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專業培養方案分析
一、工業設計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其專業教學課
程序列難以壓縮在比較短的學習周期以內每個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識體系,與之相對應的是這個學科特有的課程序列。工業設計的學科特點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學科素質和自然科學素質,但這并不意味著應當先完成了素質教育任務,再開始專業教學。有些綜合性高校為了保障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也為了給學生留下了重新選擇專業的最大空間,而將整個本科教育劃分為兩段:前一段集中安排通識教育,后一段集中進行專業教學。由于通識教育的課時占了本科教育總課時的將近50%,結果使得前三個學期基本無法安排與專業相關的課程,第四個學期留給專業教學的課時也不多,這就使許多學科的專業教學形成很大的被動。工業設計的專業教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參加畢業實習以前(也就是至遲第七學期結束時)照理應當具備進行產品開發設計的基本能力,即應已系統完成被稱為“產品設計三部曲”的《產品設計的程序與方法》、《產品系統設計》、《產品開發設計》這三門課程(或類似課程)的學習。為保證教學效果,這三門課程還應循序漸進地分在三個學期中開設。同時因為在學習設計的一般程序與方法之前,還應當先對設計有一定的了解(通過《設計概論》、《設計史》的學習來實現)、應當先掌握設計學的基礎知識(例如產品的形態、功能、結構、機構之間的內在關系)、與產品設計相關的工程學知識(如機械設計原理、電器基礎、人機工程學、工程圖學、材料工藝學等等),還需掌握初步的設計表達方法與技能(包括手繪、計算機三維虛擬表達、模型制作),而在學習手繪技法之前又要經過素描和色彩訓練,使用計算機虛擬技術表達設計效果則至少要掌握2-3個應用軟件。如此長的課程序列如壓縮在后4個學期中完成顯然是非常勉強的,在此情況下,至遲在第五學期必須安排的《產品設計的程序與方法》課程就不免要“糧草未備,兵馬先行”了。同樣不可避免的是,在第六、第七學期學生只能整天埋頭于專業課程的學習,缺少必要的調節,這種學習生活又何其單調!
二、大學生的通識教育不必也不應集中在前兩個學年中完成
對大學生進行通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通識教育不同于專業基礎教學,通識教育課程中,除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有前后相繼的關系以外,其他課程之間沒有什么序列性,而且也不需要在專業教學開始前全部完成。就通識教育自身的需要來說,通識教育應當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就具體課程而言,除了計算機基礎知識,別的課程沒有必要都擠在前面。例如政治理論和思想修養課程,并不是大一、大二學生特別需要進行政治教育和思想修養,大三、大四學生就不再需要了。又如體育課,也看不出為什么大一、大二學生不能部分采用俱樂部的形式進行,大三、大四學生不能部分采用課堂教學的形式進行。英語課的序列拉長一點,對學生考研有好處。相對于專業教學和專業基礎教學,通識教育完全可以在保證課時總量的前提下把開課的時間安排得靈活一些。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學截然分為兩個階段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觀規律。杜威說,我們為學生設計和提供什么樣的教學,就是為學生設計和提供什么樣的生活。我們不應當把學生的學習生活生硬地分成兩半,前一半與專業基本無關,后一半與專業以外的學習基本無關,這樣做既不是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初衷也不是開展素質教育的初衷。設計教育中的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同一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如果使用工業設計的術語來表達這兩個子系統的相互關系,則它們應當是并行模式而不是串行模式,在整體上應該平行進行、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兩者都貫穿本科教育的全過程。
三、讓學生在前兩個學年基本不接觸專業也不符合學生的學習心態
