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圍絕經期植物神經失調診治分析
圍絕經期婦女由于卵巢功能出現衰退,激素分泌大大減少,常會出現圍絕經期綜合征。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月經紊亂、植物神經失調、血管舒縮功能紊亂、骨質疏松、心血管病變等。其中植物神經失調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癥候群,其誘發的因素主要是由于人體對內、外界環境變化或者刺激不能及時進行適當調整,從而出現一系列的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特別是圍絕經期婦女,植物神經失調直接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本文主要是探討圍絕經期植物神經失調的臨床特征和治療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03—2013-03黃石地區5家綜合醫院婦產科收治的圍絕經期綜合征共210例。入選標準:年齡56~59歲,均確診為圍絕經期綜合征伴植物神經失調,出現月經紊亂癥狀≥3個月或停經3~12個月。血清學檢查結果:卵泡刺激素(FSH)26.0~134.0U/L,黃體生成激素(LH)7.8~58.5U/L,雌二醇(E2)含量<200pmol/L。所有患者入組前均接受多普勒超聲檢查,排除外乳腺癌或其他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疾病,無子宮切除術史或其他病理因素導致的不明原因出血。入組前均未接受任何激素治療。隨機將患者分為A組105例,B組105例。2組年齡、病程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A組采用激素替代療法,口服戊酸雌二醇,0.2mg/d,連續服藥3周為一個治療周期。1周后開始服用微粒化的黃體酮,6mg/d。B組口服谷維素20mg/d,復合維生素B片2片/次,3次/d。安定5mg/d,早晚服用,連續服用3周為一個治療周期。采用皮膚交感反射(SSR)評價植物神經電生理。入選患者需要保持平靜輕松臥位,記錄皮膚表面電極電信號。采集電極置于患者手掌、足心,參照電極置于手掌和足背。電刺激持續時間為0.2ms,刺激強度保持20mA,掃描速度500ms/D,靈敏度0.1~2.0mV/D,帶通在0.1~100Hz。對比2組SSR檢查結果,患者尿液中的VMA含量和血漿中cAMP的含量變化。
1.3療效標準
采用改良的Kupperman評分評價2組的治療效果。顯效:與治療前比較Kupperman評分減少>20分;有效:Kupperman評分減少>10分;無效:Kupperman評分減少<9分。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A組療效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SSR皮膚電位對比
A組安靜時皮膚電位電壓和冷刺激的皮膚電位電壓均明顯低于B組,上肢和下肢潛伏期均短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2組尿液
VMA,血漿cAMP和心電圖R-R間期比較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圍絕經期婦女出現植物神經紊亂的原因是由于患者的卵巢功能出現減退,雌激素分泌不足從而導致出現一系列的圍絕經期癥狀。植物神經紊亂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失眠、心煩、焦慮不安、多夢、容易勞累等。本文結果顯示,采用激素替代療法能夠有效治療圍絕經期婦女出現植物神經紊亂。本文主要采用皮膚電位作為植物神經功能的指標,通過皮膚電位的改變反映患者機體交感神經中樞的機能狀態。交感神經皮膚反應的作用原理是交感神經傳出纖維釋放沖動,從而反映患者機體節后交感神經的功能狀態。本文結果顯示,A組安靜時皮膚電位電壓和冷刺激的皮膚電位電壓均明顯較B組低,上肢和下肢潛伏期均較B組短VMA頷聯和cAMP含量均較B組高,心電圖R-R間期的標準差明顯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激素治療不直接影響或干預患者的植物神經功能狀態,但可改善患者的植物神經失調癥狀,調節機體激素水平,平衡內分泌穩定。治療中需留意激素代替治療的不良反應,如體質量增加、不規則的陰道出血、增加婦女惡性腫瘤發病率等。因此臨床需注意激素藥物劑量,一方面保證激素對于植物神經紊亂的調節以及骨質疏松的保護作用,另一方面盡可能避免長期服用激素治療對患者器官和組織等產生的不良反應。綜上,激素替代療法可有效改善圍絕經期神經失調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更好平衡患者圍絕經期體內的激素變化,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邵玉婷 殷旭光 單位:湖北黃石市中心醫院(湖北理工學院附屬醫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