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課程中小班研論模式運用
一、組織形式和課程設置
在組織形式上,以其中一個自然班為例,全班43個人,分成三個小組,每組少于15人,在學期中間進行了三次討論課,每次為時3個課時。每次討論課上,承擔主要討論任務的小組與老師環圈而坐,其他兩個小組在外圈旁聽,也可自由參與討論。課程設置以《茶花女》的討論課為例,程序包括:1.每組在老師開出的必讀書目中、組員自己協調選擇一個作品。2.提前布置閱讀任務和課后討論的任務,提供資料檢索途徑,提示思考題,鼓勵提出新問題。3.要求每位小組成員準備一個話題,進行5分鐘的陳述發言,并準備回答提問。這種組織形式的主要目的,首先是以一種變通的形式,將大班分為小班,以適應小班研討的要求;其次是為了規避一般的小組討論事實上總是由基本固定的幾個比較積極的學生代表發言的弊端,而是要求每個人都參與進來;第三是促使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度閱讀。作為一名外國文學教師,我通過調查、教學以及與同行的交流發現,學生們閱讀的外國文學作品非常少,這給教學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但這是無法在短期內改變的現實,因此與其在學期初給學生布置一個長長的最終總被忽視或擱置的書單,不如強迫他們認認真真地閱讀幾部作品,而討論課無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二、關于《茶花女》的討論
討論課在我的主持、引導和規范之下,基本沿著以下路線層層推進,同學們發言愈來愈踴躍,氣氛也越發熱烈。
(一)陳述和問答階段
圍繞我之前布置的思考題,包括如何理解各個人物形象,阿爾芒和瑪格麗特愛情悲劇的原因,小說的思想主題,小說的藝術特色等,同學們準備了相關的內容在課堂上陳述。發言順序本來是確定的,但由于我允許插隊,最后基本呈現相同主題集中發言的格局。每位同學發言之后,我和其他同學針對其發言提問,我尤其鼓勵不同的意見甚至針鋒相對的觀點,這樣一來學生的陳述成為起點和切入口,討論很快既發散開來又得到縱深挖掘,同學們也越來越活躍。譬如關于阿爾芒形象的理解,就有肯定與批評的不同意見,有同學認為他在當時物欲橫流、虛偽墮落的社會里能愛上一個妓女,并付出全部的真心和努力,難能可貴,有同學則指出正是阿爾芒的膚淺和偏見,才使他忽略了瑪格麗特在即將被迫離開時的痛苦和異常,不去查明背后的隱情,反倒深信這個煙花女子始終無法擺脫奢靡的物欲而背信棄義甚至殘忍地報復她。關于瑪格麗特的犧牲,也有贊同與批評的不同聲音。有同學認為瑪格麗特心地善良、人格高尚、對愛情既全身心投入付出又有著超凡脫俗的理解,她最后為愛情而犧牲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也有同學指出瑪格麗特一改之前對于腐朽的貴族階層的蔑視和反抗,屈服于阿爾芒父親所代表的虛偽道德,輕易地放棄了自己和阿爾芒的幸福,是對自己不自信、對情人不信任和不負責的表現,最后關于籠罩著自己苦難的光環也只是一種幻覺而已,但也有同學指出瑪格麗特即使抗爭也得不到幸福,因為如果阿爾芒的妹妹遭遇不幸,她不可能心安理得,阿爾芒也不可能對她毫無怨言。這些不同的觀點都在逼近小說主題的復雜性,是非常有益的交鋒。
(二)拓展探究階段
前一個環節結束時,同學們對《茶花女》的思想主題和人物形象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也產生了許多有益的思考。在這個階段,我從前面的討論中進一步提出了三個問題,大家進行了一場更具發散性、同時也更深入的討論。第一個問題是悲劇能否避免。前面有一位同學把《茶花女》與瓊瑤的小說《彩云飛》做了比較,批評瑪格麗特的懦弱。我抓住這個切入口,讓同學們思考瑪格麗特的悲劇能否改變?如果能,需要什么條件,如果不能,原因何在?因為與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分析,大家的發言就更加自由,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說法,但經過一番互相質疑辯駁之后,基本上大家都認為瑪格麗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在當時那樣一個社會,根本不存在讓一個妓女得到尊重并維持愛情的環境。事實上在許多其他的社會階段和文化傳統中,這種歧視與迫害是同樣根深蒂固的。所以瓊瑤規避了這個難題,《彩云飛》里面的唐小眉雖是賣唱女子,但并未淪落風塵,這是她在情人父親面前抗爭的資本,正如她所說:“是的,我是個歌女,我用的歌聲去賺錢,這有什么見不得人的地方?你以為凡是歌女舞女就都不正經嗎?就都不純潔嗎?殊不知道我們里面有多少女孩子都潔身自好,都清白純真,都比你們這些穿著西裝,扮成道貌岸然的上流紳士更純潔,更干凈!”唐小眉遵循的仍然是傳統的倫理道德標準。當我最后概括說,大眾文化與經典文學作品的區別之一,就在于前者逃避了人生中無法解決的困境和悖論,營造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而經典文學作品則承擔著人類的精神之痛,即使是悲劇也表現了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時,許多同學都接受了這個在此之前他們沒發現也不見得認同的觀點。接著我又問了同學們另外一個問題:阿爾芒以后會怎么樣?結果幾乎沒有一個學生認為阿爾芒會為了瑪格麗特孤老終生。這個直覺驚人地正確,但好像又沒辦法講清楚道理在哪里。于是我讓同學們重新閱讀了小說的結尾。很自然而然的,接下來的討論里出現了批評作者的聲音。