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計算機與網絡》發表的一篇電子網絡論文,創刊于1975年,由信息產業部電子無線通信專業情報網主辦。本刊辦刊宗旨為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對科技期刊制定的有關政策和法規,堅持本刊的電子技術類科技期刊屬性,充分發揮本刊科技信息載體的作用,堅持立足IT業,以信息網絡為中心,計算機與通信相結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與市信息相結合,面向大眾,著眼實用;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報道內容既要以普及為主,又要有一定的有技術含量的論文,以滿足各層次讀者的需要,以提高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論文摘要:網絡在我國迅猛發展的同時,既帶來了社會的進步,也隨之帶來網絡虛擬社會文化的畸形發展,我們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下,找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加強引導,建設和管理,趨利避害,使之健康發展,成為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載體。
論文關鍵詞:網絡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和諧 輿論引導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方式,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們已日益不能脫離網絡而生存。同時,互聯網在發展中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由于網絡不易監管的特征,各種分歧和挑戰日益聚集,將對我們的社會生態,文化生態產生越來越大的沖擊。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如何讓互聯網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網絡的特征和進步作用
網絡是利用信息技術,數字技術,通信技術手段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影響大,擴散性,交互性,隱秘性等特點,我國自1994年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我國的互聯網取得了蓬勃發展,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截至2010年3月底,我國網民人數已達到4.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0.2%,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網站達323萬個[1]。
網絡具有的傳播功能,使人們更加熱衷于從網上汲取信息,互聯網上信息量大,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使人們享受到交流的便利和獲取信息的高效便捷。
網絡的交互功能,特別是新技術的應用,使互聯網成為人們表達民意的重要場所,人們暢所欲言,相互溝通,討論社會熱點問題和時事。
網絡的娛樂功能,使互聯網成為人們娛樂的重要方式,人們在網上寫作,游戲,互聯網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
我國十分重視互聯網絡建設,互聯網在中國也取得了迅速的發展,給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巨大的影響。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了我國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拓寬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交流溝通,使我國的對外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強。
網民這個新群體的產生,使得網絡成為人們及時訴說自由的場所,特別是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更是得到網民的大力推崇,人們各抒己見,對一些社會不公現象,更是齊力口誅筆伐。每年的“兩會”期間,相關議題也在網民中間熱炒。通過網絡議政,網民也更加關注現實,關注民生,近年來很多重要社會問題的發現,處理,走向都有網絡的參與。像南京某官員天價煙事件,云南“躲貓貓事件”,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2005年,湖北佘祥林“殺妻”冤案曝光,網絡輿論大嘩,促使死刑核準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磚窯事件在網上披露后,迅速引起媒體關注,帶來整治非法用工專項行動。使這些不公正和腐敗現象及時得到處理,得到了大家的認同。2008年奧運圣火事件,更是激起了網民空前的愛國熱情,紛紛通過實際行動,維護國家尊嚴。應該說網絡上的這種適度的言論自由對于化解社會矛盾,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是很有幫助的[2]。
二、網絡文化發展帶來的問題
在互聯網繁榮的同時,虛擬的網絡社會對現實社會也產生了一些不利信息影響。網絡成為一些不法分子行騙獲取不當利益的工具,使網絡充斥了大量虛假信息,欺詐和不良信息,人們很容易被這些信息所蒙騙。一些人利用網絡開展網絡賭博,網絡色情,宣揚邪教,毒害青少年。敵對勢力利用網絡這些新的手段惡意炒作社會熱點問題,蠱惑群眾,煽動群體性事件。
而且,網絡上的言論作為一種匿名化的交流手段,網絡上的發帖和跟帖,都可能在直抒胸臆的同時,摻雜個人的喜好,表達自己的不滿,使一些怨恨批評的情緒發散。任何美好和真誠的事情,在網絡上都可能受到質疑和詛咒。雖然我們不否認網絡交流和批評的價值,但讓我們感到成為問題的是,網絡上經常彌漫著一股怨毒之氣[3],而且從中國網民的構成來看,其中尤以低收入的年輕人居多,他們大多擁有高中以上學歷,受過良好教育,胸懷理想主義而又口無遮攔,確實容易發出過激的言論,他們推崇個人奮斗,當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的時候,會感到無能為力,缺乏有效和正式的表達渠道的時候容易在網絡上形成怨恨和批評,借助于網絡傳播的便捷特性,形成廣泛性的怨恨氛圍。
