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航測雜志
鐵路航測雜志基礎信息:
《鐵路航測》創辦于1975年,由鐵道部專業設計院主辦的鐵路勘察領域唯一的國家正式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重點報道我國鐵路勘察領域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及時報道國內外勘察方面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成果,特別是有關客運專線建設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旨在普及航測和遙感新技術,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宣傳航測遙感,促進鐵路勘測手段現代化,互通情報交流經驗。現用名:《鐵道勘察》。
鐵路航測雜志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鐵路選線、工程勘察、工程測量、航測遙感。
鐵路航測雜志辦刊宗旨:
旨在普及航測和遙感新技術,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宣傳航測遙感,促進鐵路勘測手段現代化,互通情報交流經驗。
鐵路航測雜志收錄情況: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ASPT來源刊、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數據庫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中國工業期刊學會理論編輯部薦稿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龍源期刊網來源期刊
維普資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
鐵路航測雜志訂閱方式:
ISSN:1003-1758,CN:11-2191/U,地址:北京朝外大街227號,郵編:100020。
鐵路航測雜志社相關期刊- 探究鐵路經濟問題雜志鐵路技術創新雜志中國鐵路雜志鐵路計算機應用雜志鐵路航測雜志社投稿信息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系本部。
10.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系有關事宜。
鐵路航測雜志社編輯部征稿高精度GPS跨河水準測量法在錢江隧道高程控制網中的應用邊坡變形穩定性中的巖橋效應淺層地震反射與散射聯合成像法在工程探測中的應用三峽庫區張家院子滑坡發育特征及破壞機制研究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簡介孫家溝至瓦塘地方鐵路選線設計白阿鐵路白城至鎮西段既有線增二線方案研究南車石家莊車輛有限公司搬遷選址問題研究高速鐵路線下工程沉降變形組合預測探討高速鐵路軌道精調作業技術地鐵平面聯系測量方法研究高速鐵路CFG樁-帽-網結構路基沉降控制的現場試驗研究素混凝土鉆孔樁在松軟地基處理中的應用宜萬鐵路云霧山隧道“+852”溶洞發育特征及技術對策某地鐵高架橋段樁基試樁載荷試驗研究象山特長鐵路隧道重大風險評估及控制TSP探測技術在引漢濟渭工程秦嶺隧洞S段上游突發涌水事故中的應用淺談水上地質鉆探方法選擇與應用隧道工程地質調查中觀測點的應用及勘察路線的選擇貴廣鐵路大岐山隧道進口段綜合施工技術鋼混結合梁在景觀橋梁上的運用鋼管混凝土拱橋拱肋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穩定性分析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鋼桁梁架設施工方案研究京杭運河特大橋連續梁拱組合結構設計廣珠鐵路巖溶地區橋梁樁基礎施工技術濕陷性黃土地基建構筑物沉降監測與地學解釋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gzqk_25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