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程中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思考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在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養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但是由于該課程和中小學語文有共通之處,處理不好,就很容易成為中學語文課的延續,被稱為“高四”語文。中小學語文教學一貫以考試為目標,強調的是語文的工具性,遮蔽了語文的人文性、審美性,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喪失對語文的興趣,產生厭學心態,甚至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心理。由此看來,如何講好大學語文這門課,使學生擺脫固有的偏見和束縛,從這些拘囿中超脫出來并真正喜歡上這門課程,還需要廣大教師多多努力。筆者認為,大學語文課程應該淡化以考試為目的的工具性,突出所選文章的人文性、審美性,讓學生在沒有考試之憂的輕松心境中去領略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思想價值以及作者的人格魅力。筆者去年參與了省級重點教改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地方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應用實效研究”,其中模塊化教學就是此項目的一個主要內容。一般大學語文教材所選擇的模塊都會包括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等幾部分,筆者的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所以承擔了教改試點班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當代文學部分。本論文主要以現當代文學部分的教學為論述對象,以高等教育出版社陳洪主編的《大學語文》為例,結合近十年的教學實踐及思考,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知人論世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能入選教材的文章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作品,這些文章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成就方面看都有獨特的風格和價值。如何將這些特點講出,讓學生真正領悟,是每個授課教師都應該思考的。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開講之前必須有非常充分的準備,應該對作者的身世、創作成就和特點以及課文的寫作背景有全面的了解。以周作人的《我學國文的經驗》與魯迅的《復仇》為例,因為周氏兄弟是現代文壇上的兩員大將,對文學史的貢獻非常大,所以兄弟倆的文章雙雙入選。但盡管是親兄弟,成長環境相似,求學背景也一樣,但只因一個是長兄,一個是二弟,相差四歲,便對人生的感受迥然不同,這也影響到他們后來的文學觀念。教師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講授這兩篇文章。魯迅由于是兄長,幼時自然受到更多的關愛,但家道衰落后也最先感受到了生活的殘酷和人性的虛偽,這給敏感的魯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所以魯迅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會把這種激憤寫出來,形成了深刻、犀利、批判式的文風。而周作人因為是弟弟,所以對家庭的變故便沒有那么深的切膚之痛,再加上有哥哥將家庭的重擔挑了起來,他便可輕松應對,因此在后來的文章中多寫對自家生活的描述,很少關注時事政治,形成了平和沖淡的文風。日本攻陷北平后網羅文化名人,無奈周作人文名已出,很難固守象牙塔,最終難逃羅網,做了漢奸,留下千古罵名。講解《我學國文的經驗》應該注重周作人平和閑談式的敘事方式,他將自己的學習經驗穿插在每一段成長的經歷中,以故事的方式寫出,給人平易近人的親切之感,無論是思想內核還是語言文字,理解起來都比較容易。但講《復仇》時就沒這么簡單了,因為這篇散文選自魯迅非常抽象的作品集《野草》,這部集子比較晦澀難懂,是魯迅深刻思想的象征性表達。講解時,教師首先要把表層的故事情節梳理通:一男一女赤身持刀相對,周圍的“看客”趕來“賞鑒”他們,為了向這群看客復仇,這對男女以毫無動作相持下去,最終,看客因無聊而散去,這對男女為了表達復仇的決心和徹底性而僵持到干枯,也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篇課文的重點問題是究竟誰是復仇者,在向誰復仇,為什么復仇?把這三個問題解決了,學生就能了解魯迅通過復仇的主題直指國民劣根性的批判目的。兩篇文章的思想及風格完全不同,如果沒有前期對兄弟倆身世的比較介紹,就很難理解他們文章的差異性。
二、時代背景的必要性
