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國人雜志
科學中國人雜志基礎信息:
《科學中國人》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與《科學美國人》相對應的高層次科普雜志,自1993年創刊以來,以內容豐富(包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信息量大(關注國內外科教領域焦點和前沿科學),深入報道廣大尊重科學、應用科學、傳播科學的人士(包括科學家、科技型企業家及政府、教學科研單位高層管理人員)為特色,在我國高級知識分子(特別是兩院院士)群體中有著良好的聲譽和重要的影響,是了解科教界熱點、最新科研動態和前沿科學的最佳讀物之一。
發行情況:目前,單期國內外固定訂閱發行5萬余冊。另外,每期還將特別贈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知名大學校長、全國兩會代表以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社會科學院、教育部高校指導委員會等相關單位。
科學中國人雜志辦刊宗旨:
它以“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為辦刊宗旨,以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養為已任,得到了包括兩院士在內的知名學者、科學家的好評,是廣大知識分子開闊眼界,獲取最新知識的良師益友。 是中國科協主管的高層次學術雜志,內容豐富報道權威。讀者對象為高層科研、教學人員為主,輻射大中專學生、科技管理人員及高新企業研發人員。
科學中國人雜志欄目設置:
主要版塊欄目:本期焦點、科學前沿、中國論壇、學術評論、對話院士、校長訪談、創新中國、科技強軍、科研基金、科技人物、科技與經濟、科學與生活、科學與文學等欄目。
本期焦點:關注我國科教界長期存在、爭論的觀點、思想,約請最權威的相關專家學者進行討論、評述、分析。
特別報道:是以“刊中刊”的形式,及時報道取得重大成果的科學家,或科技型企業總工程師、總設計師以及科研團隊。
科學前沿:以我國最前沿科研課題為主題,約請相關頂級科學家介紹、研討。
中國論壇:是我國一流學者進行最新學術觀點、學術思想交流的平臺。學術評論由知名學者對學術界的問題進行評論。
學術交流:刊發高水平學術論文。
時代英才:權威推介我國科學界的優秀科學家及新人。
校長訪談:每期訪談一名大學校長。
科研基金:本欄目系本刊與國家自然基金委等合作,系列介紹我國重要科研基金及申報條件、程序、負責人、聯系方式及有關動態等。
人與自然: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科教大事:對本月內重要科教新聞、人物、學術科研成就的綜述。
科學中國人雜志訂閱方式:
ISSN:1005-3573,CN:11-3292/G3,地址:海淀區海淀藝術文化大廈A座16F,郵政編碼:100086。
科學中國人雜志社相關期刊- 科學與文化雜志科學與社會雜志科學與管理雜志廣西科學雜志甘肅科學學報雜志湖北社會科學雜志山東社會科學雜志科學中國人雜志社投稿信息一、要求作者有嚴謹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討論。凡采用他人學說,必須加注說明。
二、不要超過10000字為宜,精粹的短篇,尤為歡迎。
三、請作者將稿件(用WORD格式)發送到下面給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來稿請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為規范排版,請作者在上傳修改稿時嚴格按以下要求:
1.論文要求有題名、摘要、關鍵詞、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單位(名稱,省市郵編)等內容一份。
2.基金項目和作者簡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編號)
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法,一般用兩級。插圖下方應注明圖序和圖名。表格應采用三線表,表格上方應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參考文獻列出的一般應限于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最主要的、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其他相關注釋可用腳注在當頁標注。參考文獻的著錄應執行國家標準GB7714-87的規定,采用順序編碼制。
科學中國人雜志社編輯部征稿“讓馬克思主義活起來!”中國在21世紀全新環境下的管理創新殷瑞鈺和他探求的命題——記鋼鐵研究總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殷瑞鈺走進西藏也許會發現天堂——記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楊逸疇教授光榮與夢想——記北京大學人類疾病基因研究中心博士后張德禮電腦能“變成”人腦嗎?中國學術管理制度的反思美國學校的現代化改革洪門起源之迷個人電腦的未來之路“種出”人體組織器官——組織工程巴人,你從哪里來?科技博覽感知月球——從朦朧到清晰長風破浪會有時——訪海軍某研究所副所長莊亞平高級工程師中紡圓桌·院士論壇在天津工業大學舉辦2006年桑麻獎頒獎大會在天津工業大學隆重舉行情結測繪心系大地——我國著名衛星大地測量學家魏子卿院士訪談錄鐘山:運籌帷幄誰與爭鋒肖龍旭:做一個無愧于祖國和人民的“導彈驕子”謝榮宗:弘揚傳統醫學傳承濟世德業妙手回春枯木生厚德濟世在仁心——記全國著名腫瘤專家、腫瘤內科學學科帶頭人李積德教授滄桑砥礪甘淡泊鞠躬盡瘁譜華章——記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張宗麟教授明德厚學在開拓創新中不斷超越——記我國著名氣候與環境科學家王漢杰教授趙仁興:專注環境評價建設綠色家園奮戰在抗疫最前線——記國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躍龍中國流感防控小史建筑和城市設計師、建筑教育家盧濟威教授及其學科團隊盧濟威從建筑設計到城市設計北京——離世界城市還有多遠?親歷百國社會考察借鑒世界城市建設——從四大世界城市看北京世界城市建設北京——從人文奧運走向世界城市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空間模式世界城市目標下的北京城市規劃——北京2049的研究進展基于世界城市發展目標的北京主導產業定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華科技六十年(八)1992-1997年三峽工程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shkx_1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