小說的結尾是“我”陪同阿爾芒回到了家里,他得到了父親和妹妹的愛和照顧。愛上一個妓女,使阿爾芒與他的父親站在了對立的位置,這一點對阿爾芒的意義是相當重大的,幫助其完成一個男孩成長為男人必經的精神分析所謂“弒父”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對自己所屬中產階級的反叛過程,但是反叛是為了更徹底的回歸,瑪格麗特被犧牲掉了,阿爾芒與父親和解,中產階級的子弟實現了雙重回歸,最終無疑會成為一個堅決維護家庭神圣價值和中產階級道德觀的人,換句話說,跟他父親一樣的人。由此看來,瑪格麗特的犧牲在更深層的意義上具有必然性。理解這個觀點比較困難,但又是一個有意思也比較深入的思考,大家都覺得很新奇,很受啟發,所以討論課后有不少同學繼續向我請教,后面課程學習到司湯達,我講《法尼娜•法尼尼》的結局,講《紅與黑》的結尾和瑪蒂爾德的結局時,又重新論證了一番,并結合美國經典電影《愛情故事》,引導大家思考階級文化和價值觀的虛偽性和剝削性問題。這個觀點可以從小仲馬的生平得到佐證。小仲馬是大仲馬的私生子,童年的創傷體驗與青年的享樂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加上親眼目睹其父如何受累于風流債,使他在創作中思考社會道德問題,維護家庭的神圣價值。但是小說又是一個歌頌真摯愛情、控訴社會不公的悲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矛盾的呢?我引導同學們注意小說的敘事形式。事實上小說是由四個敘事者以第一人稱形式講述的。作為作家的代言人,“我”既是個局外人,承擔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功能,同時又是客觀社會環境的觀察者,自己身上也打下了文明的烙印,多少用一種世俗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愛情悲劇,極力贊頌瑪格麗特的犧牲。但是小說又讓阿爾芒親自接抒發他的掙扎、矛盾、猶豫、痛苦和追悔,更襯托出瑪格麗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以及為愛情放棄自身幸福的犧牲精神;瑪格麗特的日記又直接展現她的善良無私和高尚人格,將愛情的悲劇與個人的自我懺悔和救贖結合起來;朱利的信函描述了瑪格麗特為愛所承受的苦難,使其人物形象更進一步升華,正如她所說,瑪格麗特的房間是“圣潔的神壇”,“如果天主看到了她生時的苦難和死時的圣潔,她無疑是可以進天堂的”。敘述角度的轉換,不僅使故事情節既真實感人又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讀者對瑪格麗特的觀感也跟著敘事者一樣在發生變化,拋開了一開始的鄙夷、膚淺的憐憫、拯救的念頭、猜忌和懷疑,完全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并給予真摯的同情和尊敬。可見,內容與形式是不可分開的,敘事者的轉換是貝爾所謂的“有意味的形式”,讓這個小說在作者所創設的環境之中超越了作家自身的思想局限。
(三)歸納總結環節
最后我做了一個簡短的總結進行了概括,但對大多數問題都保留了開放性的空間,而且肯定了同學們的工作和貢獻,強調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大家不僅要學會回答問題,最重要的是學會提出問題。討論課結束時大家都有意猶未盡之感,后來有同學告訴我他們課后還繼續討論了很久,讓我很欣慰。
三、師生雙主的教學模式
《茶花女》的討論課是我在這個班級進行的第三次討論課,大家對討論的模式和程序很熟悉,而且也更加積極和主動,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課堂上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被批得體無完膚,也有可能生發出非常有價值的內容。同時這是一部情節比較簡單流暢、感情熱烈、語言淺白的小說,可讀性強,也易于理解把握,我自己也非常喜愛這部小說并熟悉相關的研究,所以師生在課堂上的配合和互動就很活潑、順暢和全面,達到了互相促進的效果。事實上每主持一次討論課,我都要付出比平常上課更多的精力,承擔更多的挑戰。我必須對討論課加以有效地組織、規范和引導,保證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也必須捉住同學們感興趣的地方和敏感的問題加以引申、深化,使教學變得有意思,使課堂充滿生氣。我深深地體會到,國內傳統教學以教師中心固然不可取,但是效法國外高校目前流行的學生主體模式也是不切實際的。必須既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又積極地調動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雙主模式”,才能最大地發揮課堂教學的效果,將知識傳授與智力開發結合起來,實現培養全面人才的目標。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具體課程的教學目的和程序,將小班研討模式加以調整改變,為我所用。并不需要一個理想的課堂和一群理想的學生,也無需非達到理想的目標不可。只要師生之間能夠充分互動,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意趣,就能取得超乎預期的效果。
作者:許嬌娜 單位:韓山師范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