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分析
一、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在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三農”問題是一切工作的重心,特別是在當前生態農業經濟建設時,需要進一步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扶持力度,合理對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這樣才能有效的推動生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存在許多不如意的地方,在發展過程中重到了較大的阻礙。
1.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還無法達到生態農業目標的要求。當前農村產業結構較為單一,而且受制于地理位置及傳統種植方式的影響,很大一部分農村仍以種植業為主,林業、牧業和漁業在農業經濟中所占比例較小,產業結構存在著失衡的問題。
2.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部分青壯年農村勞動力都走出農村,加入到城市務工的大潮中。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而且多以中老年人居多,這部分人本身文化水平較低,對先進知識和技術接受較慢,無法有效的獲取市場信息,在農業生產中仍然遵循傳統的作業模式,沒有增收的渠道,這對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帶來了較大的制約作用。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技術上較為落后,政府對生態農業的扶持力度不夠,導致生態農業的發展十分緩慢,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沒有擺脫傳統農業的束縛。
二、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1.有利于更好的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在自然規律下實現對各種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以維護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為基礎,從而針對于技術、經濟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來確保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使農業的發展能更好的滿足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
2.為農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有效減少化學農業對環境和人所帶來的影響,將有機農業和無機農業有效結合在一起,主要依托自然資源來確保農業的高效發展。生態農業是完全區別于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其依托于現代農業技術,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有效的結合現代農業,從而開創出農業發展的全新模式,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業勞動效率和資源利用率,而且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能更好地推動農業的持續、全面和健康的發展。
3.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推動無公害和綠色的農產品,這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民的收入,而且還能夠確保農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渠道。而且在農民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中,還能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于農民收入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的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加快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加快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措施
1.加快推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步伐
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只有加快推動農業經濟作物的發展,才能確保農業產業結構的均衡發展。特別是在當前國家對農業發展實施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這就需要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資源條件對農業生產布局進行調整,進一步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完善,加大對農業投資的力度,為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2.充分發揮地區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
各地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的結合自身的資源和氣候條件,利用地區自然資源的優勢,加快特色農業的發展,更好地提高本地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發展特色農業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積極加快優質產品的開發,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發展優勢產業,加快特色資源的開發,確保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
3.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優勢
第一,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對其進行相關培訓。第二,大量引進高科技人才,對農業進行有效指導。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將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和先進的科技優勢相結合,以科技為支撐,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4.加快循環經濟的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循環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合理利用污染物,防止資源浪費。也就是說,生態的整合效應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中之重,通過建立一系列的循環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樣既可以降低資源消耗,又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進而實現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在當前大力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下,更需要加強生態農業的發展,使其為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理論基礎,加快農業產業的優化和調整,將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好的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張鳳成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6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