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這一虛擬世界作為現實世界的映射,自誕生之日起就在努力實現對現實世界的真實反映,因此,環境的信息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聯網的發展水平。同時,隨著現實生活環境的擴大化,人們不得不通過互聯網了解世界并據此做出反應,由此帶來信息環境的環境化。平臺型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互聯網媒體形態,對信息環境與客觀環境會帶來哪些影響,這種影響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改變等一系列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關 鍵 詞】平臺型媒體;擬態環境;信息環境;信息化;互聯網
變動產生新聞,關系決定需要。現實社會的發展要求現代人接觸的信息物理范圍不斷擴大,但囿于個人能力的限制,我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不得不借助媒體這一中介。媒體的介入極大拓展了我們接觸世界的范圍,但同時也導致我們無法接觸世界的本來面目,而只能了解到媒體刻畫給我們的形象。這正是李普曼在《公共輿論》(Public Opinion)一書中提出的“擬態環境”理論的現實解釋。
平臺型媒體是由美國人喬納森·格里克提出的,他在2014年2月7日發表的《平臺型媒體的崛起》一文中根據平臺(Platform)和出版者(Publisher)兩個詞合成了一個全新詞匯——平臺型媒體(Platisher)。之后撰稿人Digiday在2014年8月給出了平臺型媒體的定義:平臺型媒體指既擁有專業編輯的權威性,又擁有面向用戶平臺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在我國的實踐過程中,平臺型媒體被認為是未來媒體發展的理想形式。目前,我們使用的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智慧政務平臺等新興媒體盡管不能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平臺型媒體,但也被認為是平臺型媒體的雛形,具備了部分平臺型媒體的功能和特征。
一、網絡環境中信息環境的環境化與環境的信息化
在李普曼之后,日本學者藤竹曉提出了“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的觀點,即人們已經無法認識到客觀環境與擬態環境的差別,而是把擬態環境當作客觀環境去認識,進而展開行動,并最終導致信息環境的環境化。
然而,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接觸信息范圍的無限擴大并沒有帶來人們現實接觸范圍的改變,因此出現了客觀環境與信息環境的不對稱性。在互聯網背景下,這一現象呈現不斷加劇的趨勢。這一趨勢導致的是人們對擬態環境的認識沒能直接作用于客觀環境,而是通過評論、點贊、轉發或發表相關意見等方式作用于輿論環境,再由他人或自己作用于客觀環境,其變化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參與者的離場化,人們對擬態環境的認知沒能直接作用于客觀環境,而是通過作用于輿論環境,再由同在輿論場和客觀環境中的人作用于客觀環境。也就是說,我們除了面對擬態化的客觀環境,還要面對客觀環境的擬態化作用,出現了一個雙重擬態化的過程。互聯網環境下公共輿論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擬態環境”理論的作用過程。
二、平臺型媒體中環境的信息化
平臺型媒體是基于社交關系網絡形成的一種新型媒體。我國學者喻國明指出,平臺型媒體中平臺的主要作用不是提供內容,“而是被打造成良性的平臺,平臺上有各種規則、服務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內容提供者、服務提供者開放”[1]。簡而言之,平臺型媒體類似于一個虛擬的社會,基于人際關系網絡形成,根據不同事物的相關性形成不同的媒體平臺,并以現實為依托產生管理者、監督者等角色。
目前,任何一個新媒體平臺,對新聞信息的報道已經成為其最基本的功能,要完全實現環境的信息化,不僅要實現客觀環境的信息化,還要實現社會關系的信息化。要實現對現實的高度模擬,取決于能復刻現實的社會關系和能復刻現實的社會角色。
1.平臺型媒體復刻現實的社會關系
現實社會中的社會關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人際交往的社交關系,一種是基于某一特定事件、地域或身份等形成的“圈子”關系。平臺型媒體要實現的就是這二者的耦合。
與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相區別,平臺型媒體覆蓋的應該是更加廣泛并且可以實現群體間互動的社會成員。以微信為例,微信作為基于人際強關系的社交媒體,可以通過群聊等方式實現群體成員的聚集,但是不同群體之間卻缺乏有效的溝通方式,群體成員只能在群體內部交流,個人在不同群體中扮演的可能是區別或毫無聯系的角色,并未實現人際關系與“圈子”社群的完全耦合。同樣的還有論壇,論壇作為典型的社群集合體,由于成員的匿名性,各成員之間產生線下、真實聯系的可能性較小,現實的人際圈對于線上的社群影響力也非常有限。可以說,這兩種媒體形式均沒有完全實現對現實人際關系的復刻。
盡管我們現在缺乏一種兼具二者功能的新型媒體形式,但從技術層面看,當一個平臺擁有足夠的用戶數量時,目前的技術水平完全可以實現這一要求,通過媒體平臺完整復刻現實的人際關系,并在社群基礎上不斷拓展關系網絡,實現線上線下的一體化互動。
2.平臺型媒體復刻現實社會的社會角色
平臺型媒體除了可以復刻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還可以復刻現實社會的社會角色。作為一種互聯網媒體,互動性也是其本質特征之一。平臺型媒體中應有豐富的第三方應用介入,通過各種端口與其他平臺緊密相連,可無限趨近滿足現實生活中人們的需求,這也是環境信息化的要求。因此,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會通過平臺型媒體完成大量的社會活動,這樣的社會活動反映的是個人的社會需求。盡管在信息環境中和客觀環境中,人們的需求可能會發生一定的偏移,但是總會以現實生活為依據,反映個人的某部分社會需要。在這樣的過程中,平臺型媒體會根據個人的信息活動,形成一幅完整的人群畫像,這一畫像以客觀世界中的真實形象為基礎,反映其需求,并根據其需求與能力在信息環境中形成類似于現實社會的角色。1
推薦閱讀:管理信息化論文可以發表的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