、人才培養、市場營銷上失去優勢,致使人才短缺,民間傳統醫學優秀技藝被迫失傳。
2.2從研究的對象看
西醫研究的對象是人體,特別是人體的疾病,可以說是疾病醫學。其哲學思想來源是古希臘自然哲學,把自然萬物何以生成、何以存在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西醫對人體的研究是把人當成一部機器去作分析,分成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其中主要分為骨骼、肌肉、神經、循環、呼吸、消化、泌尿、內分泌與生殖等九個系統。19世紀的西醫學還形成了以物為本的醫學觀。“用‘人體構造’的知識建立其病理學及其解剖定位,用‘菌素傳染’的知識建構起病原學和毒理學,用‘藥性分析’的化學成分知識建立起其藥理學和愈病之理”。其治療思想是針對疾病使用對抗性療法。如,“消除病因”,用抗生物代謝的化學療法;“糾正病理”,通過受體或阻滯劑的應用糾正病理亢進;“清除病灶”,使用針對靶點的化學藥物;外源性的直接替代或補充等。其基本方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多數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易于為人接受,受人歡迎。但100多年的實踐證明,西藥物的廣泛使用帶來的后果十分嚴重:一是藥物服用過多對人體產生化學污染;二是出現“多元抗藥”,加速藥物淘汰和病原體變異;三是出現“受體超敏”,加重對藥物的依賴;四是診斷用的醫療手段(醫學儀噐、疾病化驗等)價格昂高,增加病人負擔,普遍感到看病貴、看病難。1966年世界衛生組織《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當以人的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而這正是中醫的優勢。中醫研究的對象是人的生命運動、變化之道。重點是研究人的健康,研究“人在與其生存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的健康和疾病互相轉化的規律。”可以說是健康學,是健康之道。它涵蓋奍生之道(上工治未病),保健之道(中工治將病),治病之道(下工治已病)。其哲學思想來源是中國原始樸素的辨證法經典《周易》。《周易》強調宇宙間萬事萬物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萬物一體是一個大系統。宇宙萬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變必有其相對不變的東西。視天地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具有各自變化的規律,分別稱之為天道、地通、人道。人居天地之中,應自覺地效法天地,擇善而行。我國產生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受《周易》影響,“用‘道’字269次,多以本原、過程、相互作用的意義出現,并反復強調天道、地道、人道及醫道、診道、治道。”中醫把人的生命運動放在自然、社會、歷史這個大系統中去考察,采取綜合的、整體論的方法去研究人的生命運動。認為人的生命是形、氣、神的統一。神不僅包括思想意識,更重要的是包括自在的精神意志。氣是物質的運動,特別是人的生命運動。形不僅指的是人的形體,還包括生命空間和生命場。用系統科學的術語,形是生命的容器,是人的形態結構系統。氣充滿人體的各個部分,是人的信息控制系統,它以經絡為運行通道,控制人體的功能,具有“決死生,處百病”的作用。神是生命的制約者、調節者,是人的指揮中心系統,它是人的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價值取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西醫研究的重點是形,是人體結構、物質基礎、功能形態,特別是疾病的病因、病理與治病上。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研究重點不像西醫那樣重在形,而在形與神氣的關系及其作用。認為人體除了是物質能量系統即形態結構系統(“形”)外,更重要的是信息控制系統即功能活動系統(“氣”)和心理精神系統(“神”)。這就要求治病時不僅要考察形,還要考察氣和神,考察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等方面。
2.3從研究方法論看
十九世紀西醫的基本觀點是機械唯物論,其基本方法是用觀察、實驗和分折,把人體分解為各個器官、組織、部分,分門別類地進入實證的、系統的考察與研究,從而獲得了關于人體健康與疾病、病因與預防、治療與康復、生命與死亡等方面細節和實證的知識,形成了近代西醫學相對穩定完整的體系。中醫學是在實踐中數千年臨床經驗的薈萃和積累。其基本方法論是實踐論、整體論、辨證論、系統論,強調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所謂整體觀就是把人的強身健體、防病治病、與人自身內部的平衡、外部自然環境、社會因素等方面統一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去考察。認為人的健康有賴于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外部的天地人相應。一旦相對有序的穩定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發生病理變化而出現疾病。故而,中醫強調人的自我健康、自我預防,自我調節。即使發生了疾病,也要通過整體調節功能來迖到治療局部疾病的目的。把調動患者自我痊愈能力放在首位,而用藥只是個輔助手段,要做到“三分治,七分奍”。所謂辨證論治就是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四診八綱、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和方法去指導治病。強調對癥狀體征進行綜合辨證分析,四診合參,因人、因地、因時制宜,采用多種治療手段,如服藥、針灸、按摩、氣功、心理治療等,隨癥施治。中醫治療的這些特色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廣泛重視和關注。