網絡寫作和網絡言論在表達民意,遏制腐敗的同時,有可能與現行法律條文不相符合,越過言論適度自由的邊界,對他人的隱私和自由造成危害。近來出現的類似“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事件,給當事人和網絡空間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個人的隱私在網絡上成為買賣的標的,人們受到各種垃圾信息的侵擾,人們甚至感到網絡的可怕。
三、網絡文化問題出現的原因
(一)現實社會的影響
網絡雖是一個虛擬的社會,但它與我們的現實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每個網絡的參與者首先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必然會把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帶到網絡社會中。網絡參與者整體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了網絡社會出現的種種不和諧現象。網絡中的一些違法行為反映了民眾法律意識的淡薄和社會道德意識的扭曲。
(二)法治的不健全
我國的網絡法制建設相對滯后,跟不上網絡的迅猛發展,并且在執行中對某些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缺乏法律依據和可操作性,從而為網絡犯罪和侵犯隱私行為留下了法律漏洞。
(三)主管部門對不良事件處理的經驗少,工作滯后,遇到問題首先是極力掩蓋,造成民眾對相關機構越來越不信任
傳統新聞媒體主辦的網站運營觀念滯后,很多網站的正面宣傳還是一味灌輸,形式單調,語言死板,影響了輿論引導的效果。
(四)對虛擬世界存在誤區
一些網民主觀上認為網絡是虛擬社會,產生不受限制的錯覺,可以任意放縱自己,我行我素,全然不顧什么社會倫理道德,失去了自我定位和道德評判標準,將極端的自我充分暴露出來,將在現實社會中尚能遵守的道德規范忘之腦后。
(五)片面追求商業利益
一些網站為追求訪問量,利用不正當競爭的手段獲取經濟利益。忽視對網站內容的管理,對一些發帖和跟帖不進行審核,任由網友隨意發言,是一些負面輿論和不良信息在網絡上肆意流傳。
四、網絡文化建設的措施
我們應該在享受網絡帶來便捷的同時,遏制其負面作用,積極倡導健康和諧的網絡空間。加強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離不開政府,行業,網民,公眾的共同參與。
1.政府及監管部門應加強互聯網法規建設,對現有網絡法規進一步細化,增強可操作性,通過出臺規章制度,嚴厲打擊利用互聯網犯罪行為,有法必依,違法必究,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傳播,通過內容審查,內容監管等制度,凈化網絡文化內容,積極推進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和諧網絡建設,使網絡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渠道。依法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網民,維護網民在網絡社會中的權利,使網絡法規的建設得到廣大網民的支持和擁護。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廣泛征求民眾的意見,使決策更具科學性,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開展文明網絡的宣傳教育活動,開展網絡社會道德建設,面對各種社會思潮和敏感事件,加強主流思想引導,傳播先進文化,倡導科學精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出最強音。政府部門還要加強與網民的溝通交流,提高引導網絡輿論的能力和水平。
3.建設特色鮮明的網絡文化,培養網絡文化產業。我們應大力鼓勵創作網絡文化產品,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為網絡文化產品的源泉,建設有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的網絡文化產品。通過“綠色游戲”使人們在娛樂的同時豐富精神和文化內涵。
4.網絡媒體及網站應該秉承文明辦網,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營造維護社會穩定的良好輿論氛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氛圍,努力維護網絡和諧。使網絡成為兒童,青少年學習娛樂的一片凈土,成為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的美好樂園。尤其是在社會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傳播上,成為社會和諧的助力。成為國民健康精神的塑造者和社會健康文化的弘揚者。
5.網民也要發揮自己的特點,發揮積極性,主動性,既是網絡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參與者,通過博客,網頁,論壇等抒發自己的愛國熱忱,質疑社會不公現象,反對低俗化,面對一些不良網絡信息,進行舉報,由相關部門進行核查并處理,共同營造和諧網絡環境。將相互分離的個別人的智慧,轉化為更高層次的組織智慧、國家智慧和人類智慧。維基百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讓每個人都成為百科全書的編撰者,貢獻出自己在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維基百科收錄的詞條數,是大英百科全書的15倍。與后者相比較,維基百科容量更大,更具時效性,而且在許多主題上更加深刻。
十七大報告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4]。現代社會在不斷的進步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社會與文化的問題,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契機,網絡作為一種傳播載體,跨越國家與歷史,創造出以人為本的公眾活動氛圍,為公民創造出一個虛擬聚會的空間,一個虛擬的社區和文化活動中心,人們可以討論,爭論,辯論,廣泛的討論能夠促進互相理解與包容,和解原有的社會問題,使網絡文化這種大眾性文化在樹立國家形象、發揚光大中華文明、培育網絡文化產業等方面,都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扮演著傳統媒體無法替代的重要角色,從而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0年4月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Z].
[2]鄭永曉,湯俏“網絡暴力”喧囂背后的政治與文化[J].西北師大學報,2009,(11).
[3]成伯清.從嫉妒到怨恨[J].探索與爭鳴,2009,(10).
[4]胡錦濤在黨的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