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專業發展
0引言國內的先進農業機械及配套機具多數集中在黑龍江墾區,主要有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和維美德3大國外公司的進口大型農機具,高端電子技術在農機中的應用使得動力機械的科技含量顯著增高,從而對農機從業人員的標準要求提高[1]。隨著農村合作社的普及,農村的進口大型機具也逐年增多,但是從業人員的年齡結構、文化層次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只有小學文化水平,接受不了新知識,大多數從業人員都沒有經過規范的培養和培訓,農機具在使用過程中發生故障束手無策,只能等待售后服務人員來維修,既浪費時間,又影響經濟效益[2]。據調查,國內的農業院校從本科到中職,農機專業的生員普遍較少,原來以農機專業為主打專業的院校均改辦了其他專業。一方面是進口農機具需要大量懂專業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農機專業沒有生源。農村職業學校如何辦好涉農專業,如何為區域農機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農機專業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區域農機化專業發展的需要。多數涉農專業的中職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時,沒有深入企業、農村進行實地調研,實施的人才培養不能與企業和農村有效對接,培養形式封閉,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實際崗位需求脫節。
(2)教學方式不適應農機從業人員培養培訓的需要。有的學校為了節省教學成本,沒有實施一體化教學,仍然采用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實踐的機會少,操作能力差,畢業后不能直接上崗。
(3)師資培養培訓滯后。農機專業現有的師資水平與先進的進口機械技術脫節,一個原因是涉農專業的高校缺乏先進的農機設備和師資,國培和省培仍然是陳舊的內容;另一個原因是農機公司技術壟斷,學校與農機具生產廠家售后服務的培養培訓沒有接軌,教師的培訓跟不上,導致農機新技術只掌握在售后服務人員手中。
(4)實習實訓設備落后。涉農專業的學校均存在實訓設備和工位不足的問題,進口農機具價格昂貴,少則幾十萬元,多則數百萬元。如迪爾公司的9670型收割機價格在200萬元以上,如果把各個公司的農機具全部買齊要幾千萬元。沒有仿真的配套教具,中職類的學校根本買不起。即使購買新農機具也不能隨便拆卸,多數學校使用的仍然是以前的國內陳舊的設備,導致實習實訓設備滿足不了教學要求。
(5)教材內容陳舊。農機專業教材稀缺,進口機械的專業課教材幾乎沒有。現有教材內容陳舊,進口機具技術資料不易獲得,教學資源不能滿足農機專業的教學要求[3]。
(6)校企未能有效合作。有些涉農學校雖然與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只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有效合作。一是農場和農村的農機具均為個人所有,價格昂貴,車主均不愿讓其作為操作對象。二是生產廠家因技術保密,使教師的企業實踐和學生的實習受限,工學結合流于形式。
(7)缺乏激勵機制。涉農專業學校的辦學以及與企業的合作,單靠學校很難實現,離不開政府的指導。傳統的重工輕農思想在農民和農場職工的頭腦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農民的地位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墾區多數農場職工多年沒有解決合同制身份,沒有對適齡青年用工的激勵機制,使得回鄉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員沒有積極性,學習農機專業的人員越來越少[4]。
2黑龍江農墾機械化學校辦學的做法和思考
(1)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墾區和農村培養落地人才。2014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聯合出臺了“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的通知”,該文件為涉農專業學校的辦學搭建了一個開闊的平臺,辦學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學制、學習方式,認定學分的范圍更大。文件制定了2~6年的彈性學制,可以把學校設在農場、農村,可以送教下鄉,可以把課堂設在田間、畜舍和農具場,使涉農專業的辦學迎來了曙光。黑龍江農墾機械化學校于2012年6月被批準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項目建設單位,以此為契機,結合中央1號文件,該校農機專業創建了“校場雙元,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借鑒德國“雙元制”,把農場和學校設為“雙元”;“產學結合”即把教學點設在農場,把課堂設在農具場和田間,結合農時,采取“忙工閑學”的形式。即農閑時由農場和學校共同組織學員進行理論教學,農忙時由農場指派技術專家任實習指導教師,帶領學員參加農機作業。這種模式既符合生產實際,又方便了學員學習,同時又為農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2)實施“學校+基地”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與周邊的農場以及部分農村有機戶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實習實訓基地,便于實施一體化教學和學生的頂崗實習。理論教學到農具場進行現場教學,有條件的教學點建設一體化教室,強化學員實踐能力。
(3)加強農機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提高農機專業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采取“送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提高老師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水平。“送出去”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把農機專業教師送到生產廠家和企業進行實踐技能培訓;“請進來”就是聘請廠家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農場的技術專家到學校參與農機專業的教學過程,他們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回答和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他們的到來會使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龍江農墾機械化學校于2007年與約翰迪爾公司進行了合作,派出兩名教師與動力科貿公司的農機售后服務人員一同去約翰迪爾中國總部參加實踐技能培訓。后來學校又陸續聘請國外3大農機公司的售后服務人員和農場的技術專家來校,針對進口機具舉辦講座。這種培訓模式提高了教師一體化的教學能力。
(4)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彌補農機專業實習設備和工位的不足。學校取得農機行業主管部門、農場和各農機制造公司的支持,增加部分實訓設備,以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同時學校與墾區各農場的農機中心深度合作,根據農業生產季節,借助農場的農機設備完成農機作業過程教學實習,既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參與全過程的農機作業,又彌補了校內農機實習設備和工位的不足[5]。
(5)組織精干力量,編寫適應農機新技術的校本教材。組織骨干教師,融合國外3大農機公司的新技術,與企業技術專家合作,編寫《農機標準化作業》等8本校本教材,其中5本公開出版發行,3本達到了省級精品課標準。
(6)政府應加強對農村職業學校涉農專業的扶持力度。黑龍江農墾機械化學校從2006年開始,與北安管理局合作實施了訂單培養,開辦了首期“現代農機師傅班”,旨在培養一批師傅充實到一線,實施師傅帶徒弟戰略,第2年的招生量翻了1番。目前這種專業培訓模式已經推廣到九三分局,由此可以看出,涉農專業的辦學必須由政府制定激勵機制。一是墾區出臺政策,對農機專業回場工作的畢業生解決合同制身份,以激勵適齡青年學習涉農專業;二是主導和協調學校與農場及農機制造企業的關系,取得企業在設備、師資培訓、學生的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方面的支持,為培養農機專業人才奠定基礎;三是支持學校實施訂單培養。
3結束語
涉農專業的學校招生困難,農村職業學校的涉農專業辦學更是步履維艱,而涉農專業的辦學離不開農業、農村和農民。黑龍江農墾機械化學校在探索農村涉農專業的辦學模式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預期目標仍然相差很多。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積極主導,協調學校與農場及農機制造企業的深度合作,以達到真正意義的校企合作,為區域農機化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作者:馬興 單位:黑龍江農墾機械化學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