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護理教育人才培養分析
歷年來,示范性中職學校的建設是職業教育工作的重點,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要重點建設和努力辦好一批骨干示范學校”;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各地努力辦出一批有較高社會聲譽的職業技術學校。”《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又提出要有計劃地對現有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加強規范化建設,集中力量辦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學校的要求。這些政策依據各個時期不同的發展任務和要求,在實踐上對建設中職示范校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除此之外,中央財政的投入,使中職示范校建設有了基本的經濟保障,指引著中職示范校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本文利用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數據庫,對近五年(2010年—2014年)中職護理教育的相關文獻檢索。以“中職護理”為主題詞檢索,共有371篇;以“中職示范校建設”為主題詞檢索,共有165篇;以“中職護理示范校建設”為主題詞檢索,共有49篇;以“中職護理人才培養”為主題詞檢索,共有15篇;以“中職護理課程體系”為主題詞檢索,共有26篇;以“中職護理培養目標”為主題詞檢索共有5篇;以“中職護理能力”為主題詞檢索,共有21篇;以“中職護理職業素養”為主題詞檢索,共有9篇。對以上文獻進行系統分類分析,闡述我國中職護理教育的發展現狀。
1護理教育發展呈現多層次
我國的護理教育最早開始于1835年,20世紀培養護士的主要形式是中專教育,此期中專衛校、護校發展到500余所。1979年衛生部頒發《衛生部關于加強護理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大力加強和整頓現有護理教育”,“恢復和發展高等護理教育”這一舉措,改變人們對護理的認識,提高了護理學科地位和護士社會地位,護理教育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等5個教育層次,護理教育機構形成了多樣化、多層次的局面。2003年12月3日,國家教育部、衛生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出《關于實施職業院校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的通知》,將護理專業確定為首批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專業。衛生部2005年首次頒發了《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2008年衛生部又頒布了《護士條例》,標志著護理工作將越來越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中國護理事業將沿著規范、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2護理人才社會需求
據2001年的數據,全國醫護比為1∶0.61,與1∶2.7的國際水平相差很大,按照衛生部要求醫護比一級醫院應為1∶1,二三級醫院為1∶2。參照我國原衛生部頒布的《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20年我國護理人員規模將達到445萬人。按年均1.8%的退休減員率計算,2011-2020年間,我國年均須補充護理人員數約26萬人。因而目前我國護士的需求處于緊缺的狀態,也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較為廣闊的就業市場。社會需求對護理人才的現狀主要表現在需求多元化、供不應求、供不合求三方面。
3中職護理人才培養
3.1政策改進中職護理教育的發展
近年來,國家不斷改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于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2005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其中指出:要“合理調整教育結構,重點加強職業教育”。尤其是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使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快速、健康、持續發展。2009年實施了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2010年9月15日,教育部、人社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申報2010年度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項目的通知》,正式啟動申報工作,目前已經立項三批:首批確立了285所學校,第二批確立了377所學校;第三批確立了342所學校。2010年11月出臺了《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深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教育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還聯合制訂了高職和中職護理專業教學指導方案,著力推動我國護理職業院校轉變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3.2關于中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轉變護理人才的培養模式、提高護生的護理質量是當前衛生職業教育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陳芬指出:確立教學合理的目標、改革課程體系設置、加強校企合作與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并注重護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只有多管齊下才能為醫院輸送高質量的護理人才,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潘蔚,唐秀英提出:人才培養是按用人單位的需求,共同培養適合用人單位的“個性化”人才。其最大特點是人才的標準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三個協調”有效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對接。黃麗萍,范彩云等創新性地推出了“3統一2貫穿”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將5種教學改革實踐融會貫通,專業教學與職業要求融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內容是:教學環境與醫院環境統一、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護理工作任務統一、專業教師與護理專家及技術能手統一,將執業資格培訓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將人文素質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3.3關于中職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研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健康和護理水平的要求提高。大專以上層次護理人員受到就業市場歡迎,中職護生逐漸受到就業市場冷落。2001年起國家人事部、衛生部發布有關文件,要求各類護理專業畢業生必須通過國家統一組織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取得相應的護士職業資格證書后才能聘用上崗。這個“門檻”對目前的部分中職護生而言很難跨越,并且,他們與大專以上層次護理專業畢業生一樣參加護考,很明顯處于劣勢狀態。近年來關于中職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研究文獻較少,僅有5篇。方勤,李平國等對于中職護理培養目標的研究也只提出了培養策略,如分層教學;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并沒有提出具體的培養目標。因此,應加強分層次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研究,以更好的指導護理人才培養的方向。
