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信息產業論文發表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趨勢和規制問題,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立法滯后,制約了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論文介紹了產業發展的現狀,并探討了其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法律規制的補充和完善,才能實現經濟的新常態,發展的新跨越。
摘要: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最具創新的行業之一。上世紀90年代開始電子信息產業的增速就超前于國民經濟發展,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支柱性產業,成為我國搶占國際經濟制高點的重要引擎。但創新能力卻一直相對比較落后,產業規制內容缺失,行業扶持與監管法律薄弱,本文以問題為導向,重點探討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遇到的問題,并就相關問題提供政策上、法律上的建議。
關鍵詞:信息產業論文,產業結構,電子信息產業,產業政策
一、問題的提出
通過查閱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發布的《2015年電子信息產業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快報數據)》,我國電子信息產業2015年產業規模穩步擴大,銷售收入總規模達到15.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4%。而查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4季度和全年我國GDP初步核算結果》,可知2015全年GDP:676708億元,從產業上看,各產業增加值,增長以及占比發現,電子信息產業2015全年制造業與軟件業增加值154567億,GDP占比22.84%,第三產業占比45.25%。可見,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就目前發展現狀而言,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數字電視等領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形成一批國際知名的信息技術企業,如聯想、華為、阿里巴巴等,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結構優化的中堅力量。盡管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一直穩步增長,但創新能力卻一直相對比較落后,其次,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性技術,導致行業發展依賴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再次,知識產權意識缺乏,研發技術未安全合理的以法律的手段加以保護,導致技術被搶注或盜取,從而嚴重的制約了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缺少必要的法律規定,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立法存在滯后問題,法律層次不高,主要是通過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進行管理,而且各類規定比較分散,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二、產業發展現狀
(一)信息產業持續增長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通過查閱國家工化部數據得知,我國信息產業年產值平均增長率保持在16%以上(2010-2015年),已成為工業領域中規模最大、發展度最快、貢獻最大、出口額最高、效益突出的第一大產業。
(二)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調整不斷深化。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以計算機網絡通信產品為代表的投資類產品得到迅速發展,消費類電子轉投資類電子明顯。
(三)中國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規劃明確三步走戰略目標,十大重點推動領域。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其中重點推動的十大領域,第一個就是電子信息技術產業,下一個十年重點推進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信息通信設備以及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的發展,包括5G通信技術的研發、突破智能設計與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件核心技術。
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專利技術保護意識不強,核心技術依賴外資企業。研發能力較弱,技術創新轉化成果率較低,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全球知識產權申報率低,長期依賴外資技術,使得付諸高昂的專利費,外資企業掌握著核心芯片技術和整機設計技術,技術引進仍是發展瓶頸產業的主要手段。
(二)兩頭在外,缺乏市場主導權。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眾多領域都存在來料加工的兩頭在外現象,即原材料和市場在外,(來料加工、來件生產)生產加工過程在內的現狀,導致國內企業對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零售商價格談判能力不強,上游環節的價格傳導到制造業環節后就也無法繼續傳導,表現為能源、原材料等上游資源性產品價格節節上升,而制造品價格無法上升,導致制造環節的利潤被不斷壓縮。
(三)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不足,行業發展不規范,引發法律風險。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電子信息產業法》,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處在無法適用的局面,相關規制僅僅依靠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產業政策,且規范性不強,急需將政策上升為法律。
四、建言獻策
(一)加快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由行業龍頭企業領導強力推動,這其中的挑戰也不容忽視。由于中國行業地域分割特色明顯,以啤酒、香煙為例,各地都有自己的品牌渠道。碎片化市場意味著市場規模不能集聚,龍頭企業難以孵化。
(二)工業4.0+“互聯網+”。工業4.0和“互聯網+”戰略交叉和協同作用。以“互聯網+”衍生新的新的市場、模式、生態的發展創新,通過芯片和軟件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
(三)網絡安全。嚴厲打擊網絡犯罪,完善網絡犯罪立法規范,電子信息產業是新興產業,供給側嚴重不足,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最大挑戰是網絡安全,推進智能制造,需要將控制網絡生產網絡辦公網絡和信息網絡結合在一起,這會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隱患將埋藏在整個國民經濟生產中。
(四)優化法制環境。一方面,推進我國技術創新的財稅補貼措施的經濟政策法律化是其主要解決途徑,對于技術創新的企業、行業適當給與財政補貼或稅負減免,以達到激勵企業創新發展的效果。同時反觀中國目前的稅負標準,營業稅變成增值稅,大部分領域是13%、11%,高科技領域變成了6%,真正的制造業仍然是17%,中國周邊有20多個國家,增值稅17%以上的就一兩個,大部分比中國低,鑒于此,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企業,而稅負的繁重卻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針對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應逐步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的法治環境,促進技術自主創新意識和國家知識產權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時加快電子信息產業立法,提高立法位階,逐步構建適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法律環境。
五、總結
在如今這樣一個互聯網高速發展,信息化深入生活的環境下,電子信息產業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然而如今產業規模小,產業創新不足,受國外技術封鎖沖擊較大,然而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擁有長久的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市場優勢等優勢,只有將電子信息產業與互聯網、物聯網等結合,才會穩固優勢或者說擴大優勢,對我國提高自主技術裝備能力和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戰略性的重要意義。如何引領高科技新型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傳統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化升級,就成為政府經濟工作的重點。與此同時,產業發展缺乏法律規范。法律規范的缺乏,已經構成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瓶頸。實踐中。加快《電子信息產業法》立法,完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配套法律法規,以法律保障產業更好更快發展,解決新型產業發展出現的法律風險問題,同時解決諸如網絡犯罪類法律規定不完善的區域,避免法律漏洞和空白的出現,讓法律規制適當補足市場失靈的缺點,才能更好的實現經濟的新常態,發展的新跨越。
作者:袁振華
推薦期刊:《信息工程大學學報》(雙月刊)創刊于2000年,是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主辦的公開發行的以基礎理論、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的理工科綜合性學術刊物,本刊的主要任務是反映大學在教學、科學研究中的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發展科學技術,推動教學改革,提高科研水平。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