學生在入學之初,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新鮮感,對所選擇的專業充滿好奇而特別關注,這正是培育專業思想的大好時機。在這個時候就讓學生接觸專業基礎課程,有助于他們逐步了解這個專業,判斷自己是否真喜歡這個專業,是否適合學習這個專業。當然,進入大學以后,給學生再次選擇專業的愿望是非常良好的,但合理地重新選擇專業的前提是對這個專業有初步的了解,而且這種了解還需要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進入高校后如果不接觸具體的專業教學,即使給了他們選擇專業的自由,這種選擇也只能是比較盲目的。因此越是晚接觸專業課程,就越是失去重新選擇專業的空間。況且目前多數省市的中學生在高考前就進行了分流,他們入學前的知識結構已經決定其不宜大跨度地重新選擇專業了。據此,倒不如按照專業教學的規律把每一個專業盡可能地辦好,同時在學分制的框架內增加教學計劃的柔性,提高選修課比重,允許學生跨二級學院、跨系、跨學科選修課程,拓寬知識面、通過選修課程的途徑來靈活地選擇自身的發展方向,策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這樣,變剛性的“制造”人才為柔性的培育人才,我們培養的學生對社會就既具有適應性又具有創造性。
四、結語
信息時代所需要的設計人才,是富有創造性、綜合性和具有個性的人才,《工業設計專業發展戰略研究(討論稿)》指出:“如何在工業設計教育體系中將各種相互滲透和交叉的知識融會貫通并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具有高度的綜合能力,對設計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了實現這種相互滲透和融會貫通,通識教育和專業教學都應當貫穿工業設計專業的整個本科教育的全過程,具體做法可以考慮將工業設計的全部專業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分成6大系列:第一系列為藝術學與傳統造型基礎課程,可包括《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設計速寫》、《設計基礎》(一般是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三個板塊)、《設計手繪表達》和《產品模型制作》;第二系列為設計基礎理論與社會學課程,可包括《設計概論》、《設計史》、《消費心理學》、《設計心理學》、《設計美學》、《產品符號與語意》和《工業設計創造學》;第三系列為工程技術基礎課程,可包括《機械設計原理》、《電器基礎》、《人機工程學》、《材料與工藝》、《模具制造工藝》和《金工實習》;第四系列為數字化設計工具課程,可包括《Photoshop》、《工程制圖與Auto-CAD》、《Rhino》、《3dsmax》和《PRO/E技術與應用》(UG或SolidWorks亦可);第五系列為對設計原理進行研究的課程,可包括《產品形態設計》、《產品結構設計》、《產品設計的程序與方法》、《產品系統設計》、《產品開發設計》和《設計管理》;第六系列是產品專題設計課程,可包括《產品界面與交互設計》、《家具設計》、《燈具設計》、《交通工具設計》、《公共設施設計》、《小型家電設計》、《數碼產品設計》和《產品包裝與促銷設計》等等課程(以上各個系列只是列出大致課程,各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加以調整)。在制訂《培養方案》的課程計劃表時,可以預先規定通識教育必須完成的課程范圍和學時數,同時對部分特殊課程規定其完成時限,然后采取首先根據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安排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接著安排通識課程的方法,例如首先從第1學期開始按照每學期2門課程的方法安排藝術學與傳統造型基礎課程,至第3學期,只安排《設計手繪表達》1門課,將《產品模型制作》延遲至第4-6學期;從第1學期開始按照每學期1門課程的方法安排設計基礎理論與社會學課程;其二,從第3學期開始按照每學期1門課程的方法安排工程技術基礎課程,至第7學期安排至《模具制造工藝》,但是將《金工實習》提前到第3學期使之與《機械設計原理》并列;其三,從第2學期開始按照每學期1門課程的方法安排數字化設計工具課程,至第7學期安排至《PRO/E技術與應用》,這樣《PRO/E技術與應用》與《模具制造工藝》這兩門課程正好同時開設,相互補充;其四,從第3學期開始按照每學期1門課程的方法安排設計原理研究課程,至第7學期將《產品開發設計》與《設計管理》先后開設;然后,根據前5學期剩余的課時容量安排通識教育中的必修課程,確保《大學計算機基礎》和《大學英語》在第一學期就開設,并且為第6、第7兩個學期各安排1-2門必修通識課程,通識教育的選修課程則規定其學分總數,留待學生自行安排學習時機;最后,以產品專題設計課程填充第6、第7兩個學期的剩余的課時容量。這樣,不僅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系從容地理順了,而且通識教育和專業教學都貫穿了整個本科階段的學習全過程,在7個學期中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互補充而又相互滲透,最終達到了相得益彰,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設計專業能力。
作者:浦茜 任衣偉 單位: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