3.4關于中職護理人才專業能力的研究
隨著現代護理觀的發展及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日漸多元化,護理人員被賦予了更多責任,不僅要求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健康宣教、溝通交流、人文素養等多方面能力。西方發達國家在高等護理教育中非常重視學生臨床能力的培養,我國護理教育者也越來越意識到培養學生臨床能力的重要性。近年來的文獻主要涉及到中職護理的臨床實踐能力、中職生的職業能力、護生跨文化護理能力、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職業綜合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等研究。陳杭健,陳京立研究指出:臨床能力指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應該掌握相關知識和獲取相關技能的能力,其內涵包括獲取詳盡的病史、進行體格檢查、確立問題、分析判斷、做出恰當處理等。張翠,唐志宏的研究中將中職護生的職業能力確定為三個方面,即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朱鳳芬指出職業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從業能力、創新能力。因此要提高實踐能力,培養職業意識,培養職業素養,增強學生的角色適應能力。彭幼清等對上海特需護士的調查顯示:護士多元文化護理理論知識的評分較語言溝通、飲食文化和宗教風俗的評分低。這說明我國要加強護士護理理論知識教育,將跨文化護理理論引入護理教育,包括學校教育、繼續教育及進修教育。羅媛玲,溫賢秀等研究探索團體輔導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學習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團體輔導可有效提高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自我管理能力。
3.5關于中職護理人才職業素質的研究
職業素質是指從業者在其所具備的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專業教育、職業實踐和自我完善等途徑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內在基本品質。研究的文獻中,主要涉及對中職護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心理素質的培養,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等研究。李進研究指出:職業素質具有的五個特征:職業素質具有的五個特征:職業性;穩定性;內在性;整體性;發展性。李大權提出中職護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措施:職業價值觀的醫學教育,德育為先;心理素質訓練;增加中職護生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點亮愛心,鼓勵護生參加各種活動。徐曉雪在研究中指出護理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對護理職業價值的正確認識;對道德的正確理解;人格情操。
3.6關于中職護理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研究
研究文獻中,大多涉及中職護理課程體系的現狀問題和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等研究。李勁峰,楊穎研究指出中職護理專業學制大多為3年,其中兩年為理論學習時間,最后1年實習。其專業課課程設置大多為:先學習正常人體(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再探索異常情況(病理學、免疫學與病原微生物),以上稱為基礎課程,通過橋梁課(健康評估、藥理學)上升到臨床課(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傳染病護理、心理護理、社區護理),簡稱階段性課程設置模式。譚耀華等研究總結分析了中職護理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1)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完整性,理論知識偏難,學生學得困難,教師教得困難;(2)護理專業課程設置與本專科幾乎沒有差別,與中職學生特點不符合;(3)課程多,學時有限,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達不到崗位要求,專業定位不切合社會實際。劉愛云等指出:在發達國家,護理課程中臨床課程、人文課程和社會課程各占1/3,而我國多數院校護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重視醫學課程輕視人文課程的現象。唐秀英,何君芳等對中職護理課程體系的改革研究中指出:改革應實施“就業+發展”的目標定位、“技能+創新”的內容整合、“合格+特長”的體系構建這一課改策略,形成以學生能力建構為重點、以學習領域為中心、以學習模塊為內容、以教學項目為載體的中職護理專業新課程結構。李春玲,季曉輝等研究提出了課程建設的“12345”五個模塊。課程體系建設“一個指導、二個要求、三個對口、四個面向、五個模塊的“12345”課程體系”,即以人才培養模式為指導,以專業能力素質及執業護士資格考試為要求設置內容,強調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對口、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對口、實踐技能與護理崗位對口,面向臨床護理、社區護理、老年護理、康復護理等4大崗位群的能力發展需要,設置課程體系,構建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新的五個模塊課程體系(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畢業實習課程模塊)。王勇提出: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必須以護理崗位需求理念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以涉外護理為突破點,才能做到及時調整課程安排,拓展課程體系內容,與國外護理教育接軌,滿足護理崗位的需求。綜上所述,社會需求是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和方向,目前中職護理人才的培養面臨著生源質量下降、醫學模式及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人才培養方式的多元化及市場對護理人才需求的變化、就業壓力增大等諸多挑戰。國內護理教育者在課程體系、專業能力及職業素質的培養方面做了許多改革嘗試,但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又是教學改革的歸宿。因此,今后需依據社會需求,研究響應中職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探索研究適應性中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中職護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特色。
作者:王毯 楊建寶 傅紅瓊 李萍 單位:石河子大學醫學院護理系 石河子大學護士學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