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中財會規范化的杠桿作用
社會經濟活動一日千里,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企業商業活動亦可謂潮起潮落,但有一點毋庸置疑,企業商業活動日益規范。在此背景下,企業內部的財會工作的規范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應該說,我國的財會制度與國際慣例逐漸接軌,財會管理工作確實在日益規范化的道路上前行。但不容忽視的是不少企業財會工作仍然存在著許多弊端,不僅僅影響了企業財會工作正常運行和財會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社會經濟秩序,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切實采取措施,強化財會工作規范化管理,進而撬動企業的長久、健康發展。
一、企業財會規范化的現狀分析
綜合研究企業財會管理現狀,有“三不到”的弊端:
1.外部監督力量達不到。
外部監督渠道分散,凝聚力欠缺,“拳頭力量”達不到。所謂“拳頭力量”,是指各監督部門通力合作、用力指向一致,形成握拳式的“拳頭力量”。而現實是,在政府部門會計監督層面,我國目前有財政、工商、稅務、審計、監察等機關的監督,但各部門因工作重點不同,缺乏合作意識,或出于部門利益,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未能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拳頭力量”,即對企業財會規范化進行有效監督的體系,從而難以將政府監督職能落到實處。在社會審計監督層面,非政府性質的會計師事務所等第三方,對企業經濟活動審計是有償服務,這就要受制于企業的利益訴求,使審計工作往往停留于表面,未能深入核查,甚至對發現的問題避而不談,因此也難以對企業財會活動實施有效的監督。
2.內部規范操作達不到。
內部規范化操作達不到,主要表現在:
(1)規章制度不健全、不規范。一些企業靠習慣力量運行,或者靠一些有一定資歷的財會人員在“人為”運行,沒有嚴格的財會制度,沒有嚴肅的責任制度。
(2)財會資料不完整、不規范。原始憑證不齊全、不規范,或者是真假參差、混亂不堪;明細科目記載不詳,籠而統之、大而化之,甚至是似是而非;審核、復核、出納等人員的簽字、印鑒隨意甚至混亂等。
(3)一些企業財會人員為了某種目的甚至作假財會資料等。
3.財會人員專業達不到。
在一些企業財務部門,在納入財會人員時,沒有過多地考慮專業性,一些財會人員不是專業財會人員,往往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人浮于事,運轉不暢。再加上一些企業只要生產、只要“眼前”,而不顧生產之外的人員素質,不看長遠,從而忽視了對財會人員的日常考核和繼續教育,知識更新的步伐明顯緩于企業發展的步伐,使財會人員的業務水平始終在“原始階段”徘徊不前。
二、企業財會規范化的途徑分析
針對上述企業財會規范化的現狀分析,要有針對性地做到“三強化”,從不同途徑規范財會管理工作。
1.強化外部監督力量到位。
進一步規范財會管理工作,提高財會工作質量,要做到:在政府部門財會監督層面,目前政府已有的監督部門必須做到“權責分明”,各相應部門明確自己的工作重點,有大局意識,拋卻部門利益,通力合作,機制互補,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拳頭力量”,將政府監督職能落到實處。在社會審計監督層面,企業可以將非政府性質的會計師事務所等第三方的審計活動,與審計的效能化掛鉤,審計有力度、有深度、有密度,并且有針對性、有改進性,才能付薪酬。使審計工作不僅僅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全面,以對企業財會活動實施有效的監督。
2.強化內部規范操作意識。
強化內部規范化操作,要做到:首先,建立健全并規范運用規章制度。讓企業靠制度運行,靠規范運行,有嚴格的財會制度,有嚴肅的責任制度。這是強化內部規范化操作的基礎。其次,規范、完善財會資料。原始憑證做到齊全、規范、真實;明細科目記載詳實,具體到每一個空值、每一個數字、每一個點位;審核、復核、出納等人員的簽字、印鑒真實、規范。再次,要杜絕一些企業財會人員為了某種目的而作假財會資料,必須有制度可監督、有人員可控制、有資料可查詢,使作假偽造沒有時間和空間可以實施。
3.強化財會人員專業水平。
企業財務部門在納入財會人員時,首先要考慮其專業性,因為這項工作的專業性要求很強,專業財會人員,會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再者,企業不能只要生產人員素質,還要考慮生產之外的人員素質,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重視對財會人員的日常考核和繼續教育,加快知識更新的步伐,使其跟上并超前企業發展的步伐。
三、企業財會規范化的杠桿作用
企業財會規范化,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綜合來說,可以概括為“三長期”。
1.撬動企業資金結構長期合理。
財會管理規范化,可以撬動企業資金結構長期合理。看起來財會規范化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要求”“小舉措”,但不可小覷的是它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支點”,可以使企業生產、經營、后勤保障、消費等環節有調度、有節制、有保障,資金流量可較好預計和掌握,使企業資金周轉順暢、獲利穩定,長期良性運行,不會遇到較高的財務風險。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固定資產與長期負債的比率,譬如,企業所在行業的競爭強烈,企業利潤有降低的態勢,財會部門應根據變量數據,提出相應的調整建議,考慮降低負債,以避免償債風險等等。從而使企業資金結構的安全程度具有可控性、可延性。
2.撬動企業安全生產長期穩定。
財會管理規范化,可以撬動企業安全生產長期穩定。看起來財會規范化與企業安全生產不相干,但實質上它們是“唇齒相依”,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實際上離不開財會管理規范化。生產管理包括產品開發、生產組織、質量管理和設備管理等環節。這些部門容易出現重技術、輕效益的現象,更應樹立財會管理觀念:產品開發,要考慮到產品的“現時市場需求”與“未來市場需求”,要考慮到目前銷售渠道、銷售市場,還要考慮到未來銷售渠道、銷售市場,這就需要有一個財會支持的短期與長期計劃。生產組織,要考慮到原料配備上的成本,得講求質量成本與生產成本的配比,要考慮工藝安排上的成本,得講求工藝成本與銷售成本的配比,還要考慮工序時間上的成本,得講求工序時間與收益成本的配比。質量管理,要考慮到生產速度與生產數量及生產質量之間的關系,換言之,以財會控制作為調節這幾個關系之間變量的“樞紐”。設備管理,要講求以財會的計劃性與審核性作為設備使用、報廢、更新的依據。
3.撬動企業無形資產長期受益。
企業的無形資產包括企業的信譽價值、品牌價值、發展價值等。這些看不見的資產是無形的,但卻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它對一個企業的長遠發展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而財會規范化,無疑是無形資產增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以貫之的財會規范化運作,會增加企業的信譽度,使企業在生產、銷售、融資、擴充等環節會贏得社會民眾及金融機構的信任;會對企業形成品牌效應起到關鍵的保障、推動作用;會撬動企業長期健康發展。
作者:陳予紅 單位:平頂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工程處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