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學報雜志
人類學學報雜志基礎信息:
中國古人類學有比較長的發展歷史,在世界古人類學中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發表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理論在國際人類學界有較大的影響。
《人類學學報》是我國唯一報道人類學研究的國家級核心刊物,主要發表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原始研究報告及綜合性學術論文,在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理論、在中國舊石器文化研究方面多有建樹,支撐著我國人類學研究在世界論壇中的地位。讀者對象主要是國內外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博物館等部門的從事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地質學、古生物學、醫學、生物學研究的專業人員。
人類學學報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的主要報道范圍是:
1)人類和靈長類的形態、生理、生態以及起源和進化的研究;2)有關古人類和舊石器考古遺址的發掘報告;3)古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病理學的研究;4)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技術與行為的研究;5)生物人類學的研究;6)應用人類學的研究;7)與人類學研究有關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如年代測定、數理統計方法等)的應用及其成果。
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論文、發掘報告、簡報、綜述、書刊評介和消息與動態等。全年出版4期。
人類學學報雜志獲獎情況:
近年來本刊的學術水平和辦刊質量均有提高。在前不久結束的中國科學院2000年度優秀期刊評比中,本刊榮獲三等獎。
人類學學報雜志收錄情況:
現在本刊的印刷版、光盤版、網絡版同時發行,擴大了國內外讀者獲取本刊信息的渠道。同時被GeoRef(美國地質文摘)、ZoologicalRecordOnline(美國動物學記錄)、Ulrich’s(TM)InternationalPeriodicalsDirectory(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美>)等國外檢索系統以及國內所有重要期刊檢索系統收錄。
本刊在期刊綜合評價體系中的位置也呈穩步上升趨勢。從1994-1998年本刊的被引頻次一直徘徊在120-165之間,1999年已上升到280。影響因子1998年為0.1512,1999年上升到0.446。根據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0年出版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1999年本刊的被引頻次在1300余種科技期刊中排在217位,在生物類期刊中排在第21位,影響因子分別排在第138位和第8位。在出版印刷質量方面,改進封面和正文用紙。從2001年第1期起,正文已由原來50克新聞紙改為亞太80克進口膠,從第2期起又進一步改用105克銅。封面用紙也從128克銅改為157克銅。圖版由過去的全部集中于文后,改為隨文走,方便了讀者。裝訂由過去的平裝改為膠訂。
最近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出版社啟動了《世紀光盤》工程,即把加入這一工程的每一種期刊自創刊以來的全部文獻制作在一張光盤中,這樣便于資料的存儲、查閱、管理等,真正做到資源共享。本刊已正式加入該工程。
人類學學報雜志訂閱方式:
ISSN:1000-3193,CN:11-1963/Q,地址:北京市西直門外大街142號,郵政編碼:100044。
人類學學報雜志社相關期刊-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雜志昆蟲學報雜志昆蟲分類學報雜志菌物學報雜志激光生物學報雜志古生物學報雜志古脊椎動物學報雜志分子細胞生物學報雜志動物分類學報雜志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雜志人類學學報雜志社投稿信息1.來稿要求
