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地區發展生態農業論文
1政策缺失帶來的危害
(1)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
近年來,生態農業發展進程緩慢,各種危害生態環境的農業行為屢禁不止,經過對山東省部分鄉鎮生態農業發展的調研,我們發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增加;生產廢料隨意傾倒;農田灌溉水質嚴重超標,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超標;農業用地的大量閑置;大量生活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出;垃圾箱、垃圾轉運站、無害化公廁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衛生戶廁普及率不高,農村衛生環境相對較差等都極大的制約著生態農業的發展。
(2)綠色行動缺乏資助與激勵制度保障,沒有可靠的預期
生態問題存在時間由來已久,現在全省在生態農業發展的問題上步伐不一致,有的地區起步早,效果好,有的地區對環境污染帶來的問題并不重視,仍然過多集中于經濟效益上,由于缺乏相應的資助政策和激勵制度,很多生態項目實施沒有保障,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3)生態農業的發展評估指標和努力方向不明。
生態農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過程性評估指標至關重要,很多項目在前期的設計中是有客觀預期的,但具體實施起來會有不同程度的走樣,很多項目實施到最后往往背離初衷,甚至出現不了了之,這既帶來了資金、人員的浪費,還帶來了資源的不同程度的二次破壞。
2完善生態農業建設政策方面的建議
(1)建立完善系統的制度體系
首先,從國家層面上來說,制定一部統一系統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非常有必要。它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從山東省農業大省的實際來說,為實現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著重建立強有力的監督執行機制,對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的農業行為作出明確界定。對違法占用農田行為、農業化肥使用超量行為,畜禽糞便不經處理隨意排放行為,農膜殘片留存不合理行為,海洋河流禁漁期捕魚行為等都應詳細的納入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體系。
(2)建立農業生態發展的激勵機制
目前,山東省各地區生態農業發展各有利弊,參差不齊,出臺一系列的競爭激勵機制非常有必要。對那些農業生產中實施了綠色工程的,政府應出臺相應的補貼、激勵制度,對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效果突出的,應配套出臺獎勵政策和推廣政策,對有重大農業發展前景的生態農業發展項目給予經費支持,對農業資源利用合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顯著的政府給予配套的支持,總之,從制定穩定的經濟激勵基本制度著手,調動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性。
(3)控制招商引資項目,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
目前,山東省各地招商引資項目較多,但對關乎生態農業發展的招商引資項目篩查不嚴,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個別人發財、農民群眾受害、社會集體買單”的情況。政府在有關招商引資項目引進的過程中必須嚴把質量關,堅持先做論證再引進的原則,其中,浪費資源的項目堅決不引進、對環境有污染的項目堅決不引進、對生態農業發展有重大負面效應的項目堅決不引進。另外,對目前已經存在的工業企業要進行綜合治理,該限時整治的限時整治,該關停并轉的關停并轉;具體到農村來說,整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要先制定出環境保護規劃,嚴格按規劃實施,對于相關經費、政策的落實要實行嚴格的制度保障,要具體到人,具體到每一件事,對于相關招商引資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嚴格環境標準、嚴肅執法紀律、規范執法手段,要有相應的目標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要落實目標責任制,要從確保生態農業長效發展的長遠來考慮。
(4)要有配套的生態環保認證制度
近年來,山東省有關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出臺過相關制度,但生態農業環保等方面的認證制度尚屬空白。生態農業環保認證制度、認證原則的完善,可以讓農產品貼上認證標簽上市,可以確保農產品質量有可靠的生產與采購記錄,而且使各項檢測符合標準,可以通過建立的生態農業認證激勵制度,調動大家參與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性。
作者:王紅玉 單位:濰坊職業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