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結構動向研究
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結構動向
1.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穩定增長的發展大框架變化不大
自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由于受外界和自身雙重影響我國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增加存在著一定的未知性。但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總體趨勢出發,我國經濟發展大框架短期內不會有重大變化。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在我國三大需求相互協調下,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增強,經濟運行趨于穩定。第二,我國根據經濟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宏觀調控政策,2013年面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局面,我國中央采取穩健發展宏觀調控方式,堅持控制財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出臺小規模刺激經濟政策保證經濟穩定發展。2014年我國政府在原有宏觀調控政策的基礎上采取進行精準的定向調控,對于經濟薄弱環節通過擴投資、穩外貿、定向降準、減稅等舉措有效防范風險,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2.外部環境的影響相對于挑戰來說機遇更多
雖然近些年來在我國市場向世界開放過程中面臨著諸如歐債危機、新興經濟體發展困難、世貿組織形式不振以及大宗商品波動等影響,但是由于發達經濟體經濟的進一步好轉,世界經濟整體趨于平穩,國際市場需求將出現回升態勢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3.行業改革使內生動力增加
當前我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重心是釋放改革紅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要想激發經濟增長動力必須加大多領域的制度建設力度。第一,行政財稅改革。政府通過調整各級財政關系、簡政放權、合理減稅等方式提高市場主體活力;第二,城鎮發展進程改革。通過土地及戶籍改革,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步伐,促進城鎮發展進程加快為擴大內需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金融改革。大力發展民營銀行,進一步實現金融資源高效配置,促進金融市場良性競爭。
4.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民生經濟發展
在十八閉幕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國政府一直以來都重視民生經濟發展,因為民生經濟發展重視勞動者的收入、福利水平,提高其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能夠使社會成員的生存發展條件得到一定的保障和改善,是形成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不竭動力。
二、對于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一些建議
1.適當加大簡政放權力度
要想實現市場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積極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其中適當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對實現市場資源優化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可以通過以下三點措施來進行完善。第一,加大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構建并完善第三方評估長效機制,給予市場和企業一定的審批權;第二,對政府服務管理職能進行強化,重點強化監管職能,實現相關事項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不斷創新監管和服務方式,促進服務管理效能的提高;第三,優化編制結構,分類改革事業單位,構建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實現社會化、市場化的基本公共服務。
2.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
通過我國2015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經濟運行風險面臨較大壓力。對此,我國要想保持合理經濟增長速度必須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首先,應當通過尋求新的消費熱點和增長點來推動消費的擴大和升級,將經濟增長與消費需求緊密相連;其次,推進城鄉結構改革,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促進其向新型城鎮化轉變;最后,對區域結構進行調整和改革,在能夠保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規模的基礎上,適當對當地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當地經濟穩定增長。
3.提高民生經濟發展水平
提高民生經濟發展水平是實現城鄉人民共享改革紅利新常態的重要途徑。對此,我國政府應當對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調整和改革,在能夠保證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礎上,騰出更多精力用來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要完善農村地權制度建設,保證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提高其生活水平;第二,實現教育體制、衛生醫療體制、養老服務體制等改革,拓寬保險體制服務范圍;第三,轉變城鄉發展結構,積極加快從城鄉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換,保證各個地區城鄉結構的科學性、合理性;第四,重視民眾日常生活環境,政府應當采取一定的強制性措施對企業排污、霧霾等問題進行治理,努力保護自然環境,大力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第五,在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新常態下,我國各個地區整體就業規模難免會受到影響,這樣就會導致就業矛盾,服務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就業矛盾的發生幾率,所以政府應當出臺一些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保證就業增速和就業質量,間接促進國家經濟穩健發展。
作者:李媛 陳常樂 單位:江西科技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3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