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條理清晰、文字精練,并準確使用標點符號。隨稿請附有關單位業務部門的推薦信并簽署意見。文稿不得一稿兩投,凡在國內外已發表過的文章,本刊一般不再錄用。在來稿第一頁腳注處注明"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和編號)及"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職稱、學位、簡歷及研究方向),有多位作者時,只列第一作者。為方便國內外讀者聯系,建議稿件中注明聯系作者詳細通訊地址(中英文)、郵編、電話、E-mail地址。
2.篇幅和格式
論文一般不超過1.2萬字,包括中文摘要(200字)、關鍵詞(3-8條)、正文、圖、表、參考文獻、英文摘要和英文關鍵詞(與中文關鍵詞一一對應)。簡報不超過2000字。為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英文摘要可適量加長,重要的研究簡報也可附英文摘要。
正文題目應簡明準確。文內標題層次按"1"、"1.1""1.1.1"劃分。1級標題居中,以下各級標題序號居左頂格打印。
3.文字、單位、符號
來稿請提供軟盤和用A4紙隔行打印稿。簡化漢字以國務院1986年10月重新頒布的《簡化字總表》為準。數字請按國家標準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書寫。我國人名、地名以及以我國人名、地名命名的新屬、新種的學名和新建地層單位的名稱等,一律按漢語拼音方案拼寫。計量單位務必使用新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量和單位》中頒布的法定計量單位,非許用單位務必換算成許用單位。同一篇文章中的名詞術語、計量單位人名地名的譯名等,均應前后一致。文稿中的外文字母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的字母、數碼和符號,其位置高低應區別明顯;特殊語種的文字及易混淆的字母等均應在文內第一次出現時用鉛筆注明。
4.插圖、圖版、表格
文稿插圖、圖版和表格的設制要簡潔、準確,避免內容重復。
插圖:在文稿中第一次提到該圖的自然段之下劃一示意的方框,表明安放位置。框內寫上圖號,框下寫清圖號、圖題及圖注,須中英文齊全。插圖須用繪圖紙清繪,墨色要黑,線條要勻。微機繪制的插圖應出激光樣打印,圖面要清晰。插圖上的文字、數字、符號等應略大,以便縮圖后不致辨認不清。有的插圖要附線段比例尺。當一張插圖包含多個小圖時,小圖的排列應緊湊、得體,比例尺相同的僅保留一個。地圖用地圖出版社發行的最新空白地理底圖繪制。
圖版:圖版數量最好成雙。圖版的使用面積不能超過19X14cm。照片采用原始照片,必須圖象清晰、層次分明、反差適中、排列緊湊,標明序號及方向;顯微鏡和電鏡照片應標明照片實際放大倍數或長度標尺,以um或mm為單位。如用黑色圖版,四周必須用白紙裱貼整齊,只留出19X14cm的黑色版心。圖版說明應另出激光打印樣,分別貼于圖版的上、下方。圖版上方:左縮進版心(14cm)2格,用小5號字貼作者和篇名,右縮進2格貼以羅馬數字表示的圖版號。圖版下方:居中貼中文(6號字)、外文(8P.)的圖版說明,其寬度不能超過版心寬,圖版說明不要超過5行(約2.5cm高)。
表格:一般置于正文相應的段落中。大表可另頁,并在文內畫框表明安放位置。標題、表內各項目欄及表注須中英文齊全。
5.參考文獻
文后參考文獻表只列正文中提到的、公開發表的文獻。未公開發表的資料請作腳注。本刊采用順序編碼制格式著錄,詳見參考文獻著錄格式的說明。
人類學學報雜志社編輯部征稿青藏高原邊緣地區史前遺址2009年調查試掘報告甘肅省水洛河、清水河流域2009年舊石器考古調查姜寨遺址先民食譜分析印度納爾瑪達地區發現的粗壯智人化石及其與亞洲直立人的連續性廣西崇左三合大洞的早更新世反芻類山東壽光漢族體質特征日本同志社大學松藤和人教授等訪問中國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開展搶救性清理發掘埃塞俄比亞阿法爾裂谷地區發現較完整的地猿始祖種化石“人類演化與科技考古實驗室”掛牌成立湖北丹江口新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地點2010年部分生物、農林類學術期刊聯合征訂表深切悼念王建先生水洞溝第12地點古人類用火研究1994年丹江口庫區調查發現的石制品研究舊石器技術研究法之應用——以觀音洞石核為例陶寺中晚期人骨的種系分析內蒙古中南部地區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居民的齲病研究掌骨X線測量推斷身高的研究非人靈長類動物睡眠地點的選擇與利用湖南瓦鄉人體質特征研究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jykx_1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