3.4從發展方向和趨勢看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如分子生物學的產生與發展,使得生命科學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態學與人類生態學的發展,提出了人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的問題;系統科學的發展,突破了機械論與還原論數百年的統治,促進了西醫學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而在這一醫學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趨勢中,傳統中醫搞得好,可能比西醫更易于實現新的重大突破。因為中醫歷來主張天道、地道、人道的統一。比之西醫的重點只是局部,而不大強調整體與全局,更加處于優勢地位。錢學森在《人體科學與現代科學發展縱橫觀》中說:“人這么一個復雜的系統,再加上人和環境的關系就變成一個超巨系統,在研究這樣一個對象時,簡單的還原方法怎么行呢?還原論是沒有系統觀點的,我們要堅持系統論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去看待外國人的工作,去評價它,要一分為二,好的吸取,不那么正確的不能跟著跑。”還說:“中醫的現代化可能引起醫學的革命,而醫學的革命可能要引起整個科學的革命”,“21世紀醫學的發展方向是中醫”。中醫中的整體系統思維優勢在未來世界科學發展中將起引領作用。“中醫的優點,它的突出貢獻,或者它的成績,就在于它從一開始就從整體出發、從系統出發,所以,它的成就,它的正確就恰恰是西醫的缺點和錯誤。”但“中醫是一個自然哲學,而不是一個自然科學。它的許多東西是猜想的。”“應該用現代科學各個領域的知識跟中國的經典理論、經絡理論和經絡學說結合起來”,用系統觀點與系統科學來觀察人體,闡述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問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借鑒陰陽五行學說,揭示中醫臟腑、經絡、病理、生理間的聯系,應用五行生克理論,闡明維持人體內部環境平衡的機理,使之現代化。這就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重大進展。
3復興中醫藥學當前要采取問題倒逼機制,扶持和促進中醫藥
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問題究竟在那里呢?據我我看來,就在于我們相關部門單位有的領導干部對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未能及時有效地解決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如中醫藥特色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趨于萎縮;老中醫藥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中醫中藥發展不協調,野生中藥資源破壞嚴重;中醫藥發展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等等。習近平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扶植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也是這樣,應該采取問題倒逼機制,將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勇于并善于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報告精神,2006年科技部會同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全球發布的《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規劃綱要》,和科技部等16部委聯合發布的《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及2009年國務院依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發表的《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特別是2013年,國家主席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時提出的,“要促進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在海外發展,推動更多中國生產的醫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指示精神,堅持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做到堅持中西醫并重,把中醫藥與西醫藥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繼承與創新的辨證統一,既要保持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堅持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政府扶持作用,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要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推進中醫藥繼承和創新,加快中醫藥科技進步與創新,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整合中醫藥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藥科研基地特別是國家和省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支持中醫藥科技創新,開展中醫藥基礎理論、診療技術、療效評價等系統研究,推動中藥新藥和中醫診療儀器、設備的研制開發,加強重大疾病的聯合攻關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推行中醫藥科研課題立項、科技成果評審同行評議制度。要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完善中醫藥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加鐵中醫藥基層人才和技術骨干的培養,完善中醫藥人才考核評價制度。要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加強民族醫藥發展,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推進中醫藥走問世界,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保障措施。我們堅信,只要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扶植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規劃和方針政策,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一定能實現中醫藥的復興,實現中國夢。
作者:榮開明 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