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背景下,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為將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教育行業,進一步法推動教育改革,推動課堂改革,本文從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的策略展開探討,旨在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
信息技術的運用,是目前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和潮流,它將為教學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對推動教育教學向著現代化邁進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具備先進的思想觀念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努力轉變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模式、以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也是學校開展信息化教育,提升信息素養,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在目前情況下,很多問題沒有受到大家的關注,這就成為影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因素,針對這些制約因素,有什么樣的策略,本文淺要闡述如下:
1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1.1 過分依賴網絡資源,忽略其他
優質教學資源的運用在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也不應忽略基礎的教學資源,如教科書、配套光盤、圖書館等等。另外,網絡資源雖然數量豐富,但是質量卻是參差不齊。作為教師,不應該只是通過搜索引擎簡單下載所謂的網絡資源分享給學生,而是在眾多的網絡資源中,挑選、整合對課堂教學內容有用的相關資源,扮演好“把關人”和“守門人”的角色,讓網絡資源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2.2 過分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忽略教師的學習引導性
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觀念也逐漸深入教師、學生心中,信息技術也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課堂。但是,在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強調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也應重視教師在課堂教學引導方面的重要性。把課堂還給學生,不等于讓學生放任自流,對學生不管不顧,簡單地讓學生跟著網絡自學嚴重阻礙了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降低了課堂學習的效率。因此,讓信息技術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的同時,作為教師,自身也應時刻謹記發揮好“引導者”的作用。例如,學生討論偏離主題時,教師應適當提示并引導學生回歸到討論的主題中;當學生課堂學習狀態不佳,教師應適當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等等。
2.3 評課制度的不完善,助長了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有些老教師對多媒體教學使用缺乏經驗,以致起到了抵觸思想﹐根本就不想用多媒體教學﹐在他們觀念里:“多媒體教學是年輕人的事,我們的步伐是跟不上現代化設備的,我們還是一根粉筆講到底。”還有些教師平時上課不喜歡使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思想上存在著戒備的心理,總感覺自己用一本書,一張能說會道的嘴也能完成所有的教學目標,這樣不但省去了很多麻煩而且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他們只有在上公開課或參加教學比賽時,才使用多媒體教學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否則﹐他們的課就會被判定為“不優質”。
3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
3.1 拓展教學內容
教師巧用信息技術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教授課內知識之外,還可以適當進行拓展延伸。例如,在教授語文六年級上冊寫作單元課文《盼》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文章節選部分的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等等的寫作方法外,還可以在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展示課文原文,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在對比中進一步感受作者是如何把主人公的急切期盼寫清楚。在教授五年級上冊《示兒》時,為了進一步感受陸游強烈的愛國情感,教師可以圍繞陸游的愛國情懷,展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書憤》《病起書懷》《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等,配上恰當的背景音樂渲染氣氛,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陸游一生致力抗金,光復中原、收復失地的愿望之強烈,愛國之情強烈而悲壯。
3.2開發相關學科的學習資源
語文閱讀課、習作課、數學練習課、課后拓展性學習等不同課堂要轉變教學模式,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加強各學科之間的協作,將信息技術轉化為認知工具、交流工具和情感體驗工具。以數學練習課為例,可以運用教育類游戲,如七巧板等闖關游戲,組織學生在游戲中認知圖形,知曉兩位數的加減法,并按照游戲排名進行獎勵。
3.3 創新實施有效
“教學模式”在語文閱讀課、習作課、口語交際課、數學練習課、課后拓展性學習、總結復習等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如通過活動化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水平。教師要按照學生年齡與學習要求組織、引導學生,明確核心問題,并在教學的過程中隨機應變,及時引導學生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3.4 反饋學習效果
素質教育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教師教了多少,更要關注學生學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因此,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尤為重要,學生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決定了接下來課堂的教學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5、PPT等展示隨堂小練的題目,對全班進行及時的檢測,了解學生當時的知識掌握程度,還可以利用希沃手機等,直接拍照展示學生練習冊上的答案或者課堂上的小練筆等等。盡管教師能預設學生的一部分情況,但是課堂上仍然要尊重學生的生成性,利用信息技術,能靈活地處理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巧用信息技術檢測當堂課的學習效果,以便安排下節課的教學內容。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地區教學還需要充分發揮網絡通信與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作用,將其引入課堂,強化學習與教學變革,營造科學的課堂學習環境。目前要轉變教學與學習方式,運用智能電子教材與工具,使學生加強預習和復習,教師夯實教學專業能力,各學科要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兼顧學習質量,營造多維智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許雪梅,李祥平.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J].甘肅教育,2019(10):70.
推薦閱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發表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