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藝術反映,而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則記錄了中國文學的百年發展歷程。過去一百年的中國歷史波瀾起伏,是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也是傳統社會現代化的歷史。當代大學生對那段歷史知之甚少,所以很難理解文學作品的真意,而且極有可能會誤讀作品。以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為例,這篇散文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知青生活為寫作背景,而更大的時代背景則是其時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個混亂荒唐的年代,政治運動是生活的主題,政治高于一切,人們思想單調,精神世界極度壓抑,作家身歷其中,深深感到了這種悲哀,所以,若干年后,他用回憶的方式,用寓言體的表述將自己的思考寫了出來,其中有對人的命運被政治控制的那種無奈悲涼感,有對那段罪惡歲月的批判,有對沉默的大多數的譴責。如果學生不了解這段歷史,可能僅會被其標新立異的題目吸引,也可能還會覺得作者行文幽默風趣,但對文字背后蘊藏的深意卻很難領悟。所以授課教師應該把這段知青歷史簡述一下,還可以給學生介紹相關的文學影視作品作為拓展學習的內容,比如葉辛的知青系列小說《蹉跎歲月》《孽債》,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沙葉新的話劇《假如我是真的》等。其實,包括王蒙的《語言的功能與陷阱》也多次提及文革歲月,所以,這段歷史是不能夠被忽略與遮蔽的,教師應該盡可能還原歷史,讓90后大學生了解歷史的真相,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獨特深刻的思想價值
文學經典是后人的精神食糧。對于具有獨特而深刻思想價值的文章,授課教師在講課時應以剖析思想為重點,深入淺出地講給學生聽,讓其感受到大師的思想魅力。以蔡元培的《〈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為例,這篇文章集中表述了蔡元培先生辦大學的理念,辦月刊的緣由與必要性。我們知道,北京大學由其前身京師大學堂到現代一流大學的轉型是離不開蔡元培先生的。從這篇文章發表到現在已過去了近一個世紀,蔡元培先生的現代大學理念在今天的大學教育中有沒有實現呢?教師可以就此話題預設如下問題:1.你理想中的大學是什么樣子的?2.你對現在所上的大學滿意嗎?3.你認為大學之“大”應該指什么?4.最近十多年,中國大學出現了大規模的升格運動,專科升本科為學院,學院升大學,大學之間強強合并,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在學生思考并討論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正確的引導,然后再讓學生回到課文,了解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學理念,了解“學術”的意義,了解通識和通才教育的意義。這樣講下來,學生肯定收獲不小。
四、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教材中所選擇的現當代文學作品共有二十多篇,按大學語文教研室的要求,必講的篇目只有9篇。授課教師首先應熟悉這9位作家的藝術風格,這樣分析課文的時候才可能得心應手。以張愛玲的《天才夢》為例,這篇文章以客觀的敘述方式講述了天才型作家的成長經歷,其語言是簡潔的,態度是高冷的,感情是復雜的,有天才的自信,更有性格乖僻帶來的痛苦,由此文可以大略感受到張愛玲行文處世的風格。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體現了他典型的小品文寫作特點,其敘述方式是娓語式的,感情是幽默的,給人與老友對坐話家常的感覺。王蒙的演講稿《語言的功能與陷阱》體現了睿智、幽默的學者風度,文章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足見作家淵博的學識和深邃的思想。羅大佑的歌曲《現象七十二變》也選入教材詩歌部分,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強調羅大佑在流行歌曲史上的地位和貢獻,重點應把羅大佑歌曲中對現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對古典文明的留戀講出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羅大佑兩種風格的代表歌曲播放給學生聽,同時也可以梳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簡史,讓學生對這一領域有更全面的把握。
五、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教材中所選的篇目雖然經典,但是和當今社會有距離,如果教師講授不好,會讓學生有脫節之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必須把課文和現實密切銜接起來。如王蒙的《語言的功能與陷阱》一文有助于學生認識語言的重要性,對提高演講能力也有幫助,教師在課后可以布置相關作業加強練習。周作人的《我學國文的經驗》可以切實指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教師可以據此指導學生通過有效閱讀與寫作學好語文。在講解魯迅的《復仇》時,可以聯系當今社會仍然存在的看客心態,比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近十年來,筆者主要圍繞以上幾方面來講授大學語文課程,從學生聽課時的反應、課后討論及期終網上的教學評價來看,學生對這種教學理念是比較滿意的??傊滩闹械恼n文如果能夠真正進入學生心靈,激發學生思考,進而影響他們的現實人生,甚或轉化成精神食糧讓他們受用終生,那么,大學語文課程的目的就達到了。
作者:韓文霞 單位:安康學院中文系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